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帶是經濟學概念的常客。行業智庫運聯研究院的統計顯示,全國各區域的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數量之和約為1110個。
從生產到消費,這個規模龐大的矩陣,其實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融合對接的中心環節。也因此,遍布于國內各大區域的產業帶,正越發成為電商產業和電商平臺深度發展的必爭之地。
(圖源:跨境行研)
同時,產業帶作為區域特色產能的聚合體,往往存在很多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例如中小商家和工廠數量多,發展資源不均衡,擅長生產但營銷不足,市場開發不足等。
有發展的缺口,就有擴大發展的前景。從拼多多到阿里京東,電商平臺都在思考如何更好與產業帶配合開拓市場。在這種共鳴下,電商平臺與產業帶和諧共生的敘事,正日復一日地被創造、改寫和升華。
從必爭之地,到共爭之地
產業帶登陸電商舞臺,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劇本。只不過,產業帶豐富的產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非直面C端的個人消費者,又或者某些特定品類其實銷往了國外主流市場,所以像義烏這樣以生產能力早早成名的產業帶重點城鎮,并不是那么多見。
運聯研究院在《產業帶物流洞察報告》中指出,產業帶可以根據生產分銷的輻射范圍,以及產業帶生產流通屬性的強弱,分為四個大類:下沉型市場、集散型市場、屬地型集群、全國型集群。前兩者重在交易流通,后兩者更強調生產制造。
(圖源:運聯研究院)
以生產制造為核心的產業帶,恰恰是最值得進一步開發的。產業帶豐富的資源可以讓產品迭代和分發的時效性做到極致,又因為供給門檻低等原因,可以做到極高的質價比。
然而在現實中,它們有充足的產能,其中一部分卻常常因為市場內卷被劃歸到需要出清的序列。在消費者這邊,明明有機會買到的這些來自產業帶的物美價廉的優質商品,卻因為渠道的不通暢阻礙了交易的產生。
“兩頭堵”的情況,一直在挑動電商平臺的神經。作為商品交易的中堅力量,電商平臺對上述困境有著最深刻的洞察。與此同時,由源頭產能整合創新促進消費的有效增長,本身也是電商平臺高質量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以往,雙方經年累月的交流常常止步于業務的配合;如今,雙方開始了全新的對話和實踐。
京東抖音都在2022年發布了各自的產業帶扶持計劃,快手磁力引擎商家業務把2024年的目標定在了深度賦能產業帶。
前段時間,阿里旗下資歷最老的業務之一1688啟動了“1688源選”項目。1688源選定位于用中國產業鏈和源頭產地的優勢,打造創新產品,對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融合做出推動。1688對這個嘗試給出了不低的預期:“未來如果能成為數字供應鏈底座,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更大。”
而另一位長期深耕“產地經濟”的選手拼多多,則已經連續多年持續提升對產業帶的扶持力度。
2018年底,拼多多曾推出“新品牌計劃”,聚焦中小微制造企業成長。2020年末,拼多多宣布升級“新品牌計劃”,計劃在2021年至2025年扶持100個產業帶,訂制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元銷售額。
如今四年過去,拼多多支持產業帶發展的理念和力度都已經更上一層樓。
今年發布二季度財報時,拼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CEO陳磊曾表示,將投入百億資源包大力扶持具有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家、新質產業帶,大幅度減免優質商家的交易手續費,未來一年預計減免100億元。
9月底,拼多多又發布了“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將在未來一年投入100億資源包,成立專項團隊深入100個農產區、產業帶,為新質商家提供覆蓋產品、營銷、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鏈路扶持,最終連點成線、串珠成鏈,實現源頭產業升級。
要讓商家和工廠也活得更好
如果把電商平臺的舉措進行拆解,我們會發現,不管是減輕商家負擔還是提高他們的經營能力,電商平臺都在致力于讓源頭產業帶的商家和工廠活得更好。
(圖源:Unsplash)
個中原因并不是單方面的,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工廠和中小商家高質量發展的訴求、產業帶升級的目標等,都在無形中讓電商平臺必須重視產業帶的“生存質量”,甚至是一種“集體利益”。唯有如此,產業帶的發展才能帶來正反饋。
事實上,不少產業帶自己的發展史就足夠解釋這一點。
