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約)公元前2600年,逐鹿大戰的重重迷霧之中,齒輪傳動著的“機械算法”,讓指南車上的木人手臂終指南方,以幫助黃帝軍團穿越迷霧,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從而大敗蚩尤部族。
此役,代表著黃河流域中原農耕文明的部落聯盟——黃帝集團,徹底擊潰了統領81氏族、憑借冶金技術驅動青銅文明不斷向西擴張的蚩尤集團。
這場極具象征意義的、充滿了技術智慧與部落沖突元素的上古神話史詩,成為奠基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符號。
而穿越5000年的時空,關于技術賦能、戰略博弈與文明沖突的故事仍在不斷上演。
AI+醫療,絕不只是資本市場的泡沫溢價。
2025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出“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納入“人工智能+”的行動規劃中。
表意很明確,就是要加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務實落地、深度融入實體產業的應用場景中。
政府“鋪路”,企業“上道”。
3月21日,東軟集團(600718.SH)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全面深化合作的戰略協議:雙方將攜手在醫療健康領域開啟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一個是深耕醫療健康領域數十年,構建數智化全產業鏈布局的軟件企業,一個是正在推動AI技術與行業場景融合的ICT基礎設施與智能終端供應商……
“軟硬合壁”會如何以AI之術賦能醫療新質生產力?
“進一步實現雙方商業價值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增量與躍遷,賦能產業智能化升級與轉型,助力醫療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翻看雙方合作新聞,此為大略。
錨定“醫療”這個蘊含豐富AI應用場景,攜手華為昇騰算力平臺的東軟,要如何“融智”于醫療人工智能,又如何為傳統醫療機構“添翼”賦能體?
這是個需要厘清的關鍵問題。
壹|技術垂直
具象化的新質生產力
中美人工智能領域的battle,絕非只是算力上的PK,關鍵一環還在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落地應用。
這也是今年兩會代表關于數字經濟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話題,所提及最多的問題點。有代表諫言,產業界過于重視“大模型”的訓練與參數規模,忽視了與行業應用場景的需求結合。
也因此,推進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被政府納入總體行動規劃中,而更多像放寬行業場景的應用準入等等政策紅利,也將從今年開始階次落地。
東軟集團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正是在這樣一個宏觀環境下展開敘事的。
“與華為的合作是一個‘連續劇’,是我們持續、扎實開拓這塊市場的舉措。”東軟集團聯席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蓋龍佳如是說。
東軟集團聯席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蓋龍佳 圖源: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會2025
在蓋龍佳看來,現在雖然是‘百模大戰’的階段,無論中國還是全世界,通用大模型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但最終人工智能技術要轉化對行業賦能的價值,歸根結底的是要靠垂直領域大模型的。
在2024年初,東軟集團內部就開啟了解決方案智能化的戰略,加大以AI、大數據為代表的公司級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力度,用以打造智能化、數據價值化、服務化和生態化的解決方案。
而這“四化原則”生成的解決方案,恰是東軟集團向各個產業領域“垂直滲透”的戰略級工具。
經歷了一年的探索之后,2025年3月中,東軟集團發布“融智”解決方案智能化實施框架。這一框架實現了自有解決方案與AI、大數據等技術的全面融合,并推出了眾多新場景應用。
簡單來說,“融智”是對通用或基礎大模型進行數據優化、檢索增強,核心能力引擎則圍繞知識推理、文本生成、對話交互與圖像生產來展開技術創新的。
如此一來,便能“場景深度適配”的實現為醫療、就業、養老、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汽車、能源、金融等行業領域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賦能體”。
按照蓋龍佳的表述:“融智”是連接AI和行業應用的橋梁,是城市資源和數據的挖掘者、聚合者和展現者。
基于“融智”這個解決方案智能化的實施架構,東軟還發布了首個垂直行業級方案,也就是智能化醫療健康全系解決方案——“添翼”。
圖源:東軟集團官網
2025年初以來,東軟集團對其醫療健康的業務進行了一番大整合,整編后的機構人馬是目前東軟集團所有業務板塊中最大的一個團隊。
也恰是在3月中,華為則宣布組建其“第二十一軍團”,即“醫療衛生軍團”。無疑,華為是希望其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醫療行業豐富的應用場景將其算力能力表達出來。
于是,兩個早已在“醫療”這個超級賽道上締約的企業,再一次交匯在了運用新質生產力助力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節點上。
貳|賦能應用
場景與算力的深度適配
當患者捧著手機上的Deepseek,跟醫生“對賬”疾病治療方案的時候,“通用大模型”甚至被大眾賦予了“賽博問診”的技術神權。
這顯然是對“AI+醫療”的最大誤解,至少在現階段上,AI+醫療的創新內核是“賦能”而非“替代”。
對于醫療行業來說,醫療+AI的說法才更為確切。
亦如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建立一個虛擬的、鏡像的醫療場景,其最終目的是為推演真實醫療場景下的系統運行情況,以促使系統不斷優化。
