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季來臨,汽車行業依舊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過去一年的新能源市場,智能化下半場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品牌力升級成為趨勢,出海策略對車企增長的影響程度日漸加深。而對廣汽集團而言,這些變化是不可錯過的。
日前,廣汽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廣汽集團匯總口徑營業總收入約4016.5億元,合并口徑營業總收入約1077.8億元。2024年,廣汽的總銷量為200.31萬輛,在自主品牌發展、出口表現等方面均有突破。
而與這份業績報告相伴的是新的股東權益動作,一向關注投資者回報的廣汽,將繼續向全體股東派發現金分紅,全年擬現金分紅總額占公司凈利潤62.43%,并一次性確保了近三年的回報力度:
2024-2026年每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應不低于當年實現的可分配利潤的10%,且連續三年內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于該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
對重視分紅派息的港股來說,這份計劃頗能彰顯公司的心態。但如果和廣汽的估值情況結合來看,就會發現持續破凈的廣汽,實則還是低估了。因為在短期,廣汽銷量修復態勢明顯,去年8-12月保持了連續5個月的環比增長,且去年的“番禺行動”,今年的估值提升計劃、華望汽車的成立,都代表廣汽在積蓄轉型力量。而長期看,廣汽生態的潛力,并沒有被市場充分認識。這種分歧中,就藏著反轉的機會。
合資與自主交卷,有穩有進
2024年的汽車市場有增長和競爭的延續,比如自主品牌間的明爭暗奪;也有突破口的存在,比如出海、智能化等方向頻頻出現利好。廣汽的業務發展,恰恰與車市的演變邏輯高度貼合。
2024年,廣汽產品矩陣的上新、換代、改款背后,廣汽傳祺新能源車型全年銷量同比增長129.8%,拿下MPV車型銷量品牌榜首;廣汽埃安全年銷量約37.5萬輛,下半年新產品帶動銷量環比上半年增長96.8%。
從業績反推戰略評價,去年10月推動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甚至將總部地址搬到自主品牌的一線戰場番禺,正是廣汽摸透了市場邏輯的表現。而且,自主品牌方面還有兩個變量值得關注。
變量之一是高端市場的站位,廣汽于今年3月投資15億元正式成立華望汽車,與華為加強生態合作,首款車型將定位于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變量之二是出海,2024年是廣汽集團國際化戰略的“深耕之年”,其出口量同比增長67.6%,毛利率高達14.72%;自主品牌汽車海外市場銷量首次突破10萬輛規模,同比增長92.3%。
這兩點都有能力給廣汽貢獻利潤彈性。尤其是出海方面,廣汽選擇了整車出口+本地化運營兩條腿走路,后續海外放量也會有更直觀的反映。
自主品牌有變化,合資亦然。前段時間,廣汽豐田鉑智3X上市不到一個月訂單突破1.5萬臺的消息,引發市場熱議“合資覺醒”。
其實,一次爆發背后是產業鏈的漸進演變。去年,廣汽豐田全年終端銷量77萬輛,油電混動車型終端銷量居國內混動市場首位;廣汽本田全年終端銷量達48.1萬輛,新能源工廠已于2024年底投產。合資的轉型越來越扎實,后續產出的成果,也可能繼續改變市場的印象。
不過,可能正是因為這些變革夠吸睛,廣汽布局背后的不少“暗線”,反倒沒有被市場充分發掘。
智能化與產業鏈共振,醞釀生態進階
智能化下半場,外界希望車企打破藩籬,讓技術普惠。而從之前行業首個量產的車云一體化集中計算架構“星靈架構”,到今年3月基于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的升級,推出廣汽智能科技品牌“星靈智行”,廣汽對智能化的關注重點,就是以自研推動智駕平權。
