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創新藥和設備器械的出海目前已經初具規模,且還在持續快速增長,已有資產出海或具備持續出海能力的創新藥械有望成為2025年市場表現最為耀眼的板塊。
3月28日,A股創新藥板塊異動拉升,冠昊生物上漲11.87%,三元基因上漲11.33%,一品紅上漲10.81%,潤都股份10CM漲停,另有翰宇藥業、百花醫藥、中源協和等個股跟漲。
消息面上,近期,國產創新藥對外授權消息頻出,創新藥企出海熱度走高。例如,3月25日,中國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宣布與美國跨國藥企默沙東(MRK.US)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劑HRS-5346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授予后者。
據悉,在交易款項安排上,恒瑞醫藥可即刻收獲2億美元的首付款,后續還有望憑借該項目特定的開發、監管以及商業化進展,獲得不超過17.7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授權出海好處多
除了恒瑞醫藥以外,3月21日和鉑醫藥宣布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作為項目授權方,和鉑醫藥不僅將得到1.75億美元的首付款,還將收獲阿斯利康1.05億美元的股權投資,以認購前者9.15%的新發行股份;3月24日,減肥藥巨頭諾和諾德宣布將以2億美元的首付款買下聯邦制藥的新型減肥藥UBT251。
可以看出,創新藥對外授權并非個例。究其原因,一方面,國內生物醫藥企業融資市場遇冷,IPO步伐減緩。藥企需要大量資金來維持研發、臨床試驗等工作,而對外授權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首付款,幫助企業回籠資金,緩解資金壓力,使研發項目得以繼續推進;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行業競爭激烈,帶量采購、醫保談判等政策使得藥品價格受到一定限制,市場空間相對有限。通過對外授權,企業可以開拓海外市場,減少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山西證券近日表示,在出海難度最高的創新藥領域,中國企業逐步通過對外授權、國際多中心臨床、中美雙報等方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海外跨國藥企也逐步展露出加碼本土合作的意愿。3月21日,阿斯利康豪擲25億美元,宣布其在華投資計劃。這家制藥巨頭將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并達成多項研發與生產合作,當地員工人數預計將增至1700人。
創新藥上市公司或將受益
我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也并非現在才有。根據數據,2021年和2022年,我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總金額分別為138.5億美元和277.1億美元;2023年,我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數量首次超過許可引進數量,總金額達到419.6億美元,其中上海藥企占比為38%;截至2024年10月17日,我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總金額為370.9億美元。
華泰證券則認為,中國創新藥和設備器械的出海目前已經初具規模,且還在持續快速增長,考慮到海外市場更高的價格和更穩定的市場格局,已有資產出海或具備持續出海能力的創新藥械有望成為2025年市場表現最為耀眼的板塊。
創新藥、大型設備、IVD及部分高值耗材的海外資產重估有望成為2025年醫藥結構性行情的主線,CXO板塊有望進一步修復,相關企業或將因此獲益。
其中,百濟神州致力于發現和開發創新性療法治療腫瘤的國際化創新藥企,以 “First in Class”創新產品為研發目標。核心產品澤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單抗在全球范圍內獲批并商業化,尤其在美國和歐洲市場表現突出。
君實生物具備全產業鏈能力,產品管線覆蓋五大治療領域。通過源頭創新與合作引進,構建了豐富的產品管線,共有 21 項在研產品,13 項是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目前,已商業化藥物包括拓益、君邁康等。
信達生物是國內領先的生物技術公司,在創新藥研發方面投入巨大。截至2024年底有10個創新藥上市,多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取得一定市場份額,如信迪利單抗年銷售額超30億元。
華海藥業從事多劑型的仿制藥、生物藥、創新藥及特色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特色原料藥龍頭企業。近年來,公司積極推進創新藥研發,采取“遞進式”創新模式,從生物類似藥到First - in - Class藥物逐步拓展,如HB0025(VEGF/PD - L1雙抗)具有較大臨床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