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長沙宣布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首破1.5萬億元,完成重大突破。而就在幾天前,國內主要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也就是“2035總規”完成全部獲批。長沙在此前國務院批復的定位中,由“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一躍升為“長江中游地區的中心城市”。一詞之變,折射出長沙城市定位的新高度。
具體來看,長沙在“2035總規”中的城市性質是湖南省省會、長江中游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而核心功能則是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中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一組表述,其實就是一個定位。這么多定位大部分可以顧名思義,唯有“長江中游中心城市”的概念,相對比較抽象。
“中心城市”是什么意義上的“中心”?要承擔什么樣的職能?哪些表現讓長沙擔得起“中心”二字?長沙的定位,其實對這座城市的內在實力和發展高度,都做出了評述。長沙的未來,也已經暗藏其中。
縱覽國家規劃,如何理解長沙“中心城市”的意義?
這一輪國土規劃批復中,“區域定位+中心城市”的描述其實并不罕見,比如寧波、合肥、無錫、常州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昆明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濟南是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
無論是地理意義上的劃分,還是經濟和政治區位上的劃分,這種描述其實都在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一個中心城市,是需要在特定區域有帶頭引領作用的城市。一個區域的“中心”,其實是強調在該區域要發揮的價值。
進一步看,和上一輪批復相比,去掉“重要的”這一描述的“中心”,其實表示長沙的地位更具有唯一性,城市定位有所提升。
一方面,我們可以將長江中游地區這個概念提出來看。長江中游地區無疑是我國經濟和戰略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長江中游的區位意義涉及中部地區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也涉及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可以說是貫通南北、連接東西。
所以,地處我國腹地的長沙,它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輻射整個長江中游地區,是國家對長沙打通經濟往來通道、以高質量發展做出表率的期許。在批復中,其實已經有這樣的具體描述:“提升中心城區服務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支持湖南湘江新區建成對外開放重要平臺。”這種區域協調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國家對各區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規劃是一致的。
而另一方面,作為中心城市,長沙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中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則充分反映出城市自身的特點:強制造、強服務、強科創。
就拿制造來說,長沙在賽迪顧問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研究報告》中,連續數年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十強,2021年排名第十,2022年排名第八,2023年排名第六,2024年已升至第五,是前十唯二、前五唯一的長江中游地區和中部地區城市。這就是注重城市自身實情,更好地扮演所在區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
從城市功能出發,長沙“挑擔子”的能力怎么看?
這個時候,再關注長沙如何挑好“長江中游地區中心城市”這個擔子,答案其實就可以從它自身的特點,也就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出發。
具體怎么做?如果依舊將區域發展視作一盤棋的一部分,長沙的落子,必須都放在關鍵位置上。戰略支點(政策賦能)、輻射網絡(交通樞紐)、資源磁場(產業集群)這三大特質值得重視。因為發揮引領作用的本質,就是首先結合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成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是戰略和政策方面,長沙已經連續五年的“新春第一會”聚焦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早早成立由市委書記牽頭的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出臺《2025年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工作要點》《關于支持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
在人才方面,從“長沙人才政策22條”到“升級版45條”,再到“研發人才政策十條”,以及出臺《長沙市爭創國家吸引集聚人才平臺若干政策(試行)》,長沙的規劃,把提升長沙對青年人和研發人才的吸引力,作為放大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也是在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打牢人才基礎。
其次,要輻射長江中游地區乃至串聯更多區域,長沙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定位,就要經得起考驗。
而實際上,長沙是多條重要鐵路線的核心節點。機場方面,長沙黃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也于去年12月突破3000萬人次大關,在中部地區處于第一梯隊,空鐵聯運規模也位居國內前列。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建成后,將繼續強化交通對經濟活力和對外吸引力的支持作用。
最后,產業集群更是長沙的“長板”所在。2024年12月,長沙產業鏈群建設案例獲評全國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踐案例,累計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而從發展成果看,長沙的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中部標桿,完全擔得起重任。
2024年,長沙制造業量質齊升,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6%,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8和2.3個百分點;結構向新,工程機械等主導產業之外,計算機通信等新興產業和重點行業對經濟的拉動力持續增強。長沙七大千億產業集群中,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聚焦城市定位,長沙的戰略正在和國家規劃共鳴
縱覽全局,長沙的創新發展跑出了加速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沙既對自身在國家規劃中的地位有著清晰認知,也對自身發展的突破口有充分認識。
我們一般將投資、消費、出口比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制造業等強勢產業方面,長沙的投資力度大、增長快。但長沙最關注的投資,其實是投資未來、投資創新。也就是把創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目標,和城市功能中的優勢方面、中心城市該有的引領作用結合起來,目標共鳴。
2024年,長沙研發投入強度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2025年,長沙明確在八個方面提出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具體目標,新增各類科技研發機構(科技研發平臺和企業研發中心)800家以上,引育央企、“三類500強”、領軍企業等高質量研發中心2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萬家。
其中,“引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研發平臺”“提升一城一區三基地集聚效應”“湘江科學城以建設國內一流科學城為目標”等規劃,不僅會在長江中游地區、中部地區擴大長沙的研發優勢,還將通過產業鏈、企業經營的傳導,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釋放長沙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長沙的現代服務業需要在中部樹起標桿。而長沙在文旅、消費、科技信息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劃。僅消費方面,長沙202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全國增速0.7個百分點,《長沙市提振消費十大行動方案》對長沙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出了多方面規劃,在以舊換新、平臺經濟等細節方面設定目標。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用好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這些工具,長沙也在持續探索。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基因,要做表率挑大梁,其實并非靠規劃推著走,而是主動發掘城市能力,深挖城市核心價值,最終將自身的節點作用發揮出來。對長沙來說,“中心城市”是光環,是目標。區域發展需要更協調的布局,而長沙也將在這個優化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實力與格局。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