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喬丹
當“早C晚A”成為都市青年的護膚信仰,“抗糖抗初老”刷屏社交平臺,“輕醫美”廣告占領電梯間,中國美妝與醫美行業正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疾馳。
行業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中研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809億元,而涵蓋更廣泛服務的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則達到2804億元。預計到2025年,醫美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816億元至4108億元。無論是醫美機構的擴張,還是消費者需求的升級,都推動著這一行業邁向更成熟的發展階段。然而,在這片看似繁榮的藍海中,“暴利”二字始終揮之不去。
以玻尿酸注射為例,成本僅20-50元/支的產品,經過層層加價后,終端售價可達千元以上;而高端線雕手術的報價甚至高達10萬元/次,利潤率超過60%。當“美麗”成為剛需,這場資本與消費者共同編織的“顏值經濟”盛宴背后,也暗藏消費陷阱。
誰在為美麗買單?
從消費群體來看,醫美市場的主力正逐步發生變化。數據顯示,18-35歲人群已成為醫美消費的中堅力量,占比超過六成,其中95后群體的消費增速最快。社交平臺上的“針劑日記”分享、對“變美博主”的追更,已經成為這屆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精細化護膚和微整形成為常態的同時,醫美消費也正在從“可選項”向“必選項”轉變。
與此同時,醫美的“年輕化”標簽正在被逐步打破。中老年群體對面部年輕化項目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行業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45歲以上人群在醫美消費中的占比顯著上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這部分群體開始接受醫美作為對抗衰老的重要手段。
值得關注的是,男性醫美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23年,男性醫美消費同比增長超25%,植發、抗衰成為男性消費者關注的核心項目。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重視個人形象管理,并主動尋求專業的醫美服務,這一趨勢推動了專門針對男性需求的醫美項目的快速增長。
在醫美需求升級的背景下,非手術類項目正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數據顯示,2023年嫩膚美白類光電項目治療率最高,65%的中高收入消費者曾接受該類治療,顯示出市場對這一領域的旺盛需求。此外,祛皺、抗衰類光電項目同樣備受關注,占比41%,表明抗衰老市場正在持續升溫。
開源證券研報顯示,重組膠原蛋白正成為醫美行業的重要突破口。錦波生物推出的“薇旖美”產品市場表現出色,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56.5億元,顯示出這一新興技術的巨大潛力。同時,巨子生物成功獲得重組人XVII型膠原蛋白專利,進一步推動了行業在生物材料領域的創新。
開源證券預測,到2030年,重組膠原蛋白醫美市場規模(出廠價)有望達到56.5億元,2024-2030年復合增長率(CAGR)約33%,行業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國貨美妝品牌正加速布局醫美賽道,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據媒體報道,丸美生物投資的摩漾生物,其產品Aphranel?優法蘭已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中國首個獲批的面部軟組織填充用CaHA(羥基磷酸鈣)注射針劑,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華熙生物在2024年醫療終端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其旗下潤致品牌推出“潤致·格格”與“潤致·斐然”兩款新品,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高端醫美市場的競爭力。
行業繁榮下的隱憂
在資本、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多重推動下,中國醫美行業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然而,在這場以“美麗”為名的經濟盛宴背后,價格虛高、信息不對稱、醫療風險等問題始終如影隨形。
近年來,因醫美事故引發的醫療糾紛屢見不鮮。部分醫美機構在利益驅使下,不僅抬高價格、夸大宣傳,還存在操作不規范、隱瞞風險等行為。例如,上海某美容機構推出的“精靈耳”整形項目因術后感染導致耳廓穿孔,最終釀成醫療事故;深圳某美容院則涉嫌價格欺詐,將原價8800元的“熱瑪吉”項目以“限時折扣”“分期付款”等方式誘導消費者,最終實際收費高達2.8萬元。
除了價格陷阱外,部分機構還利用信息不對稱引導消費者盲目消費,甚至進行欺詐。根據上海市消保委在2024年發布的《醫美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2023年上海全市消保委系統共受理“輕醫美”相關投訴1203件,涉及機構資質不全、收費不透明、效果虛假宣傳等問題。其中,美容院以“免費體驗”“咨詢檢查”等方式吸引消費者,隨后將其轉介至合作的醫美機構進行高價醫療項目,過程中往往隱瞞相關風險,甚至存在隱形收費。
部分消費者的經歷尤為典型。例如,一位消費者在某醫療機構支付近4萬元,購買了包含玻尿酸美容針的套餐,機構承諾注射16針,覆蓋四個部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該消費者僅被注射了4針,機構在事后僅能提供這4針的注射憑證,使得消費者難以維權。這種缺乏透明度的服務模式,成為醫美行業消費糾紛的重要來源。
如何守住“美麗底線”?
在亂象頻出的背景下,監管部門正不斷加強對醫美行業的監管。
2021年,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發布《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并出臺《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對醫美行業的廣告宣傳進行了明確規范。2023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跨部門綜合監管,從資質審核、信息共享、聯合抽查等多個維度強化監管體系,遏制行業亂象。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美麗”不應成為一場充滿風險的豪賭,而是基于理性判斷和充分信息的安全選擇。因此,消費者在進行醫美消費時,可掌握必要的防范措施,以保障自身權益。
首先,要增強技術辨別能力。在選擇醫美產品時,可以通過“化妝品監管”App核查產品備案,警惕宣傳中強調“即刻見效”或“零風險”的話術,以免落入虛假宣傳的陷阱。同時,提高證據意識,術前應拍攝素顏影像,并要求機構提供《風險告知書》及產品使用明細,以確保服務過程的透明度。
一旦遇到消費糾紛,及時維權至關重要。消費者可立即撥打12315投訴熱線,同時在全國互聯網投訴平臺提交完整的證據鏈,包括支付憑證、聊天記錄、術前術后對比照等,以提高維權成功率。
為了確保安全,消費者還可掌握“三查”原則,即查機構資質(醫療許可證)、查醫生執業證、查產品批文,確保選擇正規機構和合格產品。此外,在決定進行醫美項目前,可通過衛健委官網查詢官方指導價避免因價格虛高而遭受經濟損失。
最后,留存證據是維權的關鍵。所有消費憑證、術前術后對比照片以及溝通記錄都應妥善保存,以備出現問題時提供有力證據,必要時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當315的鐘聲再次敲響,這不僅是一年一度的維權時點,更是審視行業進化的重要窗口。當技術突破打破暴利壟斷,當監管重拳清理市場亂象,當消費者用專業選擇投票,這場關于“顏值”的戰爭,終將回歸“技術普惠+合規經營”的價值本質。而那些真正具備研發實力與合規能力的企業,或將成為萬億賽道的新王者。(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