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阿里的利潤增長 很大一部分源于財務操作。
文/每日財報 匯水
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5財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財年為每年4月至次年3月)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2801.5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為464.3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33%。
來源:公司財報
報告期內,電商業務增速加快,阿里云商業化收入重回雙位數增長,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季度保持高速增長。阿里方面表示,凈利大增主要是由于經營利潤增加、公司所持有的股權投資按市值計價的變動,以及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損益增加所致,部分被投資減值增加所抵銷。
財報中提到,本季阿里通過簽訂協議出售了高鑫零售和銀泰的全部權益,為公司貢獻了超過200元收入,這些舉措反映了阿里優化運營并專注于核心業務的戰略轉型。匯豐研究發表研報稱,計及出售高鑫零售(06808.HK)及銀泰商業的影響,將阿里2025至2027財年收入預測下調1%-6%。
阿里也在積極擁抱AI戰略轉型,阿里明確表示,未來三年在云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阿里“押注AI”押對了嗎?
核心商業穩住了
整體來看,本季度阿里巴巴本次業績表現不錯。淘天、阿里云和國際電商板塊三大重點的收入增速較為明顯。
分業務來看,阿里國內電商已重回增長軌道。報告期內,淘天集團(淘寶和天貓)營收達1360.9億元,同比增長5.4%,這一數據也創下了過去5個季度以來新高。
其中,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增速較之上個季度提升了七個百分點。這項數據和淘天的成交額(GMV)有關,也和商家的付費意愿(takerate)有關。直營業務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降9%。對集團業績形成了一定的拖累。阿里解釋為減少了若干直營業務所致。
國際電商業務表現出較高的增速勢頭。報告期內,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為377.6億元,同比增長32%,速賣通和Trendyol表現亮眼。但其虧也損進一步擴大,經調整EBITA為-49.52億元。阿里表示,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在海外購物季期間投入環比擴大,并持續在特定的歐洲市場和海灣地區進行投入以獲取用戶,導致虧損增加。
阿里云業務表現優異。報告期內,云智能集團收入為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得益于轉向利潤率更高的公共云產品等因素,該業務經調整EBITA同比上漲33%。
其余的業務板塊則呈普遍虧損的情況。報告期內,菜鳥集團營收282億,同比下滑0.8%。阿里解釋為主要是由于跨境物流履約解決方案及國內物流業務的利潤下降所致。
報告期內,本地生活集團營收169.9億,同比增長12%;但其經調整EBITA為虧損5.96億元,顯示出行業競爭依舊激烈。另外,大文娛集團娛虧損3.1億,所有其他整體虧損31.6億。
費用上,剔股權激勵的口徑下,報告期內,本季營銷支出高達426.7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90億;研發費用為146.6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12億元;一般及行政費用為10.8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約4億元。
從財報中可以確看出,阿里的基本盤仍在電商。目前看核心商業這塊業務算是穩住了。阿里云增長態勢良好。在國際市場的拓展以及物流業務方面,仍面臨一定的挑戰。
凈利大幅增長的秘密
其實,如果仔細看,會發現本季阿里的利潤增長很大一部分源于財務操作而非業務改善。
本次阿里凈利潤“暴增333%”,這一顯著增長中包含了大量一次性收益。報告期內,阿里通過賣掉了線下零售業務銀泰和大潤發分別獲得74億和131億港元收入。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同期大潤發的商譽減值計提120.8億元,本季度僅計提6.3億元。這味著阿里通過處理這一“非核心資產”,就釋放出了114.5億元的利潤。
若剔除這些一次性收益,阿里未來利潤增長的可持續性便顯得有些不確定。并且,阿里的此番操作也意味新零售戰略的實質性收縮。再結合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業態的獨立融資計劃受阻,進一步揭示了公司或面臨現金流趨緊的深層問題。
與此同時,其他無形資產攤銷及減值由2023年同期的146億元下降至20.62億元;同期商譽減值由2023年同期的84.9億元下降至61.71億元。二者加總一下,阿里的凈利潤又釋放出了148億元。
此外,投資收益也是重要的一筆。本季度阿里的利息收入和投資凈收益高達111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凈虧損35億,相比之下,又是146億元的進賬。
還有受中美匯率變動影響的利差收入,也達到了46億元。
把上述數據進行加總之后機會發現,本季阿里自身經營方面的利潤增長其實并沒有那么樂觀。
如今電商行業可以強敵環伺,“警報”并未解除。盡管阿里營收有所增長,但在與拼多多、抖音電商等的競爭中,面臨用戶流失及貨幣化率停滯的雙重壓力,缺乏同等的增長動能支撐。
與此同時,當阿里的資源過度集中于電商與阿里云,其他業務業務的競爭力將則相對難以保持了。以阿里本地服務為例,近期京東高調入局餐飲外賣和網約車業務,勢必會加劇競爭。
海外業務也是當前行業競爭正激烈的賽道。速賣通要與TikTok、TEMU等平臺展開激烈競爭,還需應對國際環境、政策調整等帶來的不確定風險。要進一步推動業務快速增長,阿里仍需投入了大量資金。
押注AI 講新故事
DeepSeek的優異表現引發全球投資者對國內AI領域的關注,與蘋果合作的新聞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對阿里AI進展的關注。
當前在美股市場,AICapex(為推動AI的研發、應用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而進行的資本支出)是一個重要關注要素,被認為是推動公司未來增長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像Meta、微軟等巨頭都在加大投入。
對阿里而言,押注AI已成為其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動作。阿里集團CEO吳泳銘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其中,基礎設施方面,未來三年在云和AI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基礎模型方面,將大幅提升研發投入,確保技術先進性和行業領先地位,并推動AI原生應用的發展。應用方面,將持續提升研發投入和算力投入,運用AI深度改造升級各業務,把握AI時代的新發展機遇。
這番表述無疑更符合投資者的胃口,也在為阿里未來發展講述了新的發展故事。
然而,AI技術商業化周期長,且行業內價格戰與技術迭代的風險始終存在。若研發投入未能取得預期效益或技術創新落后,阿里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將面臨考驗。并且,在AI賽道上阿里還需應對外部科技巨頭的競爭。
國內方面,百度、騰訊憑借在搜索與社交生態的深度整合,處于行業前列;華為則依托全棧自主硬件與政企服務優勢,在B端市場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優勢。字節跳動則在短視頻和內容生態上擁有豐富數據資源,在AIGC領域迅速布局。國際方面,OpenAI、谷歌及微軟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與全球化戰略,保持其領先地位;而Meta則在開源模型與元宇宙領域不斷深耕,持續推動創新。
此外,AI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確,且AI領域技術迭代迅速。阿里需要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靈活調整,并在投資與回報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在財報會議上,公司高管表示,阿里在AI戰略中的首要目標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可能遠遠超過現在可見的任何一個應用場景。從實現AGI的商業價值來看,AGI的標準定義是能夠完成80%以上的人類的能力。如果該說法能得到驗證,AI相關產業有望成為是全球最大的產業。
阿里未來能否講好AI發展故事,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