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以來,本來按部就班推進AI的大廠們,紛紛快馬加鞭跟進,看起來一派熱火朝天之下,卻是焦慮多于欣喜。
“為什么大廠做不出來DeepSeek?”這樣的質問始終懸在各個大廠頭頂,畢竟有著充足的財力、人力,還有業務場景打配合,最終卻給小團隊摘了桃子。
事已至此,只能先上車再說。然而還沒緩過勁來,智能體Manus又在網上激起浪花,一時間,追捧和質疑相互交織。
但現狀是,AI大模型APP在C端雖然火爆,但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化路線,確定的是,AI不能循著老路前行,商業化核心在于創造全新的交互和場景。
撥開迷霧會發現,AI賽道上不僅需要新銳的創新團隊,也需要大廠的雄厚資源和業務場景。強強聯合,才能組成最具競爭力的圖景。
“急著上車”的焦慮
AI大模型行業格局正在暗流涌動。
DeepSeek火了后,其他大廠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搭上這趟順風車,爭奪AI大模型用戶。特別是在DeepSeek推出錯峰優惠定價后,大廠的壓力陡增。
觀察各大廠的動作,可劃分為積極派和克制派兩類。
積極派以騰訊為代表。作為最晚切入AI市場的大廠,騰訊旗下的騰訊元寶更像是一個策略防守型的“AI棋子”,一直以來以佛系的態度自我發育,外界的關注度并不甚高。
但在DeepSeek這個火爆全球的“鯰魚”影響下,騰訊元寶抓住了騰飛的機遇,以后發先至的黑馬姿態,從一眾AI大模型APP中脫穎而出。
去年的AI原生App排行榜中,元寶的月活用戶規模僅位列第十一,與占據前三甲的豆包、Kimi和文心一言無法相提并論。
今年2月13日宣布接入DeepSeek后,元寶開始發大力了。不僅進行了多次更新更,還推出自研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和快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同時開啟最為拿手的投放轟炸策略,騰訊旗下各大應用紛紛出現推薦下載元寶的廣告,抖音、B站、知乎也做了大量投放。
結果也立竿見影,元寶下載量先后超過豆包和DeepSeek,在3月初一度成為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一名,隨后又被反超。
字節則是克制派的代表。
字節在AI賽道的反應較慢,CEO梁汝波數次反省對機會的敏感性不足。當下對AI大模型依舊延續了“大力出奇跡”的策略,入局晚,投入大。有報道稱其對大模型的投入“不設限”,豆包團隊加薪資從其他大廠挖來不少人,目前團隊規模達到數千人。
“鈔能力”助力豆包在去年大放異彩,超越Kimi成為日活最高的AI大模型應用。只是僅僅一個月后,DeepSeek就超越它來到了行業第一。
從對待DeepSeek的態度就可看出,字節更想穩住自身的AI大模型根基,相比友商,更顯“不服氣”的氣質。
目前其僅將旗下非核心產品如悟空瀏覽器和即夢接入DeepSeek,以及面向B端的飛書、火山引擎等產品。抖音、豆包這兩款超級應用則不打算依賴DeepSeek,十分“矜持”,這與字節今年“追求智能上限”的目標緊密相扣。
即使理念和路線不盡相同,但在DeepSeek“開源+API低價”的壓力之下,大廠們不約而同地加快了推進腳步。提升自身的大模型能力尤為重要。例如騰訊就在元寶上線了自研的混元T1深度思考模型,圍繞A搜索場景打造自主的模型能力。
無論如何,入局者都要時刻保持前進,面臨新的行業形式,大廠的前進路線也在及時調整。此前,OpenAI是大模型閉源的堅定支持者,阿里則是堅持走開源路線。隨著DeepSeek開源大模型爆火之后,開源逐漸占據上風,百度也開始走大模型開源路線。
大廠紛紛接入DeepSeek,并非要從此依賴之,而是要吃到這波紅利,搶占AI to C的先機。其中透露出“雖然還沒想好,但一定要先上車”的焦慮。
商業模式還沒打通
即使大火,DeepSeek和大廠們還沒想好怎么從C端用戶手中賺錢。
DeepSeek憑一己之力撬動了推理需求,模型能夠展示思考過程,既能夠增強用戶對AI系統的信任,也能為用戶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調整模型推理細節的機會。
這個能力令AI大模型在信息檢索方面有著更高的效率優勢,因此有觀點認為,AI大模型可以試著通過搜索功能實現商業化破局,并將此視為“大模型商業落地的第一束光”。
當前,除了百度堅持老本行之外,還有360、科大訊飛等互聯網巨頭,以及月之暗面、智譜清言等新銳力量搶奪AI搜索市場。
不過,即使有傳統搜索證明商業化的巨大空間,AI大模型是否可以循跡而行仍是個問題。
前段時間,有博主聲稱在使用接入DeepSeek的騰訊元寶時,生成答案中有“建議通過58到家等正規平臺比價預約”等顯眼的鏈接廣告內容。隨后,騰訊相關人士澄清其實是原網址自帶的鏈接。
激起爭議和平息質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AI大模型的C端商業化困局,廠商們考慮到用戶接受度,并不敢輕舉妄動。
與傳統的搜索相比,AI搜索直接給出的結果具有極強的唯一性,相當于對用戶進行一次強推薦,這不得不令人擔心,如果具有很強營銷能力的客戶,卻不具備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那么AI搜索的結果是否有失公允性與實用性。
