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市場暫時穩住了。但關稅問題的不確定性暫時無法解決。此刻對市場而言,避險成了一個重要話題。有沒有什么長期主題,可以在這輪短期暴跌后把握崛起機會?
或許和國家去年以來一直強調的內需增長對照,消費是個有潛力的話題。但消費涵蓋的范圍太廣,比起單純追求某些公司的上漲預期,不如挖掘發展消費的潛在受益者。“淘金熱”興起的時候,人群蜂擁而至。而有一批特別冷靜的人,只專心為淘金的人賣水,反而取得重大成功。從此證明了這種生意模式具有獨特競爭力。
所以,面對下跌情緒,給消費做基建的企業未來很可能綁定內需崛起。在港股,扎根即時配送的順豐同城這兩年便吃到不少紅利,當下估值也偏低。長遠看,順豐同城的投資意義很有可能對沖掉當下的短期負面影響。
幕后“賣水人”
2024年,順豐同城營收達到157.5億元,同比增長27%;凈利潤為1.3億元,同比大增162%。這份成績解釋了我們為什么需要關注順豐同城——即時配送行業曾是公認的盈利難,需要構筑很強的規模效應,而當前的順豐同城,在這方面有話語權。
順豐同城從2021年到2024年營收幾乎翻倍,從2023年上半年率先行業盈利后,每個財報期凈利潤也都在快速翻倍,標志著它已跨過商業模式驗證期。
圖源:順豐同城
這種變化就源自對消費市場的把握,賭下一個消費的爆點很難,但作為一系列消費的“基建”參與者,順豐同城不綁定商流,專注于物流,并憑借“中立第三方平臺+全場景服務”的差異化定位,與新消費時代的主要場景深度連接,帶來很深的確定性。
觀察近年來新消費領域的發展軌跡,從茶飲熱潮到即時零售,從抖音本地生活到無人配送技術革新,順豐同城幾乎參與了每一個關鍵節點。其他玩家在風口之上,而順豐同城就是為玩家提供基建的“賣水人”。
從平臺屬性看即配賽道,達達背靠京東集團商流,已逐步背離第三方身份,與京東自身的即時零售業務關系密切,也使得它的業績優化速度緩慢,持續連年虧損;第三方運力平臺閃送聚焦1對1急送,訂單垂直于C端市場,規模化能力有限,高價值場景滲透有難度,2024年虧損1.46億元。
而順豐同城“第三方+全場景”的定位,可以廣泛聯合各平臺和商家,構成了賽道上的稀缺性。這帶來的效應就是,服務消費賽道的玩家不少,但第三方即配行業唯一收入高增和連續盈利的企業只有這一家。
圖源:順豐同城
如何進一步拆分理解第三方+全場景業務結構的意義?沙利文在《2024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趨勢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即配行業當下存在品類拓展、業態創新、流量多極化等背景,從餐飲供給到全品類覆蓋再到下沉市場的數字零售增長,都給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量。這就是我們分析順豐同城“賣水人”的切入口。
從一杯茶到一條賽道
具體來看,順豐同城不捆綁商流、專注消費新基建,能夠充分實現與阿里、抖音、微信、滴滴等平臺的深度合作,幫助商家一站式承接全平臺訂單,打造堅實易用的物流基礎設施,適應流量多極化趨勢。
圖源:沙利文
與此同時,順豐同城去年的茶飲配送收入同比大增73%,而非餐場景也同樣同比增長26.2%至37億元,商超便利、美妝、醫藥、母嬰等品類均取得高雙位數增長,則體現了全場景業務模式的特色——既能夠抓住高速成長的消費領域的機會,又能夠通過扎實的基礎設施,承接全品類、非標化的配送需求。
對消費領域而言,這種差異化能力,就是深耕垂直業務的能力,也是獲得頭部客戶認可的能力。
而關于順豐同城如何養成這種能力,一個觀察點是非標化配送背后的多元運力模式:四輪+兩輪+騎手+無人配送,可以根據行業特性和客戶需求,量身打造配送方案,進一步強化服務能力。因此,反映在業務表現上,我們可以發現,順豐同城去年KA客戶增長勢頭強勁,新增合作門店超7500家,拿下肯悅咖啡等品牌商家,甚至成功介入原本由達達承接的山姆極速達服務,與山姆建立合作。
