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Q3財報背后:百度站在AI升起的朝陽里
文:向善財經
百度三季度業績發布了,還預告了將在明年初發布新版大模型。這次財報好消息確實不少,有幾個數據增長很值得關注。
三季度,百度文心大模型調用量達15億,百度搜索AI功能覆蓋月活用戶的近70%,百度文庫的AI功能月活用戶突破5000萬,同比增長超300%。
講真,這個增長其實有點超出我的預期。
畢竟,15億級的調用量,以及70%的用戶功能覆蓋,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了,畢竟目前谷歌的搜索AI功能覆蓋也不足50%。
對于國內的大模型企業來說,這個數據也挺鼓舞人心的。
這兩年市面上對AI大模型時不時會有質疑,但我覺得百度這個三季報數據,足以打消很多人對這個行業的疑慮。
百度文心模型調用量、AI用戶端的活躍增長也足夠說明,百度的AI戰略像是早上6、7點的太陽,正在迸發極強的生命力。
舊時代的結束與新時代開啟
企業財報是一座“信息礦”,數字上的變化都反映出企業當下最生動的經營信息。
百度這份Q3財報也不例外。
讀完三季報,看完財報電話會,最值得回味的還是大模型業務幾個指標的增長:文心大模型調用量達15億。百度文庫AI功能MAU增長300%。百度搜索AI功能覆蓋70%用戶。
百度大模型調用量陡增,意味著在應用端已經有了爆發趨勢。
這些數據也反映出一個事實:在半年前提出全面轉向“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戰略”之后,百度大模型業務線不僅落地很穩,而且增長很快。同時,這些數據也充分說明,百度在堅持人工智能的核心戰略以及應用驅動之下,路線的正確性讓效果初現。
“長遠來看,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戰略將使我們能很好地抓住重大的增長機會。我們的長期戰略重點是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這是推動我們向AI轉型的基石。”李彥宏在Q3財報電話會上表示。
用戶端,數據增長在側面反映出,大模型能力的產品正在逐漸成為用戶端的“剛需”。
這一點,是可以從用戶體驗上得到交叉驗證的。
實際的生活感知中,AI能力變得“無處不在”,比如,前陣去上海、北京出差,入住了幾家不同的酒店,發現都各家有服務機器人,用語言大模型來做服務的酒店品牌越來越多。
不只是酒店,其實這兩年手機、汽車等產品,AI能力正在成為“標配”。而這種“標配”不僅僅發生在消費市場,也包括開會、辦公等生產力場景。
實際上,短期來看消費級市場之外,AI在生產力場景的增長更有價值,因為AI作為效率工具的剛需屬性,使得這個場景離商業化最近,最容易變現。
百度Q3財報數據也能印證這一點。
三季度數據顯示,百度文庫AI功能MAU增長300%,用戶量顯著增長。而且自由畫布亮相首日就有20萬人排隊預約。由此看來,生產力的市場還有很多剛需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后續的MAU增長很有看頭。
在產業應用方面,百度云的增長也很有亮點,三季度智能云營收達49億元,同比增長11%,AI相關收入占比持續提升至超11%。
云計算是與AI服務相輔相成的技術,百度云的增長也意味著百度的第二條增長曲線已經很穩,以AI 大模型為核心的B端商業化穩步推進。
看到這個里,我想如果把增長的拼圖合起來,從更宏觀層來看三季度百度大模型業務,也許能有更多啟發。
增長表明,對于百度自身而言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戰略,有了階段性成果。
首先,于內,百度人工智能的長期戰略不斷被驗證。
從最開始確立AI戰略,百度到現在大模型有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其實很不容易,但好在有了不錯的結果,結果正確了,之前的戰略投入就有意義。
