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中心賽道內,久違地迎來一個新IPO。
6月27日,圣貝拉(SAINTBELLAInc.)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然而,在它之前上市的幾家月子中心,除了愛帝宮還在苦苦支撐外其余均已黯然離場。在此背景下,圣貝拉憑什么逆風而行、真實運營現狀又是如何、月子中心還是門好生意嗎?
或許,答案能在它披露的超過400頁的詳盡文件找到。
三年連虧累計超7億
眾所周知,“坐月子”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通常是指產婦分娩后需要休養來進行身體恢復和心理轉變。隨著人們品質生活和認知程度的提升,于是能夠提供產婦和嬰兒專業護理、育嬰指導、心理輔導等服務的月子中心在澎湃需求中應運而生。
2017年,圣貝拉緊跟潮流在杭州開了首家月子中心。而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逾六年時間先后推出超高端月子中心品牌“圣貝拉”、側重心理健康的高端月子中心品牌“Bella Isla”,以及高端月子中心品牌“小貝拉”。同時,相關門店在國內外遍地開花。截至2024年6月,月子中心體量已達到59家(包括47家自有和12家第三方持有)。
除此之外,圣貝拉為了獲取更長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在2018年推出「予家」布局家庭護理服務,2021年收購「廣禾堂」進軍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2022年以產后修復「產后研修所」、功能性內衣「S-bra」,進一步完善產后修復服務。
至此,圣貝拉擁有了三條業務線,分別是月子中心(包括產后護理服務及產后修復服務)、家庭護理服務及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而據官方披露數據,2021-2023年(簡稱“報告期”)三大業務收入合計,分別為2.59億元、4.76億元及5.60億元。
對于這三年的收入表現,圣貝拉在申報稿中多次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3年超高端月子中心產生的收入計,我們是最大的產后護理及修復集團;按2021年至2023年收入增長率計,我們亦是增長最快的規模化產后護理及修復集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圣貝拉的收入在增長,但卻并未真正盈利。在報告期內,圣貝拉年內虧損分別為1.22億元、4.12億元及2.39億元。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收入難以覆蓋各項開支和成本。在此之下,圣貝拉能夠依舊保持擴張,是5年時間的7輪融資,高榕資本、騰訊、中國人壽、唐竹資本等資本在其背后助攻。
可問題在于,長期依賴外部資本輸血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否具備可持續性,這或許需要圣貝拉深思。畢竟,投資者追求的是投資回報。
超16萬高客單的月子中心生意“只是看上去很美”
從業務板塊的細分來看,圣貝拉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月子中心業務,其貢獻占比穩定維持在約80%的高位。然而,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指出:2023年,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22年減少300多萬人。不僅如此,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3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
目標人群數量的下降,導致了月子中心整體市場需求的收窄。那么,圣貝拉的月子中心業務又如何?據披露數據:報告期內,月子中心分別收入2.33億元、4.07億元及4.68億元。而該業務之所以表現亮眼,除卻擴張所致外,更得益于高客單價。
從申報稿中獲悉,按品牌劃分的月子中心套餐價格(以入住28天為例),其中圣貝拉、Bella Isla和小貝拉分別是從168800元起、98800元起和68000元起。而實際營運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每間產后護理服務房每晚的平均合同價值,圣貝拉分別為6726元、6740元、6887元;小貝拉分別為2975元、3328元、3478元。
但即便如此高的價格,依舊難以挽回圣貝拉虧損之勢。此前,筆者就在《月子中心的B面:高客單價下也有“隱痛”》(點擊可跳轉閱讀)中提到,高客單的月子中心“只是看上去很美”。因為要維持“高大上”的形象,月子中心通常要投入大量資金。
據了解,圣貝拉在月子中心業務上采取了輕資產模式,運營主要依賴于酒店運營商提供的住宿設施。盡管這有助于其快速發展月子中心規模,并實現新中心的較短投資回收期。但實際上,背后的投資成本依舊不小。
因為圣貝拉的月子中心在選址上,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南京、珠海等一二線城市的高檔酒店內,也有部分被設于獨幢別墅。這種運營模式下,圣貝拉月子中心的租賃及相關成本(包括使用權資產折舊),在報告期內的金額分別為0.71億元、1.23億元及1.26億元,占相關期間銷售成本總額的39.7%、37.2%及35.4%。
同時,增加了運營和業績風險。圣貝拉在申請文件中坦言:“我們通常不會與酒店運營商訂立長期協議。若酒店運營商選擇終止或到期不續,將面臨為新運營中心選址的難題。此外,財務狀況尤其受到租金波動的影響。”
當然,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膳食、人力、營銷等費用也居高不下。例如:報告期內,第三方產后修復服務成本分別為1045.6萬元、1453.1萬元及1651.8萬元;廣告營銷等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2770.8萬元、3445.3萬元及4420.1萬元……
面對環境不景氣和成本高支出的雙重壓力,讓月子中心這門生意變得愈發難做,已有不少企業面臨經營困境,最終不得不做出調整或遺憾退出市場。那么,圣貝拉在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下,還能堅持多久?
啟動多元化發展戰略,成效尚未顯現
對此,圣貝拉深諳其道,所以開啟多元化發展。但從業績上來看,家庭護理服務、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業務目前只是對其收入起到補充作用,報告期內二者疊加起來的貢獻占比也未超過20%。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大板塊收費同樣不菲。
其中,家庭護理服務3個月-36個月的家庭護理服務套餐價格范圍為每年17.28萬元-38.40萬元;而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的價格范圍在59元-2380元。從毛利率的角度觀察,相較于長期維持在約30%的月子中心和家庭護理服務業務,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從2021年的13.7%提高至2023年的63.3%。
據悉,2023年圣貝拉與日本領先養老服務公司木下集團訂立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根據市場需求探索并推進養老護理服務。同時圣貝拉還著眼于海外市場,正逐步進行布局與拓展,目前已在新加坡和美國大洛杉磯開設相關中心。
然而,擴張和增收之下,亂象難解。例如,消費者在圣貝拉可能遭到推銷。圣貝拉表示:“我們員工薪酬包括基本薪金、津貼及獎金。其中,獎金主要基于他們的銷售貢獻表現。因此,我們的員工或會被誘使采取我們所未知且不恰當及過分的銷售行為,可能涉及建議客戶購買非必要或不合適的服務或產品,以提高其銷售額。”
而圣貝拉也同樣因激進營銷而被罰,如:2021年-2022年期間,北京貝康澤恩因從事無證行醫而受到兩項行政處罰,分別罰款3000元及15.01萬元;此外,2023年,貝康廣禾因對一款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進行保健宣稱,被罰款1萬元。
綜上,作為行業內知名企業的圣貝拉,生意尚且如此難過,那么眾多中小型月子中心又能好過到哪里去?但諸多新戰略并行,也能看出圣貝拉在積極謀求新增長,那么未來它是否能扭轉乾坤,讓我們靜待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