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近日,貝殼發布四季報及2024年年報。
2024年,貝殼更能干了一些,貝殼的GTV全年同比增長6.6%,達到3.35萬億,營收達935億,同比增長20.2%。
但是于此同時也“更能花了”,24年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降30.76%。
股價方面,在發布年報之后,三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從最高點下跌了15%左右。
雖然在資本市場,影響股價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利潤失速很可能占了一部分因素,畢竟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營收猛增20.2%,利潤不增反而大降。
深究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貝殼成本的失控。
只賺“吆喝”不賺錢,重人力的宿命?
從2024年的下半年的趨勢來看,雖然貝殼的營收在增長,但是增長的質量在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成本的增長速度超越了營收的增長速度,也就是“成本管理失控”。
首先看四季度毛利率,環比小幅上升0.3pct到23%,低于賣方一致預期的23.5%,原因出在了兩方面,一是分傭比重上,二是三項費率。
先看分傭方面,四季度分傭成本,包括對內員工和對外平臺商家,占總營收的比重,從上季的 42.4%,明顯增加到了 48.7%,這還是在營收環增約 38% 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規模增加并沒有帶來規?;当镜某尚А?/p>
具體來看,財務數據顯示,第四季度GTV同比增長51.6%,而外部分傭同比增長71.7%,因為外部分傭涉及到平臺和加盟門店及合作渠道的利益分配,很難獲悉具體的經營細節。
但是從數據上看,營收增長有可能是依靠著對人的大規模的激勵來實現的,也就是說,人效在不斷的下降,如果這種現象是持續性的,隨著業務的增長,對公司的利潤增長會一直產生負面作用。
也就是說,即使貝殼想降本,模式也導致他很難推行。
細琢磨也很可能是這樣,房子這種東西靠人來賣,又沒有復購,只能不斷的開發新客戶,不靠高額的激勵確實很難出業績。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高管團隊的薪酬,比如在2022年貝殼交出了一份營收同比下滑24.87%,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64.45%的成績單后。
其董事會主席彭永東薪酬總額卻達到了約4.746億元。其中,薪金、津貼及實物福利為183萬元,績效獎金為1017萬元。
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單一剛薪酬總額約3.551億元,對應的績效獎金為678萬元。到了2023年,彭永東的薪酬總額則進一步增長至,約7.13億元,單一剛約為5.293億元,加一起約占利潤總額的18%。
兩人的薪酬總額中,不少都來源于股份激勵計劃中的“股份支付薪酬”,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行業可能無論好壞,都需要人力和高薪酬激勵撐著才有可能增收。
否則管理層應該會和萬科、碧桂園等企業的高管一樣,選擇降薪與公司“共患難”。
在三項費用上,貝殼三費合計較上季度增長了40%,也高于營收環比增長幅度,和人力成本一樣,暴漲的規模并沒有帶來預想中的規模效應,反而由于更樂觀,更激進的投入態度,導致微增的那么點利潤,被提升的經營三費費率給吞了。
總之,作為重人力的經紀公司,在人效上的文章沒有做好,如果高規模增速帶來的是更高的成本,投資者們可能反而愿意他慢一點。
再來看業務層面,貝殼的業務簡單來說是一體三翼,一體為房產交易服務,相對比較穩健,這塊分為兩部分:存量房和新房。
存量房作為核心業務,四季度GTV為7448億,同比暴漲59%,高于市場的預期,也能體現高額激勵下,頭部公司的業績彈性,并且從高頻數據來看,核心城市的存量房成交面積明顯好于去年同期。
不過營收上面,存量房小幅跑輸GTV增速,據公司解釋,是主動降低了自營存量房業務的抽傭率導致的,大概是因為想要降低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交易意愿,但是也不排除有一定的監管指導。
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為中介,在定價權方面比較“卑微”,沒有太好的辦法主動提價。
再看新房業務,成交額約3553億,同比增長49%,好于市場預期。
營收表現也很強勁,新房營收額暴漲79%,超130億,也驗證了貝殼作為中間商對房企的們的重要性。
雖然整個24年,針對房市出臺的利好政策很多,但是賣新房依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一方面是城市的中心的土地資源不多了,房企們想要精準觸達客戶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現在開發的大多都是遠郊項目,自然客流少了,去化并不容易。
