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母嬰行業正處于“大變革”時期。隨著“外疲內卷”的市場狀況愈演愈烈,轉型升級已成為每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核心。但機遇和風險交織而行,因此找對方向比低頭努力更為重要,也是打破躑躅不前困局的關鍵。
而恰巧,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統計年鑒2024》,詳盡展現了我國各區域和社會各領域的經濟與發展情況。那對于母嬰從業者而言,其中有哪些關鍵信息值得關注,它們在深層次上又暴露出了何種潛在的增長機遇?
31省份生育情況:廣東新生兒數量居首,西部地區生育意愿強勁
眾所周知,新生兒是驅動母嬰行業持續增長的核心群體。然而,出生人口數量的“七連跌”,讓整個母嬰大盤承壓,唱衰聲論調不斷涌現。可這份《中國統計年鑒2024》卻告訴我們,人口紅利并沒有消失殆盡,仍等待著母嬰從業者們去發掘。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4》,制圖:母嬰前沿
據介紹,2023年我國的人口出生率為6.39‰。具體來看,總共31個省份中有15個的出生率都領跑于大盤,特別是西部地區值得去重點關注。因為這其中的西藏、貴州、寧夏,出生率分別高達13.72‰、10.65‰、10.02‰。
需要指出的是,出生率高可不一定等同于“生的孩子多”。其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新出生的人口數量占統計區域總人口的比例較大,這通常預示著人口總量的快速增長趨勢。也就是說,出生率較高的區域相較于其他,展現出更為積極的生育意愿。這對于母嬰業務的開展而言,這些區域具備更大的市場潛力。
數據來源:中經數據,制圖:母嬰前沿
不過要論起新生兒實際出生數量,那就不得不提到“廣東”。2023年,該地區以103萬的出生人口,第六年蟬聯全國第一,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即便是排名緊隨其后的河南,與之相比也被拉開高達33.5萬新生兒的差距。
而造成此局面的原因,離不開廣東龐大的人口基數。據了解,該地區的常住人口有?1.27億,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但除此之外,更關鍵的是當地生育熱情較高,2023年以8.12‰的出生率,在31個省份中排名第七。鑒于此,廣東的母嬰市場相較于其他區域,有著更大的需求空間,值得母嬰從業者去重點布局與深入發展。
31省份消費力比拼:最能花錢的九個省份,六個在東部沿海地區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一定要去有魚的地方捕魚”。隨著我國生育水平持續下行,母嬰行業已步入日趨激烈的存量甚至減量競爭階段。在此背景下,過往的廣撒網策略已經難以捕到魚,當前只有精準對靶的投入,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把握消費潛力的所在,才能更輕松、更高效的找回增長。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4》,制圖:母嬰前沿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4》所繪制的“消費地圖”可見,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具體來看,31個省中有9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上海以52508元的人均消費支出領跑全國,而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的消費力也同樣是“杠杠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對應關系,多個省份在這兩項指標上均名列前茅。對比兩者的前九名榜單唯有兩個特例,其中之一就是“湖北省”。盡管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以35146元位列全國第十三,但人均消費支出卻高達27106元穩居全國第八。由此可見,該省份居民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4》,制圖:母嬰前沿
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山東省,該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890元高居全國第八,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收入水平。然而,其人均消費支出卻僅為24293元排名為全國第十三,表明該省份居民在消費方面相對保守、較為節制。
要知道,精準定位并找到具有消費能力的客戶是做生意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31省份居民消費偏好:29省主要在“吃喝抽”,北京和上海“醫療保健”花銷大
那么,居民們把錢都花在哪兒了?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4》,制圖:母嬰前沿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食品煙酒”和“居住”在2023年依然是人均消費支出的主要部分。但引人注目的是,幾大類消費呈現“大增”走勢。譬如,教育文化娛樂(指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增長了17.6%;醫療保健(指醫療和保健的藥品、用品和服務)增長了16.0%。這一數據,清晰地揭示了當前的消費大勢所在。
從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來看,醫療保健所占份額也在持續攀升,由2022年的8.6%提升至2023年的9.2%。實際上,隨著大眾愈發注重健康管理,相關業務在母嬰行業已被當成增長機會,各個企業在此的布局和發展的正如火如荼。
數據/制圖:《中國統計年鑒2024》
具體細化到31個省份的消費支出情況,可以發現其中29個省份的花銷重點都在“吃喝抽”上。唯獨上海與北京,其消費支出的大頭落在了“住”上。不過盡管如此,這兩個城市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消費依然領跑全國,人均支出超過4000元。這一現象,或許意味著在這兩地挖掘大健康價值會更加容易且高效。
全國網上實物零售額增速放緩至8%,“實體”才是生意的護城河
在國家各類與消費有關的統計數據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表現零售市場變動情況、反映經濟景氣程度最直接的數據。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企業通過交易直接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為471495.2億元,同比增長了7.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4》,制圖:母嬰前沿
而細剖31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可見廣東省以47494.9億元的傲人成績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總額為45547.5億元的江蘇省。這反映出兩省在消費市場方面具有較強的活力和實力,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包含“網上零售額”。其中,網上實物零售額130173.8億元,同比增長了8%。不過翻閱過往統計數據可知,網上實物零售額雖然每年還在上升的,但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放緩。從2019年的19.5%,到2020年的14.8%,再到2021年的12.0%,2022年的6.2%。
顯而易見,電商行業的紅利期已接近尾聲。從近年幾大頭部電商的戰略動作就可見,大家拼到最后就只剩“低價”。那些曾經用流量撬動財富的電商企業,如今正面臨“要么轉型、要么淘汰”的抉擇。聚焦母嬰賽道,可優比、寶寶樹在今年都被曝出經營不佳的問題,海帶網更是已不復存在。而親寶寶、babycare都在往線下扎根。
這向母嬰行業的從業者傳遞了一個信號: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根基,擁有著線上無法替代的服務體驗場景。因此,母嬰從業者可以兩線并行,但不要脫實向虛,只要保持自進化,相信大家都能好好地在行業內“活下去”。
言而總之:盡管母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消費市場依然具備活力。
數據洞察揭示,不同地區展現出獨特的市場特點。例如,生育率高的地區,0-3歲嬰幼兒產品市場依舊廣闊,中大童市場更是蘊藏無限潛力;而九大高消費省份則為終端門店、品牌商及經銷商提供了深耕高質量產品、服務的沃土……
古人云:“富在數術,不在勞身;利在勢局,不在力耕。”在現代商業環境中,認知、資源、方向、選擇都很重要。因此,靈活應變、因地制宜的策略在當今市場依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