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近日,杭州銀行發布了2024年業績快報,實現全年營收383.81億元,同比增長了9.61%,實現歸母凈利潤169.83億元,同比增長了18.08%。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這理應是一份喜報,不過這份業績好像攔不住大股東要走的心,在今年初,澳洲銀行宣布將杭州銀行5.45%股權轉讓給新華保險,開始清倉杭州銀行。
此前,百大集團在2024年全年累計減持杭州銀行5895.09萬元,中國人壽于2024年11月,通過集合競價減持7.70億元,這也是中國人壽自2021年來第三次大規模減持,已經累計減持了約30億元。
大股東作為頂層投資者,一般對投資的公司業績情況有著知根知底的了解,為何如今都在趕著套現離場?
業績大好的杭州銀行,為何留不住大股東要走的心?
一般來講,投資者選擇投資一家公司,投的是對一家公司的預期,如果未來預期不能滿足投資者期待,投資者便會放棄持有。
杭州銀行雖然目前業績看著是春風得意,但其實也有著增長見頂的壓力。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杭州銀行19年至23年營收增速分別為25.53%、15.87%、18.36%、12.16%、6.33%,盡管2024年增速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10%,整體仍處于下降趨勢。
歸母凈利潤與此相似,杭州銀行2019-2023的歸母凈利潤增長分別為21%、8.09%、29.76%、26.12%、23.15%,再至2024的18.08%,可以看出,從2021年開始,杭州銀行的凈利潤增速開始放緩。
在盈利能力上,杭州銀行2024上半年凈息差為1.42%,較去年末下降了8個基點,同時低于長江三角洲城商銀行1.67%的平均水平,要知道,在2020年,杭州銀行凈息差還處于近2%的水平,凈息差逐年降低也是杭州銀行近幾年的趨勢,在如今市場競爭加劇和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凈息差的收窄意味著銀行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雖然整體上杭州銀行盈利增長預期存在抗壓的趨勢,但如今業績依然能打,大股東離場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杭州銀行的分紅不夠多。
在投資銀行股時,投資者有一個共識,銀行股有著高股息和穩定分紅特點,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銀行的股息率遠高于存款利率,即使經濟面臨挑戰,許多銀行也能穩定盈利,穩定分紅。
也因此,銀行股成為長線資金價值投資的重要選擇。
截止今年2月,杭州銀行的股息率超過6%,高于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5.33%水平,那大股東套現離場可能就與穩定分紅有關了。
一直以來,杭州銀行在股東回報上并未讓許多投資者感到滿意。
一般銀行行業分紅大致在30%左右,而杭州銀行自2016年上市以來,僅有2019年分紅比例超過30%,根據2024年上半年分紅方案,杭州銀行分紅率為22.6%,遠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與杭州銀行規模相當,也是杭州銀行的重要競爭對手,南京銀行的分紅率卻連年保持在30%標準線附近,2024年上半年,南京銀行共發現金股利37.103億元,分紅率高達32%。
相比較,杭州銀行分紅少,不少投資者感到其較為“小氣”,而且現如今股價處于14元至15元之間,相比于歷史最高16.46元,杭州銀行如今股價算的上是頂峰位了。
從大股東角度來看,杭州銀行未來營收增長趨勢變緩,盈利能力也在下降,分紅又少,接下來還有可能承載著股價波動風險,那不如及時套現取錢,拿去投資其它產品,畢竟,降低機會成本也是大資金的重要考量。
在今年2月,杭州銀行先前的大股東中國人壽出資35億元,宣布投資基礎設施公募REITs。
不過杭州銀行在2023年分紅時,對外界質疑其分紅少作出過回應,稱“為了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杭州銀行的資本充足確實不高,截止2024年9月末,杭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6%,低于42家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水平。
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杭州銀行已經接近監管底線。
杭州銀行的回應并無道理,銀行只有保證自身長期安全穩定之后,才能更長久地回饋股東。
不過,雖然杭州銀行安全性值得擔憂,但其資產質量挺不錯。
在最近的公告中,杭州銀行對自己的資產質量問題回應“2024年末,我行不良貸款率 0.76%,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逾期90 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分別為 72.74%和 55.61%,撥備覆蓋率 541.45%,資產質量整體保持優異水平。展望 2025 年,我行有信心保持資產質量基本穩定”。
不過這里也有疑問,541.45%的撥備覆蓋率遠高于監管紅線150%,屬于超高水平,并不在合理范疇之內,這與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不足形成強烈的反差。
撥備覆蓋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一般來講,對于超過監管要求2倍以上的撥備覆蓋率,很可能被視為隱藏利潤。
而且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76%,遠低于同行水平,如此少的不良資產,卻計提如此多的準備金。
也因此,外界對其股東分紅方面質疑聲越來越大,是不能分,還是不想分?