商家開業活動和綜藝節目常用的金蛋,大多產自中國“金蛋之鄉”山東水湖村。第一顆金蛋的作者是當地一位詩歌愛好者。借助電商的力量,他帶動金蛋在水湖村形成了規模效應。如果沒有這個放量擴張的過程,來自水湖村的金蛋或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一家人的小生意。
背靠國內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安徽亳州當地商家的電商生意曾長期被困在中藥材這個垂直度過高的品類中,難以打開消費端的局面。2017年,花草茶從業者白金州首次嘗試拼多多開店外銷花草茶這種大眾產品,一舉走紅,為亳州開啟了花草茶產業的“支線任務”。過去五年,憑著從拼多多起步的銷售經驗,亳州花草茶產業規模攀升至100億元。
(圖源:Pixbaby)
而在山東平度,外貿代工模式曾經在這里創造出一條假睫毛產業帶的奇跡,但當時它們的強項止于規模,產業帶能留住的利潤不多。而后,在拼多多頭部商家的帶領下,平度的假睫毛產業開始從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業集群向現代化生產轉型,更多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生產線成為標配。其產業規模也成功超過百億,如今已走上了打造高品質品牌的道路。
不難發現,如果按照點線面的邏輯看待產業帶,早期吃螃蟹的商家和工廠是點,越來越多跟隨者進入后連成了線,一片區域圍繞一個或幾個產業發展并形成配套,才是真正形成了面。要真正發揮規模效應,實現區域發展資源共享、經驗共通,就必須讓規模發展到一定水平。
這個過程中,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首先起到了提供商機的作用。有搶先意識的商家會發現拼多多在銷售上的長處,迅速將其作為一種紅利挖掘出來,從而以致富意識帶動更多供給進入到這個體系。
一旦其到達一定規模后,產業的形態就會變得比較明確,有了可以復制的盈利模式。這個時候,核心問題就變成了擴張的成本和限制——一方面是生意越大成本越高,另一方面是有生產無品牌以及營銷不暢。
此時,恰恰也是拼多多通過“百億減免”和“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等手段,一邊讓商家減少固定支出,將更多資源用于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一邊為有成效的商家提供支持,用優秀案例引導產業帶走向高質量發展。
掀起創新風暴
在產業帶的發展過程中,一種生意模式的區隔會慢慢得到凸顯:最開始白牌商家的生存模式,普遍是什么火我做什么甚至抄什么;但到了一個階段后,創新者就會出現,商家盲目加碼制造的現象會得到顯著改善。
一個很重要的驅動因素是,電商平臺要給商家和工廠留足發揮空間。這既是指投入方面的減負,也是指支持其擴大生意規模的舉措。
背后的邏輯其實很容易理解:傳統白牌競爭之所以容易走向無序,是因為在緊固如齒輪的商業模式循環中,商家必須很快完整“貨-款-貨”的周轉。而在產業帶上已經聚集了一定數量的生產者時,這個壓力會更大。于是,產能拉滿和價格戰成為了很多商家的常態。
(圖源:Pixbaby)
但如果,商家獲得了開源節流的機會,就總會有不滿足于現狀的人,思考怎么和同行們形成差異化。正如生物界族群的進化,總是從特異的個體產生。當特異性足夠多的時候,產業帶的生命力就上了一個臺階。尤其是服飾、食品等本身就有創新空間的品類,在調節商業效率的同時,會更容易找到創新的方法。
比如亳州的花草茶產業,在經歷了上拼多多做大規模這個階段后,如今已經開始向“固體飲料”深加工轉型,去探索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產品。
而這恰恰就是“新質”的一種解讀。拼多多平臺上始終有無數的新需求、新消費、新商品在翻涌,但它認為,只要是積極進行產品迭代和技術創新,帶動地方產業升級的產業帶和商家,都有“新質”這個屬性。
對于這些敢于創造差異化的選手,拼多多在“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中給了更多的支持。核心入口“百億補貼”中會增加新質產品的占比,“秒殺頻道”也會為產業帶開放更多資源位——只要商家能做好商品品質、物流倉儲以及供應鏈能力的綜合保證。
這些措施增強了商家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也讓它們有了更大的空間,去尋找創新的機會,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回歸到商業發展的視角,行業中有很多關于商品價值的理論,但“商品價格=產品價格+品牌附加值”這個非常基礎的公式,一直都在生效。在產業帶豐富的供給中,很多商家找不到做品牌的門路,殊不知品牌及其資產價值正是在一點點的創新改造中積累起來的。到最后,產業帶發展足夠好,那它將誕生自己的品牌效應。
由此可見,電商平臺提供給產業帶和商家的支持,將在事實上催生一種普遍的升級進化,帶動更多商家在做大做強產業帶的同時從中獲得反哺,也讓更多消費者能找到滿足其需求的產品。這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閉環,它值得持續深耕下去。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