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牛乳業如何做好“綠色發展”的“及格題”?
文:向善財經
最近,在某上市公司調研團互動平臺上,有用戶提問:“今年以來,蒙牛乳業旗下多家子公司以及參股公司近期因為環保違規或者污染問題被處罰……公司是否存在環保風險?是否會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是否采取合理的措施?”
這“靈魂一問”,再度把蒙牛旗下公司的環保問題,擺上了臺桌。
事情起源于一則關于環保的行政處罰。
今年9月份,蒙牛全資子公司新疆蒙牛天雪食品有限公司因“排污異常情況不報告”的違規行為被烏魯木齊市生態環境局處以6.25萬元的處罰。
按道理說,子公司受處罰是一件“小事兒”,可就是這么一件“小事兒”,卻像是結結實實“打了”蒙牛董事長慶立軍“一巴掌”。
最近舉辦的第七屆全球乳業合作論壇上,蒙牛乳業董事長慶立軍放言:“我們必須一以貫之引領和帶動全產業鏈綠色化發展,充實合作‘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為守護人類和地球的共同健康貢獻乳業力量。”
作為進博會的配套活動,第七屆全球乳業合作論壇是行業盛會,慶立軍在這個平臺發聲,也是想打“綠色發展”牌。
一邊是喊著“產業鏈綠色發展”,一邊子公司因環保問題被罰,蒙牛這“又當又立”的人設,不由讓人唏噓。
蒙牛大喊“環保”,子公司來“背鍋”究竟合不合理?這事兒值得說道說道。
多家公司以及參股公司被罰,“綠色蒙牛”如何落地?
關于環保問題被罰的事兒,蒙牛旗下的子公司或參股公司發生的還真是不少。
2024年9月3日,烏魯木齊市生態環境局發布處罰決定烏環罰決〔2024〕Y-004號,對新疆蒙牛天雪食品有限公司罰款6.356萬元。
罰款的原因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六條第(八)項,對“發現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傳輸數據異常或者污染物排放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等異常情況不報告”的違法事實進行處罰。
同樣是9月份,合肥市肥東縣生態環境分局,對蒙牛旗下現代牧業子公司,現代牧業(雙城)有限公司因違反《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被哈爾濱市雙城生態環境局罰款3.6萬元。
天眼查APP股權穿透顯示,現代牧業集團的股東,不僅有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也有蒙牛乳旗下的子公司。
這些因為環境問題被罰,也只是近期相關部門給出的處罰決定,實際上,此前蒙牛也曾因各種違規違法問題,被相關部門給予處罰。
去年10月份,蒙牛乳業(灤南)有限責任公司,因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被唐山市生態環境局處罰款5萬元,原因是未保證自動檢測設備正常運行。
如果翻一下以往的處罰記錄,不難發現這類因環保問題被罰,其實也是一種“常態”。
環保的問題,說嚴重其實也不嚴重。
從罰款的金額來看,子公司被罰款的金額也不大,大都是幾萬元的罰款,而且從違法的事實看,也沒有發生特別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問題是,在綠色發展成為行業共識的當下,行業龍頭旗下公司都很難做到環保合規,又何談“綠色發展”?
蒙牛乳業是行業里的絕對龍頭企業,這么大體量,這么大的規模,每年在ESG項目上投入那么多錢,難道連最基本的環保合規都做不好嗎?
這個問題,值得管理層深思。
今年的進博會上,蒙牛董事長慶立軍的致辭引人深思,慶立軍認為,中國正處在從“乳業大國”邁向“乳業強國”重要機遇期,要培育和發展乳業新質生產力,加快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國家隊,蒙牛有可持續的增長能力,也有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計劃。
比如,在全國建設了30座國家級綠色工廠。通過數智化賦能,在寧夏建成的全數智超級工廠,實現能耗大幅降低43%……
再比如,現代牧業跟中糧國際簽訂了中國首個“零毀林”大豆訂單……
只是,綠色發展不僅是要“花拳繡腿”的投入,也要腳踏實地地做好“基本功”。比如,是不是能要求子公司在基本的環保合規上做得更好?是不是真正地把ESG口號變成了經營流程的實際落地?