因此,也并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醫療應用場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就是要對整個醫療系統有足夠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事實上,東軟是國內最早推動醫療數字化(涵蓋醫院信息系統、電子病歷、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以及醫療流程智能化與數據互聯互通等)的踐行者之一。
其不僅服務覆蓋超4800家醫院、超8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構建30+個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平臺,積累了海量的醫療數據與行業“Know-How”。
圖源:東軟集團官網
深耕醫療健康領域近30年,東軟集團擁有豐厚醫療場景化能力。
也正是基于這個能力,東軟在“融智”AI實施框架下,針對醫療行業中醫院管理、患者服務、醫學影像等八大核心場景需求,推出可定制化的“添翼”賦能體。
“解決方案智能化時代會帶來海量的AI Agent(智能體),而我們提出的‘賦能體’則是AI Agent深度結合醫療場景的有效應用。”
蓋龍佳亦向《多肽鏈》表示,目前已在盛京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落地的“添翼”賦能體,還在更加垂直細分的領域“裂變”出子集,比如通過專科專病數據挖掘與標準沉淀,構建泛血管智能評估系統、主動脈夾層預警系統等產品。
而當垂直醫療場景的“添翼”賦能體,與華為昇騰AI平臺的算力底座以及其他原生技術深度適配后,“軟硬一體”的預集成解決方案就會為醫療機構智能化轉型升級大大降低門檻。
具象化到產品層面,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雙方推出的覆蓋病歷生成、報告解讀等10余個高頻場景的“臨床醫生助手一體機解決方案”。
在醫學科研領域,東軟專科專病數據價值挖掘的各種子集與華為AI集群算力平臺,又為醫院學科與科研建設,提供了數據價值協同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創新生態。
眼下我們觀察到的這些醫療賦能體或許還只是冰山一角。
因為東軟在醫療領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布局,實則涵蓋醫療數字化、醫療設備制造、醫療服務、醫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金融保險、醫工人才與教育六個維度。
圖源:東軟集團官網
與華為的“生態共生”戰略合作會緊隨公立醫院改革、縣域醫共體等政策熱點,通過聯合專班模式拓展市場,同時也會吸引更多醫療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加入,從而形成全鏈路服務網。
“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是推動醫療資源普惠、實現醫療改革目標的重要推動力。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協同,是釋放AI+醫療潛力的關鍵。”蓋龍佳說。
叁|秩序重構
AI+醫療的全球化語態
每一步,都將是新一步。
東軟與華為所要構建覆蓋醫療信息化、AI應用、數據治理完整生態的每一步探索,我們都或可以視作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實現由“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的新一步。
實際上,在AI+醫療領域里的這次強強聯合,兩家企業所謂“深度”的戰略合作,遠不止于技術互補、軟硬兼容層面的“工具賦能”,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他們共同建立行業生態規則,定義AI+醫療的創新范式。
那么,生態規則與創新范式又是否可以更大規模地復制與輸出?
透過雙方的戰略合作內容,我們能看到更多的線索。比如在市場開拓上,東軟與華為一開始就將AI+醫療的探索立足點,設定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上。
“早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與華為就合作了安哥拉智慧醫院的項目。在最近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我們和華為組建了面向國際市場的聯合解決方案。”
從非洲到拉美、南美,從東南亞到中東乃至歐洲,在這些東軟很早就開始開拓的海外市場中,很多國家正在步入信息化建設的階段,在蓋龍佳看來這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如今,中國AI+醫療的創新探索已經站在了全球AI+產業應用的最前列,而東軟與華為都擁有豐富的國際化運營的經驗與能力,輸出中國解決方案就是一種必然選擇。
然而將中國企業的AI+應用出海,放置于科技發展重塑未來世界格局的宏大敘事中,我們會看到更具挑戰性的景象。
圖源:互聯網
對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我們而言,發展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數字經濟,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戰略選擇。
而當下,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已經進入了“貼身肉搏”的關鍵階段,中美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博弈愈發激烈。
仍然主導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美國,不斷提高AI發展的戰略優先級,試圖抓住窗口期通過推高硬件算力來拉大與中國AI技術的差距。
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AI技術先鋒,則另辟蹊徑地通過算法突圍,繼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而接下來在AI+應用的關鍵戰場上,要如何穿越現“數字迷霧”則是我們能否向全球輸出中國解決方案的關鍵一役。
這一局,亦如5000年前逐鹿戰場上面對蚩尤部族的黃帝軍團。且看,東軟、華為們如何造就一部人工智能的“指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