而且,AI提供的信息也無法做到完全準確,強如DeepSeek也無法避免“幻覺”問題。經過用戶對提問細節的再三強調,AI通常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甚至附上南轅北轍的參考資料。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廣告,用戶踩坑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即使將廣告以小窗口的形式放在旁邊,能不能吸引用戶點擊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以此看來,AI搜索與廣告之間,似乎是相悖的。
現階段面向C端,在友商免費的情況下,有些產品通常采取限制次數的方式,沒幾個APP敢大張旗鼓地收費。
至于訂閱模式,在國內更缺乏生存土壤,這種情況參考長視頻平臺的生存狀況就可以猜想一二。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也認為:“按照用戶數量收費,是無法隨著產品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化價值的,訂閱不會是最終的商業模式。”
因此,AI技術的商業化,不能循著老路前行,核心在于創造全新的交互和場景。
AGI格局初現?
有觀點認為,2025年會是智能體商業化元年,但技術爆發期遠未至終局,AGI賽道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最近Manus備受關注,業內又將目光聚焦到了AI Agent身上,仿佛出現了第二個“DeepSeek時刻”。
△來源:Manus AI官方X賬號
與DeepSeek、豆包、Kimi等傳統AI助手相比,Manus不再局限于信息檢索與語言交互,而是通過自主執行復雜任務,直接向用戶交付完整成果,這種閉環能力,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前的市場空白。
客觀來看,Manus并非多么重磅的技術創新突破,本質上是優化了流程體驗,打開了對智能體產品的想象空間。?這對其他廠商也會造成一些影響,比如會促進多模態交互(文字、圖表、代碼等)的發展,從對話式交互型產品,向任務執行型產品加速轉向,推動Agent技術迭代?。
交互變革之后,場景就會發生變革,巨大的商業化機會也會隨之而來。在這其中,互聯網大廠仍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3月11日,Manus背后公司創始人季逸超稱:“Manus使用了不同的基于阿里千問大模型(Qwen)的微調模型。”
這意味著,創新并非無緣之木,Manus的驚艷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面對智能體這一大模型超級應用的突破點,不少“巨人”公司都在布局。
“我們相信2025年,會看到第一批AI智能體加入勞動力大軍。”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奧爾特曼如此預測。就在3月12日,OpenAI 發布了一系列新工具和 API,幫助開發者更容易創建能自動完成任務的 AI Agents。
聚焦國內,阿里、百度等大廠也正在押注AGI的未來。
“阿里集團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實現AGI,AGI的定義是AI能完成80%以上的人類能力。所以如果AGI成真,人工智能產業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阿里CEO吳泳銘近日在財報會議上如此說道。
“智能體是AI應用的最主流形態,即將迎來爆發點。”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去年底表示。目前,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已吸引超80萬開發者。
AI大模型是智能體的內在基石,大模型廠商理應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資本。
Manus創始人肖弘對此表示:“我覺得原廠值得做,但是原廠好像都還做得不夠好。”而Manus做的夠不夠好,是一時鼓噪還是已取得先發優勢,目前仍陷在吹捧和質疑的交織網中。
業內人士在測試體驗后,發現Manus在穩定性、環境適應性和任務閉環上存在不足。另有業內博主爆料稱,有大廠的Agent產品經內部測試要比Manus更強。
可見,AI創業者不應急匆匆炫耀成果,而應更關注構建技術壁壘,優化產品體驗,否則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反而會令自身受到反噬。
好在DeepSeek的火爆,為行業指引了方向,Manus也證實了市場對好用的智能體產品,有著確定且廣泛的需求。在一眾互聯網巨頭、初創企業積極進行功能、交互創新下,一旦打通商業閉環,AI將會迎來爆發式發展。
創新之路最終誰能率先沖線,還遠未可知。
結語
很難斷言下一個火爆的是誰,但AGI這一遠航,不止需要DeepSeek、Manus,還需要更多創新力量攜手共進。
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持續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獨特的商業價值,并構建完整產業閉環的玩家。
DeepSeek的爆火確實給阿里、百度等大廠帶來了壓力,不過長期來看利大于弊,商業化還是需要依賴底層技術突破與生態協同能力。
通往AGI的終局,或許不止有一個DeepSeek、Manus,也不僅限于阿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