其次,于外,Q3百度大模型應用的增長成績,給整個行業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大模型應用的新時代正在開啟。
AI大模型是一項劃時代的新技術。AI大模型行業的增長,是長周期增長。畢竟,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把一種新技術轉化為能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并不簡單。
1883年特斯拉發明感應電動機,再到如今電動汽車跑滿大街,用了一百四十年。這一百多年里,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各種產品、小到玩具大到飛機、汽車,電機技術變得效率更高、體積更小,用處更多。
這個過程中,電磁感應相關技術產品,變得“更好用、更易用、更有用”,成為現代科技的關鍵基礎技術之一。
今天的AI大模型,也是如此。
百度的AI長期戰略為什么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堅持長期戰略的同時,百度大模型的發展一直都堅持應用驅動的“第一性”原理。換句話說,百度的AI戰略,一開始就是從應用出發的。
李彥宏在訪談中,回應什么是百度戰略取舍的第一性原理時,也曾明確指出是“應用驅動”。
“這個和美國很多公司做法很不一樣,美國很多公司一直都是夢想說我要做顛覆性的技術,我要多少年之內做成什么樣子,如果能產生應用,好像是個 side product?!盧obin說:“我更希望盡早接觸場景及接觸應用,看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把這些問題帶回來,大家遇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們優先解決的問題”。
電氣技術也好、信息技術也罷,所謂“顛覆性”技術,往往是能夠廣泛應用,能提升效率、帶來商業變革的技術。前提是,首先要做到能讓用戶真正用起來。
大模型也一樣。
這些年百度一直做的三件事是:讓大模型“更好用、更易用、更有用”。
在讓大模型“更好用”這件事兒上,一方面要持續投入研發基礎大模型,持續迭代大模型能力。
財報電話會上,百度方面表示,將持續迭代文心大模型的能力,優化模型效率。此外李彥宏還透露,百度將于2025年初發布文心大模型的新版本,以鞏固在基礎模型上的領先優勢。
升級模型之外,也要解決應用中的技術難點。比如,今年百度世界2024上剛剛發布的iRAG技術,極大解決了文生圖的幻覺問題,提升圖片生產力。
為了讓大模型變得更易用,百度發布了無代碼工具“秒噠”,用戶不用寫一行代碼,就能開發應用。
此外,百度還進一步建設智能體生態,以智能體為基石,結合AI功能,重構百度搜索;百度文庫重構為生產力工具。
在“更有用”這件事兒上,百度構建智能體+搜索的全新生態,意味著,大量用戶會形成新的習慣。
畢竟,用戶愿意用大模型才能形成使用習慣,用戶數量才能增長,大模型商業化才有望更進一步,行業增長才能形成正循環。
人們過去從網上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核心動作是搜索,這是大部分人的習慣,未來則是用智能體、用大模型的能力解決問題。
百度有數億用戶,用戶習慣上的承接很絲滑,也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有更多用戶能用上大模型,用好大模型。這一點,對于整個AI大模型行業,意義深遠。
在我看來,AI時代發明智能體的意義,不亞于當初發明拼音輸入法。互聯網是什么時候有大量中文用戶的?其是拼音輸入法普及的時候。
AI時代,也是一樣。
當大模型產品的用戶量級、用戶習慣真正爆發之后,AI大模型應用便可以宣告,舊時代結束,新時代大門已經打開。
重構基本盤,智能體+搜索的全新生態的價值幾何?
