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4月2日訊(記者 王涵藝)曾經以“刀剪”立身的張小泉,如今卻被資本“鐮刀”割傷。
據天眼查法律訴訟信息顯示,近日,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富春投資有限公司及實控人張樟生、張國標等新增一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31.3億余元,執行法院為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加上此前的 6 條被執行人記錄,累計被執行金額已超38億元。
張小泉(301055.SZ),始創于1628年,以“良鋼精作”聞名天下,是中國刀剪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商務部首批認證的“中華老字號”。
2021年上市之初,其市值一度沖至46億元,年營收7.6億元,凈利潤7873萬元,風光無限。然而,短短三四年間,這家400年老店已然生變。
2022年至2023年,盡管公司收入有所增長,但凈利潤卻連續下滑。分別實現凈利潤4149萬元和2512萬元,僅為上市當年的三成多。
2024年前三季度,張小泉集團實現營收6.4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凈利潤1720萬元,同比大增85.52%。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隱患重重。
據南都報道,張小泉集團凈利潤環比波動劇烈: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凈利潤從1584萬元驟降至493.9萬元,環比跌幅一度達51.6%,雖第三季度回升7.38%,但增長持續性存疑。同時,經營性現金流同比暴跌78.57%,應收賬款占凈利潤比例高達106.43%,資金回籠能力堪憂。
此外,還有高額負債壓頂:截至2024年10月,控股股東張小泉集團逾期債務超59億元,質押股份比例達99.9%,上市公司50.19%的股權被凍結,控制權岌岌可危。
從實際控制人情況來看,張小泉的實際控制人為張國標、張樟生和張新程。其中,張樟生已被19次列入限制消費令;張國標不僅被發布限制消費令,其所持富春控股集團的全部股份也已被凍結。目前,只有張新程尚未受到相關限制。
從“斷刀門”到“刷單門”,張小泉的衰落不僅源于資本運作失當,更因產品力與品牌力的雙重滑坡。
例如,2022年“拍蒜斷刀”事件引發輿論風暴,客服“菜刀不能拍蒜”的回應被群嘲,品牌口碑一落千丈。事件入選“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后續類似事件頻發,暴露品控短板。2023年,其子公司因組織員工刷單、虛構好評被罰25萬元,進一步消耗消費者信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張小泉公司存貨賬面余額為1.65億元,跌價準備為580.92萬元,賬面價值為1.59億元。其中庫存商品賬面金額1.12億元,占比近7成,產品滯銷風險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從富春系的激進擴張與資金鏈斷裂看,張小泉的債務危機,與控股股東富春控股集團的激進資本運作密不可分。
富春控股通過頻繁質押上市公司股權融資,高杠桿擴張——張小泉集團質押率近100%,資金多用于地產、物流等非主業投資,最終因項目回報不及預期導致債務逾期。
即便業績連年下滑,張小泉仍堅持大額分紅,三年累計分紅1.4億元,半數流入實控人腰包,在二級市場被指“掏空上市公司”。
據3月25日晚間公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決定對間接控股股東富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啟動預重整,并指定預重整臨時管理人。
據界面新聞,這一舉措被業內視為 “棄車保帥”,試圖通過預重整來分割風險,避免債務危機進一步蔓延至上市公司張小泉股份。若富春控股重整失敗,作為間接持股48.72%的股東,其持有的張小泉股份可能會被處置,從而引發張小泉控制權變更。
當前,張小泉面臨三重困局:控制權風險:若控股股東債務問題無法化解,上市公司股權或被強制執行,引發實控人變更。品牌修復難題:產品質量與輿情管理短板未解,消費者信任難以重建。資本反噬:高負債、低現金流下,研發與轉型投入受限,形成惡性循環。
4月2日,記者致電張小泉股份投關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集團是股份的控股股東,雙方在財務、業務、人員等方面均是獨立經營,上市公司目前的經營一切正常。針對控股股東的債務問題或其涉及的凍結事項,投資者可以關注公司公告,公司一直都有對外披露相關事項。”
刀刃向內的改革,能否斬斷債務枷鎖?
有業內人士指出,張小泉的困境,是傳統老字號在資本化浪潮中“迷失初心”的典型案例。當“良鋼精作”的匠心讓位于“高杠桿擴張”的資本游戲,當品牌聲譽被一次次質量危機蠶食,其衰落已成必然。
“若要重生,唯有刀刃向內: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產品創新、重建用戶信任。否則,這把400年的‘中華第一刀’,恐將在資本的銹蝕中,鈍去鋒芒。”上述人士表示。
截至4月2日收盤,張小泉股價報收16.38元/股,跌0.55%,市值25.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