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證券是時候改變“重規模擴張、輕合規建設”發展路徑了。
文/每日財報 南黎
2024年,浙商證券(601878.SH)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圖景:一邊是斥資超50億元鯨吞國都證券34.76%股權,以雷霆之勢躋身行業并購潮的領跑者;另一邊是全年六度遭監管“點名”,從IPO保薦失職到跨境業務違規,罰單貫穿全年。
進入2025年,浙商證券內控問題頻頻爆發。
先是今年1月10日,浙商證券因為部分投資者提供變相融資等違規項目被浙江證監局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措施,相關業務負責人被采取監管談話措施。到3月28日,浙商證券因投行業務存在內控問題,再次被證監會勒令整改,并對該公司投行業務兩位相關高管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
一邊是野心勃勃的全國化版圖擴張,一邊是屢踩紅線的合規漏洞。如何在資本擴張的誘惑與合規經營的底線間找到平衡,成為浙商證券沖擊頭部券商陣營的必答題。
合規問題頻頻爆發
浙商證券收到的監管罰單,主要集中在投行業務。
去年3月,因在保薦浙江星星冷鏈集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星星冷鏈”)項目中,存在職責履行不到位,如保薦工作缺乏獨立性、未如實說明歷次聘請保薦機構的情況、盡職調查履職不到位等情形,上交所決定對浙商證券予以監管警示,對保薦代表人李婧暉、王一鳴處以3個月內不接受保薦代表人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及信息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違規行為主要表現在:一是多項資金流水核查資料,如關聯法人、實際控制人及其配偶、關鍵人員等銀行流水,均為浙商證券盡職調查進場前由其他中介機構獲取,浙商證券相關核查工作流于形式。二是未對發行人實際控制人、家庭成員等關鍵人員大額資金往來予以充分核查,并獲取支持性證據資料。三是對發行人銀行流水等基礎核查資料的獲取過程未保持全程有效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李婧暉、王一鳴的處罰,是滬市發行上市監管歷史上首單資格類處罰。而本次星星冷鏈案的資格罰不同于此前的聲譽懲戒,上交所三個月內不接受兩位保薦代表人申報文件,向市場主體傳遞“重典治市”的信號。
去年3月和8月,作為主辦券商,浙商證券兩次分別因為未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以及未勤勉盡責,被全國股轉公司要求提交書面承諾。10月15日,其全資子公司浙商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因在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未遵從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規定和其他監管規定,遭香港證監會譴責及罰款266 萬港元。
11月16日,浙江證監局又掛出兩份罰單,劍指浙商證券及其員工在投資銀行業務和IPO項目中存在的違規問題。該公司存在部分盡職調查工作履職不到位,個別項目保薦費收取過低,存在不正當競爭的情形。
如此密集的處罰,暴露出浙商證券在合規與風控體系建設上的重大缺陷。浙商證券要想成為一流券商不僅要靠并購,也要靠強化自身內部管理。
持續提升國都證券持股
3月23日,阿里拍賣平臺完成了一筆券商股權交易。浙商證券經過156輪激烈競價,以5704.2萬元總價競得國都證券300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成交價較市價溢價約11.85%,較起拍價溢價24.57%。
浙商證券的這次收購是去年并購國都證券的延續。
去年3月29日,浙商證券與重慶國際信托等5個交易對手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合計受讓上述企業持有的19.1454%國都證券股份,轉讓總價款為298354.15萬元。
去年5月份,浙商證券再次通過競拍方式受讓國華能源持有的7.6933%國都證券股份,成交價格為100944.13萬元。6月份,浙商證券通過競拍方式受讓同方創投、嘉融投資合計持有的7.4159%國都證券股份,成交價格分別為91083.99萬元、22407.73萬元。
到去年12月27日,在收購國都證券34.25%的股份完成過戶后,浙商證券成為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至此,浙商證券累計耗資51.85億元,總計持有國都證券股份20.27億股,持股比例升至34.76%,遠超國都證券第二大股東中誠信托。
在大股東變更背后,國都證券的管理層也隨之進行了變更。浙商證券原副總張暉于今年2月空降國都證券擔任總經理,這一關鍵人事變動被視為雙方整合進度進一步提高。
意在補短板謀破局
浙商證券于2017年6月上市,從事的主要業務為證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證券自營業務、信用業務、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期貨業務、私募基金管理及投資業務、證券研究業務、另類投資業務、資產托管業務、上市證券做市業務。
今年3月24日,浙商證券發布2024年度業績快報。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58.16億元,同比下降10.33%;實現凈利潤20.07億元,同比增長10.04%。
2024年末,公司總資產較上年末增長5.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較上年末增長30.26%,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凈資產較上年末增長28.39%。
從收入結構來看,期貨業務為浙商證券2024年上半年最大的收入來源,在上半年實現58.48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9%。證券經紀業務是浙商證券第二大收入來源,在上半年實現16.19億元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1.79%。
可以看到,雖然浙商證券的業務較為多元化,但是作為核心業務,期貨業務、證券經紀業務占比較高;而其他業務規模都較小,業務結構并不均衡。
反觀國都證券,2024年上半年其經紀業務(含信用業務)、證券自營業務的營收分別為3.13億元、4.83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較高;而剩余其他業務占比較小。
與國都證券整合,或將使得浙商證券能夠借助國都證券在北方市場積累的網點資源,快速融入北方市場,進而推進全國布局戰略。同時,國都證券還持有中歐基金20%的股權,為財富管理與經紀業務注入新動能。然而,頻繁的合規罰單暴露出公司內控薄弱,折射出“重規模擴張、輕合規建設”的路徑風險。未來,浙商證券若想真正躋身一流券商行列,需在并購整合與內部治理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