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管理層思考,更需要社會各界來監督。
國際化的轉型路逐漸清晰,蒙牛勝算幾何?
拋開環保責任的問題,這幾年蒙牛的業績表現有目共睹,“千億目標”可以說是基本實現了。
2021年至2023年,蒙牛的營收分別為881億元、926億元、986億元,雖說距離千億目標有部分缺口,但考慮到當時的疫情影響,以及外部消費市場環境,這份增長表現其實并不算差。
客觀地說,蒙牛的表現瑕不掩瑜。
規模上的成績要肯定,但經營上潛在風險也值得重視,比如高商譽問題。
半年報顯示,到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商譽規模為89.06億元,相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卻僅為48.09億元。商譽高是規模化的成本,這是過去蒙牛高增長的一個結果。往好的一面來看,蒙牛的并購,很少有“翻車”的。
謹慎點看,這些子公司的經營能力也確實需要打磨,比如,子公司頻頻因環保問題被處罰,會不會影響到蒙牛ESG戰略?
之前,盧敏放也不回避這個問題,他也表示“收購回來的業務的經營(能力)還是需要提升的”。
如今,管理層更迭之后,不管是盧敏放,還是現任董事長慶立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頗為關鍵。
解決問題的思路,其實還是在增長上。
從整個乳業大環境的變化來看,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的問題也需要解決,無論是液態奶還是奶粉、奶酪這些都是營收基本盤,如何繼續穩住基本盤業務的增長,可能就是帶動子公司、產業鏈向前發展,不斷協同的關鍵。
怎么增長?現任管理層的答案在于出海。
品牌上,蒙牛不是沒有出海的底氣,無論是在巴黎奧運會上全球亮相,還是未來幾屆的冬奧會、夏奧會,蒙牛還將繼續占據奧運C位,在品牌的國際化上,蒙牛還是有想象力的。
另外,細分行業比如奶粉,蒙牛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實際上,蒙牛的貝拉米在海外表現也算亮眼,上半年蒙牛海外地區的奶粉業務2.7億,接下來怎么依托國際化的品牌陣線,進一步做大海外市場是關鍵。
客觀地講,發力海外市場并不容易。
2023年全球乳企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法國的Lactalis、第二是美國的Dairy Farmers ofAmerica,第三是雀巢第四是達能,伊利只能排在第五。實際上,排名前二十中也只有蒙牛伊利兩家乳企。
顯然,蒙牛要想發力做海外市場,首先要面臨這些國際巨頭。
理論上,海外的乳業巨頭,在歐美市場的品牌渠道實力都很強,而且在奶源成本上能做到比國內的成本更低,國內企業其實很難直接去競爭。
拿美國的嬰配奶粉市場來說,雅培營養、美贊臣營養、雀巢美國和Perrigo四家公司壟斷,他們控制著美國90%的配方奶粉供應。國內乳企要如何撕開這個市場?值得深究。
成本之外,到頭來還是得打“綠色發展”的牌。
一來,海外市場對環保更敏感,更要求企業ESG能力,企業在ESG上的投入也更有價值;二來,面對一個不同的市場,企業往往能做不是大刀闊斧的改變策略,而是要先做一個“六十分”的答卷。然后再不斷進步。
綠色、低碳、環保則是那個“及格答案”。
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蒙牛其實已經做了不少,比如提倡綠色包裝設計、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公益行動。再比如,蒙牛在國際權威評級機構MSCI的ESG評級中,已連續兩年達到“AA”的行業最高評級。
只是,隱藏在ESG報告之外,這些子公司、參股公司的環保問題處罰不斷,確實也為公司的綠色發展之路,增加了幾分不和諧的聲音。往小了說,環保這事兒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往大了說,碳排放問題關乎人類未來發展。
總之,綠色發展無小事兒。未來蒙牛將如何在綠色低碳轉型路上進一步創新,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