對于未來的行業發展,我有這樣一個判斷:AI大模型開啟新時代之后,所有的大模型公司的基本盤都會重構。尤其是百度這樣的穩健地跑在行業前面的公司。
對于百度而言,基本盤重構的價值在于兩個層面:
一、在業務端,智能體+搜索的全新生態,重構百度的基本面。
首先是入口價值會被重構。
此前的百度世界2024上,李彥宏表示:“智能體是AI應用的最主流形態,即將迎來它的爆發點。”他認為,公司類智能體最終會取代傳統官網,成為直面消費者的第一界面。
實際上,百度為比亞迪打造的公司類智能體-比亞迪官方智能體已經上線,財報電話會上提到,比亞迪官網智能體上線后,其銷售線索轉化率提升119%。
這個銷售線索增長其實表明一件事:百度智能體+搜索,是AI信息與AI服務的第一入口。
入口的價值,其實不用多講,PC時代的搜索,移動時代的APP都是很有價值的入口。
入口這個東西,PC時代是中心化的,集中在搜索引擎,移動時代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在社交、電商、內容等不同的APP平臺。
AI大模型時代,入口既是中心化,同時又是去中心化的。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某個大模型好用那么用戶體量會越來越大,就像移動時代的操作系統,贏者通吃強者越強,這是中心化。
從體驗的角度來看,大模型不同的功能對應著不同的用戶需求,所以入口又是去中心化的。
百度智能體+搜索的全新生態,恰好滿足這樣用戶需求。這可能也是為什么百度一直在強調,“智能體是AI應用的最佳形態”。
其次,重構服務的價值。
過去,百度鏈接服務的是“搜索+小程序+托管頁”,大模型時代,則變成了“智能體+搜索”。
據Q3財報電話會議介紹,智能體是豐富百度搜索內容及體驗的重要形式。搜索的AI功能可帶來AI摘要、圖像、視頻、智能體、數字人等豐富內容,提升用戶體驗。
就像李彥宏在百度世界2024上展示的那樣,不僅僅是AI生成,搜索公司官網、詢問行業建議,都可能喚起智能體。也就是說,智能體是一種“新介質”,來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
對于用戶來說,智能體所承載的大模型能力,意味著更好的體驗,對于商家來說,也有了大模型能力,從而能更好地把千行百業的服務提供給用戶。
最后,大模型重構入口和服務,也意味著會重構品牌商業增長方式。
有了智能體+搜索的新生態,意味著品牌商業有機會找到一種新的增長方式。
從以往經驗看,移動APP、小程序等應用的出現,改變了人與信息的交互方式,所以品牌商業有了更多增長。
這就像過去移動APP、小程序帶來商業增長機會,智能體也同樣能帶來新機會。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意識到了這一點,公司類智能體在百度世界2024亮相后,首日即有582家企業達成合作。
二、基本面的改變,意味著估值邏輯的改變。
在估值端,古典科技公司估值邏輯的回歸也許會成為一種新趨勢。
科技巨頭們改變估值邏輯大概有兩種路徑:
一種是投資,巨頭下場化身投行,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是這樣做的,所以,過去很多科技公司的估值都是用STOP估值法。
“投行化”的科技公司不難做。我覺得搞個戰投部,老板有戰略思維然后加上財大氣粗,規模很快就拉起來。
但是,目前科技行業到了這個階段,這條路走不通了,“投行化”的科技公司估值逐漸接近上限。所以大家漸漸都又回到了做產品的路子上。
另一種,是真正難做的“硬科技”,是做長期戰略。
這個路線難的是,要在能夠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
這其實也是“古典”科技公司估值的邏輯。圍繞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做應用,做商業化。在當下這樣的科技企業想象空間更大。
比如,就像百度這樣,始終把人工智能作為10年、20年的長期戰略來做。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做出階段性成果。
如果選這條路,就要求企業不錯過每一個可能引發變革的新技術,而最后能否做成的核心在于,跑通技術變革、應用迭代、商業落地的閉環。
如果我們用這個視角來看百度,也許就會有新的收獲。
搜索代表著百度的老業務,是“地基”。而大模型代表著前景,是未來10年、20年的“爆發力”。而Q3的數據增長表明,如果這個未來前景夠明確,爆發力夠足,而且總能有階段性成果,那么大模型業務就能夯實了搜索的地基。
反過來看,搜索業務得到大模型技術的滋養,也能持續為大模型業務迭代提供了資金、數據、技術保障。
至此,新老業務水乳交融,互相成就。
新舊業務反哺、相互促進增長是“硬科技”企業最理想的業務模型,只是,市場估值邏輯還未完全轉向,未來的成長性可能并未充分反映到企業的估值上。
百度AI戰略帶來的嬗變,不只是業務上和估值邏輯的改變,更是科技企業迭代進化的一次改變。
如果非要說給百度的階段性增長下一個定義,我覺得是:AI大模型帶來的“進化力”。
特別是這兩年,很多企業都處在迷茫期,不知道該怎么挖掘新業務,不知道怎么轉型適應新的環境。
我覺得,適當的時候,可以向百度取取經。
百度的轉型作為成功案例,其實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轉型,都頗具意義。未來也希望能有更多有開創性的中國企業,像百度一樣走出一條自己成功的轉型升級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