這樣一來,貝殼作為渠道商,至少短期內,相應的議價權可能會呈現走高的趨勢。
總的來說,作為基本盤的經紀業務,至少在營收上表現是不錯的,雖然存量房的議價權不高,但是新房業務,未來可能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看完一體,接著看被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的三翼——“非房產交易服務業務”,雖然依然保持著高增長,但是增速明顯放緩,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先看財務數據,2024年全年,貝殼的非房產交易服務業務收入實現了64.2%的同比增長,占總收入的比例達到33.8%,有成為新的增長引擎的趨勢。
挑戰在具體的業務板塊上,目前看,最重要的家裝業務本季收入41.1億,環比上季度不增反降,同比增速也下滑到僅13%,對利潤的貢獻上,由上季度的31.2%收窄至29.8%,利潤和營收雙降。
租賃業務高速增長,本季營收達45.8億,甚至超過了家裝業務,環比增速達16%,但是貢獻的利潤率著實不高,僅有5%,利潤增速小幅上升0.2%。
從邏輯上來看,房屋租賃板塊算是貝殼對新房、二手房市場的長遠承接,哪怕現在規模尚小,但戰略意義非凡。
至于家裝家居業務,本意是對房產客戶需求的更多挖掘變現,算是后房地產市場。
和買房一樣,裝修費用對普通家庭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很多人一輩子可能只會裝修一兩次。
并且由于裝修業務工序復雜,涂料、瓷磚、木料等涉及到的品牌非常多,再加上千人千面的裝修需求和風格,都使得品牌裝修從供給到需求端都表現出了非常大的服務差異性。
而且市場中常有一句形容家裝行業痛點的話:買房有上限,而裝修只能有下限,這也就注定在漫長的決策周期中,消費者們更喜歡貨比三家,慎重權衡。
所以,貝殼在前端積累起來的客戶資源,雖然能帶來流量,但是想要轉化并不容易,在整個房地產行業沒有徹底回暖之前,哪怕現在貝殼靠著收購而來的圣都家裝、愛空間們實現了快速起量,但是就整個24年的表現來看,增速一直在放緩,未來中長期的成長性仍有待驗證。
當然,相比家裝和租賃這兩翼,現在最受爭議還要屬貝殼的“第三翼”貝好家。
“沉重”的第三翼
天眼查APP顯示,貝好家由貝殼控股,從定義上看,貝好家是一個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平臺,以C2M為核心理念,利用用戶洞察和大數據支持,為合作伙伴賦能,收取包括產品定位、設計等一整套解決方案服務費。
2024年7月,貝好家以1.34億元競得西安市未央區兩宗商住用地,但并非自主開發項目,而是根據合作方需求開展。直到9月,貝好家(成都)置業有限公司以10.76億元競得成都錦江區金融城三期H12地塊,這一次貝殼明確將自主操盤。
從貝殼賦能到自主操盤,這一變化自然也讓市場不禁懷疑:貝殼是不是要“抄底”轉型房地產商了?
在三季度的電話會上,雖然貝殼管理層強調“我們不是要成為房地產開發商。在長期的商業模式上,我們不會使用自有資金做大規模的重資產開發投資?!?/p>
但同時“成都項目旨在驗證 C2M 解決方案在各階段的實施能力,包括土地拍賣、產品定位、設計和營銷……”
言下之意,現在貝殼想要用數十億元,打造一個高端房地產方案的樣板間。只是暫時充當一下房地產開發商的角色,未來不會長期沉迷于此。
說實話,這操作有點財大氣粗,“撒錢”做試驗的既視感。
雖然貝殼也確實有這個底氣。截止到今年9月底,貝殼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規模就達到了527.61億元。
不過還是那句話,背靠過去積累的龐大房產數據和用戶需求洞察,貝殼(貝好家)當一個咨詢公司、地產設計公司是沒問題的。可如果要轉型重資產的開發商,無論是暫時還是長久的,這對貝殼可能都是個極大的考驗。
一方面是房產交易和房產開發本質上是兩種邏輯,核心團隊能否勝任是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貝殼還需要彌補和提升的短板是工程建設的能力。畢竟,過去貝殼的業務模式更多是“紙上談兵”,但現在要把設想落成現實,這就需要組建靠譜的上下游供應鏈伙伴以及對應材質的整合,這同樣是個艱巨的任務。
所以很明顯,無論從投資還是戰略的角度看,貝好家在短時間內都很容易成為一個業務泥潭,帶給貝殼的不確定性似乎也要遠大于背后的想象力……
結合家裝與重人力的經紀業務,被定義為互聯網公司的貝殼,業務模式似乎越來越重了,想要“重裝飛行”十分考驗管理層的能力。
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彭永東,在業績發布后的電話會上說到:“對于一個大的組織來說,最可怕的是沒有增長?!?/p>
但是增長也需要高質量,就24年整體的情況看,重人力,重資產的高增長帶來的反而是對利潤的吞噬,如何高質量的增長,可能是和公司利益高度相關的彭永東們需要在25年解決的難題。
和其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相比,即使是在non-gaap口徑下,公司仍有約25倍左右的市盈率,這是有明顯的溢價的,可以說利潤改善的需求迫在眉睫。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