摘要:安踏突破千億,但丁世忠還不能開香檳
文:向善財經
前些天,安踏正式交出了2024年財報。
表現怎么樣呢?相當優秀!
過去一年,安踏集團實現營收708.26億元,同比增長13.6%。如果再加上表外的亞瑪芬體育,“安踏系”全年總營收便突破了千億元規模。
正式成為繼耐克、阿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年營收達到千億規模的體育用品集團。
此外,2024年安踏的經營利潤為165.95億元,同比增長8%,歸母凈利潤156.0億元,同比增長52.36%,對應的凈利率也增長至了23.99%,
對于這份成績單,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亞瑪芬集團董事會主席丁世忠也表示了肯定,他甚至還和投資者開起了玩笑,“我覺得安踏的管理層很優秀,但今天的股價似乎不給力。”
這實際上也是很多人疑惑的點:在安踏財報公布后,其股價便迎來了三連跌,累積跌幅超10%。而且即便是已經過去了一周多的時間,但現在資本市場的情緒卻好像依舊沒有高漲起來……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FILA和迪桑特們,安踏如何兩全其美?
如果在財報發布后,那么資本市場對于安踏的疑慮,可能就是盈利能力的下降。
畢竟在財報第一頁,安踏就提到2024年的經營溢利率為23.4%,較上一年度下滑了1.2個百分點。
其中,安踏分部的經營溢利率下降了1.2個百分點至21.0%;FILA分部的經營溢利率下降了2.3個百分點至25.3%。
此外,天眼查APP顯示:安踏在報告期內的整體毛利率約為62.2%,也較2023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主要歸因于安踏分部及FILA分部毛利率的下滑。
對此,安踏集團首席財務官畢明偉回應稱,毛利率與經營利潤率的下降,與品牌電商業務占比上升,以及集團加大對品牌渠道、商品和研發創新投入,致使成本上升有關。此外,也因為2024是體育大年,集團在廣宣的開支也同比上升了0.8個百分點。
這個解釋很清楚,但是不夠深入。
比如安踏分部是毛利率較低的鞋類產品占比增加、毛利率較低的電子商貿業務占比提升導致的。而FILA分部除了成本上升原因外,還有“主動提升毛利率較低的鞋類產品占比”的影響。
如此來看,過去一年,安踏和FILA兩大核心品牌的營收增長,似乎是靠以價換量,即主動推出低毛利率產品、高性價店型(超級安踏)實現的?
當然,在2024年消費左移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安踏還是其他運動鞋服公司們,加大性價比品類的產品占比以價換量、穩市占率的做法,本身沒什么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短期利潤,但卻也進一步增強了消費者的品牌粘性、加大市場聲量,長遠來看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不過即便如此,大眾定位的安踏增加性價比產品,可以理解,但是作為高端時尚運動品牌的FILA主動推低毛利率產品、走性價比路線,似乎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畢竟,一旦價格跌落,或被消費者打上性價比的品牌認知標簽,那么安踏過去辛辛苦苦為FILA打造出的高端化品牌形象,是不是也就危險了?
可既然明知山有虎,但FILA為什么還要主動以價換量呢?
這就不得不提很多投資者們關注的第二個點:FILA增長“失速”的問題。
去年第三季度,FILA成為安踏所有品牌中唯一負增長的存在。盡管四季度零售額有所改善,但在2024年,FILA全年營收同比增長6.1%,仍低于安踏分部增速的10.6%,也低于整體的13.6%,并且這還是已經主動調整后的結果。
另外據安踏體育的財報數據統計,2019年——2024年,FILA營收增速分別為73.9%、18.1%、25.1%、-1.4%、16.6%和6.1%,整體走勢也明顯慢了下來。
那么作為安踏集團“半壁江山”的FILA,怎么就增長放緩了呢?
這背后,可能有宏觀消費環境對高端品牌們的壓制影響,但卻不是主因。畢竟在2024年同期,包括迪桑特、可隆在內的安踏“所有其他品牌”,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環境影響,實現106.78億元,同比增長53.7%。
所以本質上,所以據向善財經觀察,FILA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跟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在安踏內部位置的尷尬有關。
眾所周知,在被安踏收購后的2011年,FILA中國便提出了“回歸時尚”的戰略,確立高端時尚運動定位。隨后,還進一步推出了FILA KIDS、FILA FUSION等子品牌,填補了當時國內相對空白的中高端運動市場,結果自然是賺得盆滿缽滿。
但問題是,隨著比音勒芬等新銳品牌們的崛起,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尚運動市場很快就迎來了行業增長的放緩。
所以在2022年負增長后,安踏于年報中透露FILA將以高端時尚運動的定位,積極開拓專業運動市場,透過高爾夫、網球及菁英跑步“三大菁英運動”和“四大時尚引領”持續推動品牌增長,同時布局滑雪等其他細分市場。
也就是說,FILA想要從高端時尚運動定位,轉向專業運動市場。
可如此一來,FILA似乎就要與同門的“富二代”迪桑特、可隆們,正面“撞車”了。
2016年,安踏從日本迪桑特手中拿下高端專業運動品牌迪桑特。隨后,在創始人丁世忠的兒子丁少翔的運營下,迪桑特不僅實現了在華銷售額的大突破,而且還明確了三大專精定位,除滑雪外,還將主攻高爾夫、鐵人三項,這無疑與FILA的轉型路線重合了。
至于另一家面向中高端小眾運動領域的品牌可隆,在安踏執行董事副總裁丁世家的兒子丁思榕的運營下,同樣表現亮眼。比如去年,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就曾點名表揚“可隆是今年上半年集團增速最快的品牌,不管是店效還是利潤,都取得了很大突破。”。
一邊是在丁家二代們的操盤下,包括迪桑特在內的“所有其他品牌”實現營收超百億,且增速53.7%。同時還有(安踏)亞瑪芬體育旗下的始祖鳥們對新中產人群的絕對搶占;另一邊是營收增長放緩,且正冒著很大不確定性風險轉型的FILA,那么安踏集團又該如何選擇呢?