杭州銀行與杭州六小龍,二者有“多少錢”的關系?
可能杭州銀行確實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些許壓力,所以才選擇高撥備,在業務上,最近兩年,杭州銀行也開始進行了積極地戰略轉型。
杭州銀行一直以來以“對公”領域為業績增長貢獻大頭,其中傳統基建更是業務核心,但對于金融領域來講,“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多元化永遠是一個必答題,杭州銀行也越來越注重財富管理、科創金融、零售業務深化等領域。
在財富管理上,杭州銀行實施“拓客訪客”工程,希望通過細化客戶群體,為其提出精細化服務,來保持競爭力;科創金融上,杭州銀行計劃于2025向新興產業傾斜;在零售業務上,杭州銀行將在二手房貸領域發力。
可強中自有強中手,未來會如杭州銀行戰略規劃一樣順利嗎?
從區域劃分來看,杭州銀行有著國資背景,在自己輻射的地區有著獨特的優勢,但要更進一步,擴張自身輻射范圍,競爭壓力就進一步擴大。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商行中,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這三家銀行規模都比杭州銀行規模大,也都與杭州銀行在業務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其中江蘇銀行利用“蘇銀金選”特殊選品體系,穩坐城商行零售客戶AUM龍頭位置;寧波銀行也曾在在私人銀行客戶AUM上居過首位。
南京銀行雖然沒有讓人記憶猶新的數據,但根據近日出爐的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綜合能力排名報告顯示,南京銀行在區域商業銀行排名處于第三位,第二是江蘇銀行,第四是寧波銀行,第五才是杭州銀行。
杭州銀行想要從這些競爭對手中突圍,未來面臨的挑戰并不少。
結合當下發展情況來看,杭州銀行手上最值得打的牌好像在科創金融板塊,因為今年最火的科技新城就是杭州,無論是DeepSeek,還是宇樹科技,杭州六小龍讓大家看到了杭州的科技活力。
杭州銀行在這方面也有優勢,一是在自家地盤,強龍過來也難壓,二是杭州銀行早有準備,于2024年3月,再度更新了“科創金融”模式,據杭州銀行最新的公告顯示,杭州六小龍中,杭州銀行服務了四家。
但科創金融模式并不是沒有弊端的,了解科技圈的都知道,“顛覆”在科技圈中最為常見,就像ChatGpt出現,顛覆了傳統搜索,DeepSeek出現,顛覆了ChatGpt等一眾大模型。
今天“深度求索”顛覆了大模型,明天會不會出現“極致求索”來再次顛覆。
就連巴菲特,對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等都一直保持著審慎態度,就是因為技術更新太快,難以預測。
如果銀行選擇資助的公司被顛覆,那么會不會為自己帶來更高的壞賬風險?
從這種角度來看,科創金融模式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模式,這并不符合銀行的一貫穩健的特性,如何在其中去權衡,需要銀行發揮火眼金睛的作用以及風險控制。
杭州科創的進步,對于杭州銀行而言,可以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對于杭州銀行來講,在科創領域并不是沒有競爭壓力。杭州并不只是杭州銀行的杭州,在科創金融領域,杭州銀行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只局限于城商行之間,像浙商銀行,對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于2023年就有了合作,助力其業務創新與發展,而且浙商銀行在科創領域經驗豐富,憑借著全國化布局與多元化業務模式,在規模與市場份額上也有著領先優勢。
從浙江區域來看,杭州銀行在科創金融上面臨的競爭壓力也不小。
整體而言,杭州銀行未來的戰略實施還是有很多的挑戰,不過還是希望杭州銀行能夠更加穩健地發展,為股東們分紅更多,回報股東們的耐心資本,也希望杭州銀行能夠擦亮眼睛,為杭州,也為中國孵化出更多優秀的科創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