數據顯示,2024年,順豐同城面向商家的同城配送收入達66.88億元,同比增長28.1%;年度活躍商家規模達65萬,同比增長39%。其中折射的,正是“第三方+全場景”的業務增長彈性和用戶粘性。
圖源:順豐同城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同城還通過“最后一公里”配送為同城物流“攬、派、中轉”全環節提速,在快遞高峰期提供彈性運力支撐,2024年日均攬件量突破150萬單。同時,受益于電商退貨率提升趨勢,退貨回倉單量翻倍提升。帶動最后一公里配送收入在2024年同比大增32.5%至66.25億元。
商家+消費者+最后一公里構成的業務結構,令順豐同城獲取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對于一個重視規模效應的賽道來說,順豐同城也把握到了關鍵的競爭力。而再往前一步看,即配賽道的拓展還有幾個變量。
其一是市場的拓寬,比如順豐同城去年7月以“SoFast”品牌登陸香港,賦能商家出海;下沉市場也是如此,截至2024年末,順豐同城全國縣域覆蓋超過1300個,帶動年內縣域收入同比提升121%。考慮到連鎖餐飲品牌出境出海、在下沉市場滲透程度加深等因素的影響,順豐同城也有望繼續受益。
其二是差異化服務創新,比如順豐同城去年面向消費者的同城配送收入達24.33億元,年度活躍消費者約2341萬人,C端“獨享專送”服務上新,全年單量翻4倍,打造高標準服務直擊閃送腹地,吸引用戶的能力得到了增強。
其三則是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對順豐同城而言就是推進“AI+無人”戰略,優化城市物流系統,追求更高的人效。目前,順豐同城無人車月活線路已達上千條,并針對全場景業務接入DeepSeek等多個大模型,大力推動AI賦能全鏈路降本增效。
未來,順豐同城還將繼續加強和順豐生態圈的協同,基于“倉儲+轉運+同城即時配送”的一體化供應鏈方案,在今年共同服務的月結客戶收入同比提升已超45.5%的基礎上,繼續掌握同城物流的延伸機會,在穩守基本盤基礎上,夯實差異化壁壘。
多因素支撐的投資機會
得益于這份成績,順豐同城“賣水人”的身份和價值得到了凸顯。在消費市場的火熱演變中,如何看待順豐同城后續的投資機會?
首先從財務狀況看,順豐同城跨過了盈利分水嶺,利潤快速增長,年度經營性現金流入2.7億元,現金儲備達24.8億元。作為輕資產企業,順豐同城相較于傳統物流模式更健康,利潤彈性更強,安全邊際突出,提升運營效率的舉措會帶來未來的增值。
自主造血能力的養成,令順豐同城有能力抓住還在演化中的消費風口。例如市場高度關注的低空經濟+無人配送等賽道,都需要新的投入。
早在2022年,順豐同城就曾推出無人機急送服務,此后進一步擴大無人車的投產運營,去年通過上千條月活路線的實踐,進一步探索規模化應用。在低空經濟視野下,無人配送有望形成“空-地-人”聯動的配送機制,對投入規模、技術精度和運營經驗的要求都會更高,瞄準的市場也將涉及“急、難、險、貴”等特征和更多元的場景。對順豐同城這樣的頭部玩家而言,這是擴大領先優勢的機會。
結合行業統計,即時配送市場遠未達到頂點,順豐同城將可以繼續捕捉新的消費熱點。
圖源:沙利文
從股東權益和投資預期看,順豐同城去年首次完成近2億港元、總計1920萬股的總回購,其中1608萬股全部注銷,彰顯了“誠意”。此外,順豐同城也在去年9月成功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正式進入港股通,拓寬市場投資渠道。
而從最直接的估值預期看,國海證券在其績后點評中指出,順豐同城利潤中樞正在抬升,成長邏輯有望持續兌現。成長預期之下,順豐同城仍有增持空間。
這么多的因素疊加,其實證明了順豐同城可以作為“避險”選擇的幾個條件:賽道底線高,相對估值低,增長潛力足,也就是下限和上限都很高。擔心市場未來波動太大,或者希望找到關稅潮下的增長前景,深耕消費基建的順豐同城,無疑都是個合適的選擇。作為行業內唯一實現高增長與持續盈利雙重突破的企業,當下是順豐同城的機會,也是投資的理由。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