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毫無疑問是現制茶飲的重要時刻,兩家最受關注的品牌相繼迎來高光時刻。
一家是蜜雪冰城的母公司蜜雪集團,3月3日登陸港交所以來一路上漲,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港元。另一家是霸王茶姬,3月26日凌晨,茶姬控股有限公司(后文簡稱“霸王茶姬”)向SEC公開提交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24年全年,霸王茶姬GMV為295億元,較2023年增長173%。截至去年12月31日,霸王茶姬全球門店數達到6440家,同比增長83%。收入方面,全年累計實現收入124.1億元,凈利潤為25.2億元。
同天,蜜雪集團發布去年全年財報,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收入248.29億元,凈利潤為44.54億元。撐起蜜雪集團這一龐大收入與利潤的是46479家門店。兩家單店貢獻收入與利潤,折射出現制茶飲模式的多樣性。
現制茶飲正處于高速增長期,兩家高增長皆受益于此。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現制茶飲市場規模(按GMV計算),從2019年的102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727億元,年復合增長高達21.7%,已超過整個茶飲市場中其他細分市場。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260億元,其間復合增長率為11.8%。
在相同市場紅利之下,行業當下其實正處于分水嶺。
3月14日,茶百道發布盈利警告,預計2024年全年凈利潤同比下降不超過62.47%,上市以來業績持續衰減。對比蜜雪冰城與霸王茶姬,頗有水火之別。
飲品連鎖的三種范式
同樣是連鎖飲品品牌,蜜雪冰城、瑞幸咖啡、霸王茶姬有著不同的生存哲學,具體表現在業務模式上。
蜜雪冰城的收入主要來自供應鏈,在行業中類似藍領。低門檻+低線區域+性價比產品所帶來的高庫存周轉,讓其頗得市場青睞。截至2024年,蜜雪冰城來自商品銷售的收入總計234.5億元,占總營收的94.5%,而自加盟和相關服務的收入僅為2.3億元。
同主流的加盟商品牌依賴加盟增收不同,蜜雪冰城將原料高度標準化,并要求加盟商必須向自己購買食材與設備,從而帶有濃郁的B2B色彩。不過分地說,遍布全球的46479個加盟門店實際上只是將原料進行組合的配餐間,而蜜雪冰城則是原料生產商。
蜜雪冰城自產六成原材料,核心原材料百分百自產,而大部分連鎖品牌遠低于此。這使得蜜雪冰城的模式帶有重資產性質,招股書顯示,其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例接近30%,遠超同行。
除了高度自給的原材料之外,蜜雪冰城還自建了倉儲物流體系,目前能夠實現每周兩次配送,且全國超九成的縣級行政區門店可12小時送達。這兩點讓蜜雪冰城在保持毛利的基礎上,大打性價比牌,成為10元以下低端現制茶飲的霸主。
如果說蜜雪冰城是供應鏈的藍領之王,那么深諳聯名,持續上新的瑞幸咖啡則是典型的互聯網打法——像字節一樣的“產品工廠”。
門店網絡是整套模式的基礎。2024年全年,瑞幸凈新增門店6092家,總計22340個門店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給瑞幸提供了一個天然的營銷與產品分發平臺。而每日9.9元的低價,又為之構建了一個類似拼多多“百億補貼”的穩定流量入口。
在此基礎上,瑞幸咖啡依托數字化的研發機制,將新品迭代時間縮短到45天,全年累積推出119款新品。這些新品大多會貼合場景,如季節或IP聯名的方式進入市場。
例如秋冬季的小黃油系列和費爾島拿鐵,與貴州茅臺、《黑神話:悟空》聯名的醬香拿鐵、“黑神話騰云美式”。不完全統計,整個2024年,瑞幸聯名推出的各類聯名產品超25款。去年推出輕飲茶,形成“早咖晚茶”的品類覆蓋后,瑞幸不僅跨入了現制茶飲,而且該策略明顯提升了用戶觸點,從而提升單店利潤。
相對蜜雪冰城和瑞幸咖啡而言,霸王茶姬既不單純依靠供應鏈獲取收入,單品擴充上極為謹慎。其中,超級單品“伯牙絕弦”截至去年8月總計銷售6億杯,幾乎等同于“茶拿鐵”的代名詞,后來者不得不追隨霸王茶姬這套系統定義。
聚焦原葉鮮奶茶中的有限單品,常年SKU保持在20個上下。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霸王茶姬在國內的GMV中,原葉鮮奶茶大類占比持續抬升,分別為79%、87%、91%。主要受最暢銷的三款產品影響,其占國內GMV的比例分別為44%、57%、61%。
靠著“超級單品+核心菜單”,霸王茶姬得以獲得品類的定義權。事實上,這套策略所形成的“品類=品牌”的認同壁壘,一直是連鎖品牌“長紅”的秘訣??煽诳蓸分诳蓸?;麥當勞與肯德基之于炸雞漢堡;星巴克之于咖啡,這些品牌連鎖“長壽”的秘訣幾乎都源于品牌自身定義品類所獲得的“紅利”。
用爆品定義賽道?