今年1月,加入FILA 近16年的“股肱之臣”姚偉雄退休,接任者為先后操盤了ANTA KIDS和FILA FUSION品牌管理工作的江艷。
然后在此次財報會上,丁世忠對FILA管理層的變動也進行了回應。“我們對于FILA過去的管理層是很滿意的,但我們認為FILA正處于最關鍵的變革期。在未來,FILA的營收超過300億、獲得合理的增長就好。”
言下之意,現在FILA變革是一定要變革的,但對于更長遠的未來,安踏方面好像也沒有抱太高的期待,300億營收或許就是FILA的增長天花板……
“安踏”會是下一個FILA嗎?
對于FILA接下來會如何變革?
現在能看到的是,換帥前后對開店擴張的不同態度。
據《中國企業家》等多方媒體,此前姚偉雄曾公開強調FILA將控制開店數量,據他所言,2024年至2026年,FILA渠道門店數量將維持在1900—2000家,強調提升新老客戶運營、精耕細分品類等方式來帶動增長。
但是據安踏管理層給出的最新指引,2025年,FILA(FILA、FILA KIDS以及FILA FUSION)的門店數預計將達到2100至2200家……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新接班人王艷給出的解題思路,但在FILA賣不動的背景下,光靠增加門店規模,恐怕還是很難改變增長動力不足的局面。所以,FILA后續還有沒有其他轉型組合拳,就成了整個市場關注的重點。
畢竟,FILA的未來走向不僅關乎自身品牌的發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被資本市場視為,對安踏旗下其他收購品牌未來發展命運的提前預判。
因為無論是現在增長迅速的迪桑特、可隆,還是被爆炒的亞瑪芬體育(始祖鳥、薩洛蒙),實際上都是在順著過去FILA的路線前行,從收購孵化到狂飆突進,再到品牌巔峰期后,不可避免的增長困境問題。
所以,現在FILA變革成功與否,對迪桑特、始祖鳥們的未來也都是一次重要的價值判定。
不過,既然安踏能孵化出FILA和始祖鳥們,那么能不能繼續挖掘第四增長曲線呢?
理論上能,但實際上,優質的收購對象并非源源不絕,也沒有人敢保證次次都能押到第二個FILA、始祖鳥們,所以最好的選擇還是“求人不如求己”。
在這方面,2024年安踏分部營收335.22億元,同比增長10.6%,遠超FILA分部的表現。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過去一年,安踏優化了產品組合,開始主推慢跑、戶外沖鋒衣等高性價比的IP產品。特別是基于PG7中底緩震技術,安踏推出的專門針對慢跑場景的PG7跑鞋,過去一年就銷售超200萬。
同時,在DTC模式下,安踏品牌還嘗試了更多店型,將線下門店劃分為競技場級、殿堂級、精英級、標準級與基礎級特色小店五個等級,從而覆蓋了更多的消費群體。
如此來看,安踏在“大眾定位,專業突破、品牌向上”的核心戰略下,表現相當不錯。
不過在此背景下,2024年,安踏“電子商貿業務”占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卻也從23年的32.8%增長至了35.1%,按絕對金額計同比上升21.8%。其中,安踏分部的電子商貿業務按年增長20.7%。
但也正是由于毛利率更低的、電子商貿業務擴展增加的影響,所以同期安踏和FILA分部毛利率和經營溢利率,才出現了下滑的表現……
這種一邊加碼毛利率更高的線下產品渠道,一邊又主動發力毛利率更低的線上渠道來以價換量的反差背后,可能藏著兩種考量:一是前邊提到增加營收規模,二是積極布局電商業務,通過線上渠道清理庫存。
之所以有此猜想,源于同期安踏猛增的存貨規模。
過去一年,安踏的存貨規模從2023年的72.1億元,突破至了107.6億元,占總營收規模的約七分之一。
而且同期,存貨周轉率也只是從2.97次微增至了2.98次,并沒有得到足夠的提升。
這說明,安踏似乎正面臨著不小的庫存壓力。
那么對于在2008年后、經歷過一輪運動服飾行業庫存危機的資本市場來說,現在有所擔憂和謹慎似乎也不難理解了。
不過即便如此,在當前消費市場環境下,安踏自身的品牌運營能力和價值想象力,在全球一眾運動服飾公司里也依然非常優秀。
所以,現在安踏管理層給出2025年指引也相當樂觀:迪桑特和可隆領導的“其他品牌”預計增長30%。安踏主品牌則預計增長高單位數,FILA品牌預計增長中單位數……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