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偽善的從業者,時勢可以造英雄,但時勢也在成就流氓。
今天筆者寫下這個文章,也是為大連鎖做整合埋個伏筆,很多渠道老板以為整合不好申請公司破產,可以不用償還債務,但是員工和同行,卻成了背鍋俠,甚至被當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可怕的是,渠道業態也被攪合的一塌糊涂。
經常有人問筆者:母嬰行業City不City?你說呢?
也有很多消費者和線上噴子們經常說“母嬰店就是貴,就是騙子,就是無底線!”
說句真心話:我們從業者在生態共建上的動機就不“純”!
為什么母嬰店不愿意賣奶粉和紙尿褲,轉攻營養品,轉型做調理?大量出去學習?絕對不是人口出生率下滑,而是行業攪屎棍太多,把嬰配粉等流通品生生地攪成“嫌棄兒”。
定制供應鏈大挖底三部曲:
大連鎖做定制談判第一步,先拿加盟直營的上百家門店,去找大品牌談合作定制供應鏈。確實!在門店數量和銷量雙跌的沖擊下,品牌方是會買單的。尤其是嬰配粉品牌大量下證 ,工廠飽和的情況下,出現了嚴重的“供大于求”現象。
自從“米”字開頭的連鎖申請破產后,那些到處竄場的創始人就不再到處宣傳連鎖的豐功偉績,開始安靜地“進修”了。但是這段時間,山東、四川、廣東、西北的大連鎖開始刮起了整合風,打著抱團取暖的名義割起了行業的韭菜。
零售商成了批銷商,那他們的操作模式如何?筆者以“A”為連鎖化名,分解他們的騙局步驟。
第一步坑員工合伙的錢
A依托于國內知名嬰配粉大品牌的低價,最早在全國鋪貨。那時候定制品比較少,起來得很快,原來屬于A的兩百多家店快速賺到了錢。看到這個紅利后,A找到品牌方做了定制款,隨著配方證的快速下發,工廠產能大,定制款的量就下滑得厲害。
為應對下滑,A就建了幾個后臺,到自己的名下合伙店去做路演,相當于做供應鏈管理。先是鼓勵自己的員工出去開店 ,自己也做合伙人,美其名曰轉型管理,其實還是因為自己開店賣貨太辛苦了,轉型做批發,批發來錢快,讓員工開的店賣定制貨。不過如此一來,A的角色就成為了批發商,在這里對門店是沒有任何賦能價值的,因為門店運營和公司管理是完全脫節的。
第二步坑外圍門店的錢
除了以上這個路徑,A為了快速批發定制供應鏈產品(因為品牌方對A有訂貨量需求,自己的合伙店無法完成這個量),于是采用全國招商的方式,即一個省安排一個負責人,只要交上一份省代的加盟授權費用,就可以組建團隊去加盟擴店,給加盟店提供產品,只要換個門店就可以。很多母嬰店為了拿到低價的定制品,就掛了A的加盟門頭,沒有數據管理,也沒有運營幫扶,甚至收銀系統可以先不換,先讓定制貨進店,把定制流通貨鋪上去就是王道。
也正是如此的操作手法,讓母嬰店被一波又一波地割韭菜。A只管收加盟費,甚至連自己下面的加盟店在哪里都不知道,也不顧慮當地是否有經銷商在正常銷售同品牌產品,純粹就是竄貨商的角色,只是被冠上了連鎖定制供應鏈的名頭進行大量鋪貨。
第三步狗咬狗,坑同行連鎖的錢
成立供應鏈公司,打著A連鎖大名,給合伙門店供貨,給加盟門店加點數,一年賺幾千萬也是輕輕松松的。
但是和其他連鎖合并或者聯盟,就不那么容易割韭菜了,因為都是千年的狐貍,容易出現“狗咬狗”的情況。
一開始為了拿到定制品牌的供應鏈,把市場做大,初心都是搞錢,但后來搞聯盟和并購都是不得已,因為定制品牌給的任務量需要分解和分壓。到這個環節,就會出現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衡,而產生矛盾。
如果是自己的門店還好管理,但都是當老板出身的,外加利益熏心,就一點也不能吃虧,于是開始開撕,往往合作不超過一年,就開始分道揚鑣,各干各的,或者迅速找下家來填補空缺。苦命的是門店(大部分門店是加盟店),一大堆貨在倉庫里放著,根本銷售不出去。當初連鎖為了搞整合,做賒賬承諾,最后直接甩臉子:要錢沒有,要貨自己去倉庫搬。
綜上所述,這種掙快錢的模式,對于任何一個想長期在這個行業發展的從業者來說,都不愿意干,因為這是以信用為代價的生意模式,招人恨、招人罵。
殺雞取卵都是爛人干的事情,但目前在母嬰行業卻成了一種流行。愛啊中啊嬰啊的,個個都太扯,明眼人都知道他們在干嘛?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連鎖和品牌操盤手聯手做局,沆瀣一氣
那很多人會問,大連鎖搞定制供應鏈擾亂市場渠道,品牌商難道不管嗎?
在這里,這些連鎖專門布了一個局:那就是不找飛鶴、君樂寶這種老板直接維護渠道的品牌,而是專門找職業經理人操控的流通品牌,尤其是一些外資品牌,而且基本是以流通品為主。
在這里,筆者就不做點名了,大家自行腦補。
通過流通奶粉做定制品賺差價,全國貨物滿天飛,只有職業經理人和大連鎖“夫唱婦隨”,才能把戲做足,把財報做好看,做閉環。就是苦了那些辛苦經營市場的經銷商們,尤其是省代奶粉經銷商,同一款流通貨奶粉和經銷商進價差10塊,全國竄出去1000家店,轉手凈賺上千萬,難道不香嗎?
但是香歸香,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以前一個門店1-2款定制奶粉,消費者搶著買。當這個門店有10幾款定制奶粉的時候,來的消費者還是那幾個,必然會有8-9款定制粉要剩下,剩下的只能放在倉庫里,等著過期。
對于定制款,廠家是會定期和定量生產的。大連鎖必須要完成指標才可以拿到返利,剛開始可以說是因為淡季暫停生產,但是廠家早把罐子、包裝等物料準備好了。
這就會造成上游供應鏈對他們的信任破產,又要面臨著下游門店對他們的存貨質疑,一旦臨期必然砸盤!目前已經有多個大連鎖面臨崩盤的前兆,倉庫里的定制奶粉已經是幾千萬的存量......一旦臨期,母嬰店必然拋貨,那倉庫里的庫存就直接報廢,前面翹著二郎腿的“數錢樂”的日子也將消失不見。
搞整合可以,但不要耍流氓。整合的目的是:能不能把貨賣給消費者,而不是把風險甩給母嬰店。
有資格留在母嬰行業這張牌桌上的從業者一定是長期主義者,而不是遭人罵的投機分子。
為此,母嬰前沿在7月30日第六屆母嬰前沿(CMIF)大會上,重磅開設坦白局Battle環節,以“大連鎖玩整合成為竄貨商和批銷商,這讓經銷商怎么活?”為主題,一辯整合的真相!
以真實和犀利說出行業的真話,絕對不說“正確的廢話”!沒有高端局,只有平等對話,才能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