不同之處在于,廣汽有兩條智能化脈絡。其一是向下普及,廣汽城市NDA已實現全國覆蓋,埃安率先將帶激光雷達的智駕系統帶到了15萬元級別車型;其二則是超前布局,廣汽將傳祺、埃安定位為智駕普及者,計劃在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銷售全國首款L3自動駕駛車型。
這符合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此前的表態:“L2級別智駕第一梯隊確實太擁擠,但L3、L4自動駕駛的舞臺上還有點空,廣汽先站上來,也歡迎更多同行盡快加入。”
這帶出了一點疑問:為什么廣汽會先到更高階的賽道施展拳腳?答案是:智能化并非只是單一維度的增長點,而是具備生態樞紐的作用,更考驗車企技術+生態的協調性。
比如,單看智駕,廣汽其實已經跑進了L4的競賽圈,廣汽和滴滴自動駕駛合作L4自動駕駛前裝量產車型將在今年內下線交付,旗下如祺出行和戰略合作伙伴小馬智行的L4 Robotaxi運營里程超過4000萬公里。技術和場景,是雙向的奔赴和促進。
此時,再把智駕放回廣汽“AI+智造+立體出行”的生態布局,我們就會發現,技術也是延伸生態圈最重要的動力。
在年度報告中,廣汽提到自研自產的因湃電池、銳湃電驅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已實現量產搭載。這些“硬技術”的開發,和廣汽研發的“軟實力”相結合,就在向當下大熱的低空經濟、機器人等產業領域輸送成果。
在飛行汽車板塊,廣汽的多旋翼飛行汽車GOVY AirCar已獲頒中國民用航空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特許飛行證,復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正力爭在2025年內啟動預定。在人形機器人板塊,廣汽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入選了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百強榜單。
以產業積累為底座,以智能化技術為抓手,廣汽才能在多個領域實現經驗的復制和提升。這一點,是產生經營復利的關鍵。
大動作的背后,資產重估預期漸近
無論是談核心業務的轉型發展,還是談AI、低空經濟、機器人這類前沿應用,都必須意識到它們與市場估值的關聯性。廣汽更看重自身的轉型、變革、重構,但估值的預期總是在超前和落后之間反復橫跳。這種時候,把握短期和長期的估值線索,意義更加重大。
短期來看,廣汽一連串的大動作,會在2025年帶來多方面的催化作用。
廣汽“番禺行動”三年(2025-2027)計劃明確,要執行品牌引領、產品為王、科技領先、國際市場拓展四大改革舉措。2025年作為元年,廣汽計劃推出超過20款全新、換代或改款車型,全年汽車銷量目標同比增長15%,自主品牌全年將上市7款全新車型,推動產銷量達百萬輛規模。疊加出口方面18萬輛、同比增長40%的目標,新品牌的打造,廣汽今年將有不少關鍵成果會對外呈現。
年初,廣汽管理團隊換帥,新接任的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明確提出,廣汽將秉持“二次創業”心態推動攻堅。而后續發布的估值提升計劃中,廣汽除了強調經營提升之外,還明確將優化并購重組模式,提高股東回報。結合前述具備延續性的分紅策略,廣汽的市場價值預計將穩步上升。
而從中長期來看,三年行動后期有可預見的增長潛力,廣汽身上又有縝密的技術產品化布局:飛行汽車預計2027年在大灣區2-3座城市推出示范運行,實現“多元站點-地面交通-空中交通”全鏈條立體智慧出行服務;人形機器人預計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緊跟技術熱點;AI技術已與智能座艙等應用融合,ADiGO SPACE多模態交互系統HMI 6.0將于今年批量裝車,后續在廣汽生態中更可能產生更廣泛的應用。
這些因素,幾乎都劍指資產價值重估。和廣汽當前可靠股息、低倍PB和PE的狀況對比,廣汽猶如“明珠蒙塵”。因此,透過廣汽轉型的決心和已經取得的成果,相信市場將逐步發掘廣汽的亮點。現有估值和未來預期之間的缺口,也將逐漸趨向于收斂。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