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3月,大連證監局發布的三張罰單將開源證券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開源證券大連分公司被責令限期改正,并被暫停辦理需要合格投資者認定相關業務六個月;同時,該分公司的負責人李洋和從業人員夏蘭艷也分別受到了相應的監管措施。
這一系列嚴厲的處罰也為這家正處在IPO沖刺階段的券商帶來了新的挑戰。
相關業務被暫停6個月
根據大連證監局發布的公告,開源證券大連分公司存在以下三項主要違規行為:一是未能區分客戶是否真正滿足合格投資者條件,主動為多名投資者代開不實收入證明用于合格投資者認定;二是對于合格投資者認定事項未盡到應有的管理職責;三是存在向非營銷崗位下達營銷任務、合規崗招攬客戶的行為。
鑒于上述問題,大連證監局指出,上述行為反映出開源證券大連分公司內部控制不完善、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按照相關法規要求,監管部門決定對該分公司實施為期六個月的暫停辦理涉及合格投資者認定的相關業務的處罰措施,并責令其限期整改以消除隱患。
同時,大連證監局認為,李洋作為分公司負責人,對上述問題負有責任,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對李洋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督管理措施。
由于不當協助客戶提供個人收入證明相關材料用于合格投資者認定的行為,大連證監局對夏蘭艷采取出具警示函監管措施。
投行業務遭遇“寒冬”
公開資料顯示,開源證券成立于1994年,總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前身為“陜西省財政廳國債服務部”,目前主要開展以北交所業務為主的投資銀行業務、債券承銷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和研究業務。
然而,進入2024年以后,開源證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其核心的投行業務遭遇了“寒冬”。
首先,在合規性方面,開源證券在2024年遇到了一系列問題。2024年10月,由于未能遵守相關法規要求,特別是在個別公司債券項目中未盡到應有的勤勉責任,導致募集說明書存在誤導性陳述等問題,開源證券被中國證監會處以暫停債券承銷業務六個月的嚴厲處罰。
這一決定不僅影響了開源證券的短期收入來源,也對其長期信譽造成了負面影響。具體而言,該處罰直接導致了多只由開源證券主承銷的債券發行計劃被迫取消,涉及發行規模達85億元。
其次,從財務數據上看,開源證券的投行業務在2024年上半年經歷了顯著下滑。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行業務收入同比下滑40.38%,占總營收比重從2019年的41.07%下滑至20.67%,為近年來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面臨重重挑戰,開源證券并未停止尋求突破的努力。例如,在新三板和北交所業務上,開源證券依然保持著相對強勢的地位,這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空間。
此外,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服務產品,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來緩解傳統投行業務下滑帶來的沖擊。
IPO之路依舊漫長
開源證券的IPO進程充滿了波折。自2022年起,在民生證券的保薦下啟動了IPO,隨后在2023年初將審核地點轉至深交所。然而,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2024年6月,開源證券更新財務數據后重啟審核,但到了9月30日又因為財報過期而不得不中止。最近,公司內部爆出的合規問題更是給其IPO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截至目前,開源證券仍處于IPO排隊階段。然而,面對內部治理結構優化的需求以及外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頭部券商對市場的主導地位,開源證券要想成功突圍并不容易。
開源證券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強化內部控制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只有確保合規運營,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穩健發展,才能重建市場信任,為IPO鋪平道路。同時,公司也需要探索新的業務領域,減少對投行業務的過度依賴,推動業務多元化發展。
具體到募資用途,開源證券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計劃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六大方向:一是升級傳統經紀業務;二是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能力;三是加強對自營交易的支持;四是增強研究部門的實力;五是增加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六是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
截至2025年3月14日,共有5家券商正在排隊等待IPO審批,其中華寶證券和萬聯證券處于終止審核狀態,而開源證券、華龍證券、財信證券以及渤海證券則處于已問詢狀態,東莞證券則處于已受理狀態。
總之,開源證券當前正處于發展的十字路口。面對內外部的雙重挑戰,只有不斷強化內控機制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關注開源證券的發展動向,理解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則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開源證券面臨諸多困難,但如果能夠有效應對這些挑戰,不僅有望順利推進IPO進程,還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不僅是對公司管理層的重大考驗,也是檢驗其能否適應快速變化的金融市場環境的重要標志。開源證券能否克服重重障礙,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投資者網》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