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飛鶴賣奶粉,一天創收半個億
文:向善財經
前陣子跟做投資的朋友聊,他感慨現在沒什么好生意,哪個市場都太卷,想來想去還是剛需的消費生意有得賺。
這話,我深有同感。
好生意有那么幾個特點,要么高單價高毛利,要么剛需高頻,消費賽道這幾個特點都有,尤其是奶粉這個領域。
3月28日,中國飛鶴剛剛發布年報,2024年全年營收207.5億,平均每天創收5635.6萬,約半個億。全年凈利潤36.5億,平均一天凈賺1千萬,妥妥的優質企業。
也難怪飛鶴能大手筆拿出12個億來發放生育補貼,主打一個有錢,有格局。
增速方面,飛鶴營收同比增長6%,凈利潤同比增長11%。難得地實現了雙核增長。2021—2023年歸母凈利潤增速三連跌之后,飛鶴的增長穩了下來。
能把業績穩下來,飛鶴靠的是什么?未來還能不繼續這么穩下去?恐怕還是要到財報細節里去找答案。
飛鶴“吃上”周期波峰紅利?
先來看數據。
財報顯示,嬰配奶粉業務全年營收190.61億,同比增長了6.6%。貢獻了全年業績增長的,主要是嬰配奶粉業務。
嬰配奶粉之外,包含成人奶粉、液態奶、米粉輔食產品在內的第二大業務乳制品,全年營收15.14億,同比增長了6.3%;
而第三大業務營養補充品全年營收1.72億,反倒同比下滑了25.4%。雖然營養補充品業務下滑的幅度比較大,但由于業務規模不大,并未影響到整體增速。
一句話總結這份年報:嬰配奶粉挑起了飛鶴穩增的大梁。
嬰配奶粉增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品牌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引領增長,而且飛鶴抓住了新國標的機遇等。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認為還是在于需求市場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出生人口達到954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2萬人,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也就是說,整個2024年人口出生有了一個小波峰。
實際上,2024年嬰配奶粉行業的復蘇,本質上跟疫情剛結束時,旅游餐飲業的復蘇反彈是一樣的。只不過節奏有點滯后。
因為生娃這件事兒,本身就比較花時間,孕媽從備孕到懷胎十月再到新生兒呱呱墜地,也大概要一年左右。 因此,2024年嬰配奶粉需求端的增長其實是大周期里的一個小波峰。
而飛鶴正好抓住了這個波峰紅利。
如果單從數據的維度看,這一點體現得可能會更明顯。
2020年到2024年,飛鶴的營收分別為185.9億、227.8億、213.1億、195.3億、207.5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4.37億、68.71億、49.42億、33.90億、35.70億。
為什么20年和21年的營收、利潤數據表現較好?
可能是因為,當時嬰配市場的需求還并未更多受到疫情影響。所以,24年財報里營收利潤數據同比增長,可能也有23營收、凈利潤的基數本就不高的原因在。
同理,2022、2023年的數據開始下滑,也可能是因為影響逐漸開始顯現。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疫情結束后,旅游業自然反彈,只不過,奶粉行業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問題是,波峰紅利能持續多久?2024年財報基數上來之后,飛鶴2025年、2026年的增長怎么辦?
當然,業績增長也不能全歸功于波峰紅利,飛鶴的經營因素也同樣重要。2023年嬰兒奶粉實施新國標,客觀上也淘汰了一批行業落后產能,飛鶴作為頭部企業,也是能搶下一些增量的。
拿什么來搶增量呢?除了能打動用戶的好產品,剩下的就是靠營銷手段了。
所以紅利之外,費用拉動增長可能更為重要一些。
從銷售費用變化來看,2023年,飛鶴銷售及分銷開支增長了2.5%,當期營收下滑了8.35%,2024年,銷售及分銷開支同比增長了7%,營收同比增長6.6%,
你看,費用拉動的作用還是挺明顯的。
問題是,費效比怎么樣呢?
如果把周期拉長,會發現即便是投入了資源做營銷,但營銷增幅對營收增幅的貢獻可能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2019年,飛鶴銷售及分銷開支同比增長了5%,營收卻增長了32.04%,也就是說,平均1個點的費用增量,能拉動6個點的營收增量。到2020年,情況就變了,36.78%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增長,只拉動了35.50%的營收增量。
隨后的2021年到2023年,整個營收增長的費效比都在降低。23年,費用增加而營收是下降的。到2024年,即便是有紅利在,飛鶴1個點的費用增長也依舊只能拉動0.94個點的營銷增長。
這可能反映出一件事兒,整個奶粉行業似乎變得更卷了。
當然,飛鶴的毛利率還是很穩的,近三年,飛鶴的毛利率都在65%左右,24年更是來到了66.34%。市場競爭激烈,還能穩住毛利,飛鶴在經營層面是有東西的。
這么高的毛利率,即便是市場更卷,飛鶴依舊還可以通過提價來保營收、利潤。長期來看,市場依舊會越來越卷,毛利率還能不能守得住?