霸王茶姬的收入分為加盟門店和自營門店收入兩個板塊,收入占比分別為93.8%與6.2%。
其中加盟店收入主要來自原材料與包裝。截至2024年年末,這部分收入達到98.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為79.7%,最近三年,該收入呈上升趨勢。
收入結構與蜜雪冰城、古茗有類似之處,但三家利潤率卻存在一定懸殊,同期霸王茶姬、蜜雪冰城,以及古茗2024年前三季度的凈利率分別為20.3%、17.9%、17.4%。霸王茶姬在凈利潤率上的表現更為優異,顯然與聚焦單品和定義品類的策略不無關系。
“品類定義者”的盈利邏輯異常簡單:品類聚焦,提升經營效率;上新頻率低,降低了試錯成本。品牌借助核心品類的增長,持續積累品牌價值。
例如同樣構建自有供應鏈,霸王茶姬因品類聚焦,原材料供應相對集中,加之中央與區域兩級倉儲體系,從而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高效的庫存周轉。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周轉天數僅為5.3天,而蜜雪冰城為48.4天、古茗2024年前三季度為51.8天、茶百道2024年上半年庫存周轉天數為20.7天。
定義品類所獲得的主動權,也讓霸王茶姬避免了持續開發新品而獲取消費者關注的傳統路徑。
據紅餐餐飲研究院發布的《現制飲品新品趨勢觀察報告2024》顯示,去年全年,樣本品牌上新的現制飲品合計超過2681款,其中茶飲是上新最密集的大類,總計上新1895款,占比高達70.7%。上新普遍帶有季節性,如入夏、深秋、入冬最為密集,月均上新超過150款。
新品如“寒武紀”般爆發,其中大多是通過微調原料的“再組合”,真正被記住,乃至長壽的單品仍然十分有限。
招股書詳細呈現了霸王茶姬產品開發的路徑,可以概括為結合市場調研、消費模式、場景分析、行業趨勢,并進行嚴格的內外部測試,并持續微調配方,達到最佳口感,才會最終定款。上市前會規劃推廣,并完成SOP搭建。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內,霸王茶姬分別上線了14、22、15款新品。
新品上線頻率低,圍繞大單品的迭代卻異常頻繁,例如為了延長超級大單品伯牙絕弦的產品生命周期,霸王茶姬進行了十多輪配方的細微調整與升級,改善其口感。這與行業偏重追求品類擴充而非品類定義的茶飲企業而言,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少品類的精品化邏輯支撐起了霸王茶姬穩定的單店利潤。截至去年年末,霸王茶姬在國內市場的單店月均GMV為51.2萬元,遠高于同行。高收益與精細化的門店運營,共同穩固了霸王茶姬的門店網絡。
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過去三年全球門店數分別為1087家、3511家、6440家,2025年計劃在此前基礎上增加1000-1500家門店。截至今年招股書披露當天,霸王茶姬在全球新開業門店總計207家,尚有442家還在籌備之中。
門店高增長的另一端是極低的閉店率,2023年和2024年,閉店率僅為0.5%和1.5%,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前九個月,古茗的閉店率超過4.5%,而蜜雪冰城的閉店率也超過2.8%。
霸王茶姬要“長壽品”
新茶飲幾乎每年都有新品,而且新品幾乎沒有護城河,而品類有,這條護城河其實是定義者,用時間所積累起來的品牌勢能。
對于現制茶飲而言,維持單個新品的生命周期并不容易,品牌需要靠供應鏈能力對沖原材料的季節性與地域性,同時要在長時段內維持價格與庫存在合理水位運行。即便如此,消費市場瞬息萬變,仍然存在諸多變量。能夠長期在售,且長期適應消費口感變遷的飲品并不多,因此真正的“長壽品”才是貢獻價值的主力軍。
做好一個產品,并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舊品,其實是一種“產品杠桿”:以更小的改變,撬動市場。具體到霸王茶姬,體現在其帶有“T字形”的產品擴充邏輯上,即:優先鞏固超級單品的優勢,再從最近的品類衍伸。
例如消費者對于健康越來越關注,對低咖啡因訴求日益增長,霸王茶姬開發了低咖啡因系列,拓展了超級單品“伯牙絕弦”的受眾范圍。
針對純茶市場的增長,日前霸王茶姬在上海開出了全新品類“CHAGEE NOW茶姬現萃”,由新一代萃茶工藝制作,招牌產品為“茶中式”和“茶拿鐵”,提供“濃萃”與“輕萃”兩種制作工藝。
現制原葉茶顯然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霸王茶姬的品類依然以核心單品向外衍伸。
有限精品有助于品牌價值累積,也更容易固定、加深品牌在消費者中的印象,這才是霸王茶姬持續盈利的核心原因。接下來,將其在中國市場中所形成的品牌勢能復制到其他品類、其他國家和區域市場,可能才是霸王茶姬隱藏于財務數據之外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