提價這件事兒只能解決眼下問題,是個短期策略,畢竟即便是強如茅臺,也不可能無限制提價。
嬰配奶粉增長問題,本就不是個策略問題,而是周期問題。
奶粉企業要高端化,提價就是必然。但問題是,奶粉的大周期跟生育率強相關,高價奶粉反而又會影響出生率,這是個二律背反。
畢竟,在寶媽眼里,高價奶粉才不是什么產業紅利,而是妥妥生育成本。
要降生育成本,恐怕還是得第一口奶開始。我相信,隨著各地政府出臺政策,生育成本降低之后,適齡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是會提高的。
市場經濟始終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到時候市場上會不會出性價比制勝的產品?現在的奶粉企業還會不會有這么高的毛利率?這些還都有待觀察。
被低估之后,多元化和出海才是退路
看未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下。
目前,中國飛鶴截止28日的前復權收盤價為6.59元,TTM市盈率為15.28倍,總市值597億元。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2019年飛鶴赴港上市,彼時發售價7.5-10港元,到3月28日,飛鶴港股收盤價為6.59港元。
先說結論,此刻的中國飛鶴并不算貴。
從年報看,飛鶴賬上分別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結構性存款93.21億元和96.81億元,合計約190.02億元。
存款之外,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則加回壞賬金額0.01億元,從3.95億元調整為4.07億元。公司賬上存貨金額21.53億元,相比一年200億元的銷售額,存貨規模并不大。
飛鶴固定資產的金額比較大,達94.96億元,由于賬面價值已經扣除了折舊,簡單起見,也可以不對固定資產做調整。
在無形資產上,主要是對飛鶴的品牌,還有渠道網絡等無形資產做出調整,我們按最保守的思路。飛鶴品牌心智很穩,保守假定競爭對手跟上飛鶴的步伐需要花費飛鶴三年的銷售費用,而2022年-2024年,飛鶴三年累計銷售費用支出約203.8億元。
也就是說,按最保守的估計,僅資產價值而言,飛鶴就約477億元,按最新的市值,實際PB只有約1.25左右。
那一個現金奶牛的消費股只有1.25PB,明顯的便宜,不早就應該搶破頭了?可為何飛鶴現在還只有約16PE?
原因可能在于,市場先生對成長性沒有達成一致。
在成長性方面,當企業能在競爭護城河以及護城河保障的ROIC>WACC的前提下實現利潤增長時,它便具有利潤增長價值。
此時,利潤增長價值=資本IC×(ROIC-g)/(r-g)。
但問題是,當下嬰配奶粉的市場邏輯,已經轉為存量市場,而且市場競爭激烈,未來仍有不確定性。
至此,飛鶴被低估的真正原因也就浮出水面:市場對未來的看法太悲觀了。
市場先生是情緒化的,但同時也是理智的。被市場低估的也不只有飛鶴。
大消費領域跟大周期緊密相關,這個底層邏輯上,消費企業電商平臺都是一樣的。飛鶴被低估是因為市場看法悲觀,拼多多也是一樣。
拼多多業績增長多炸裂?好到爆炸。但市場給的估值依然不高,僅僅不到12pe。這里面,TEMU被低估的原因可能占到相當一部分。
TEMU在海外業務增速飛快,摩根士丹利預期拼多多海外版TemuGMV增長潛力巨大,2030年有望達到1300億美元。但由于關稅等一系列潛在灰犀牛的威脅,市場可能并不愿意給TEMU更多的正向估值。
我一直都認為,拼多多被低估只是暫時的,TEMU的價值總有一天會被認可,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而對于飛鶴,市場如此悲觀的原因,更多可能還是認為大周期的影響不可逆。
時下的嬰配奶粉的困境和家電行業很類似,根本原因還是整個市場環境出現了變化,一邊是房地產周期變化,一邊是人口周期變化。
但是市場、周期在變,并不代表著就徹底沒有增量了。
家電行業中,諸如美的這樣的家電龍頭,在房地產逆周期的情況,近兩年的業績表現出現明顯的回暖,就是做對了兩件事,一是多元化,二是全球化。
像方太,追覓這樣的做單品的企業,也開始做進行多元化,方太開始做冰箱洗衣機,追覓也開始做空調,進軍傳統家電領域。
在嬰配奶粉這個板塊,飛鶴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一的市占率,雖然發達國家中相關企業最高的市占率為40%,但是在國內的環境下,有伊利這樣的巨頭在,想要突破這個市占率并不容易。
一個多元化的飛鶴,可能才是下個周期里更應該講的故事。
其實飛鶴很早就已經走在了多元化的道路上。今天的飛鶴已經有成人奶粉、液態奶、米粉輔等諸多業務,只是業務規模可能還不夠大,營收規模不到嬰配奶粉的十分之一。
中國奶粉的多元化底子,可能還是有點太弱了。
以飛鶴的積累,想要做多品類并不難,加上自有的奶源,未來完全可以向家電行業的方太一樣,往小蒙牛伊利的方向發展 。
但關鍵是,大家要做做“小蒙牛伊利”,這個市場會不會更卷?當市場競爭加劇時,飛鶴能不能找到新業務的差異化競爭力?
多元化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國際化。
國內的乳企講國際化,很多時候講的是奶源的國際化。對于中國家長來說,海外的奶源=安全的認知是根深蒂固的。
奶源之外,產品的國際化其實也是一個待挖掘的市場。
飛鶴海外市場的業務,時常會被忽略。這些年來,飛鶴的精力都放在了國內市場,海外市場雖然一直在開拓,但是進展一直比較緩慢。飛鶴國際化做了這么多年,公關稿也發了不少,但財報里體現的不夠明顯。
從財報來看,飛鶴在中國內地的收入為205.45億,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分別為1.64億以及0.38億。
從財務上看,海外市場的確是個值得挖掘的增長點。
開拓海外市場,除了能增加海外板塊營收,飛鶴高端的形象更容易立得住,對二級市場,也還有新的故事可以講,可謂一舉三得。
接下來,多元化戰略怎么做?海外市場該怎么挖掘?可能是飛鶴價值成長路上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題。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