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明顯的地方特色,天然具有“地標性”。這兩年,熱愛挖掘文化概念的年輕人,正在讓工業遺址改造和工業旅游成為熱詞。
提起這些熱詞,很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已經在國內掀起熱潮的幾個成功樣本,比如北京的首鋼園、沈陽的奉天工場文化創意園和紅梅文創園、成都的東郊記憶。它們先聲奪人地將工業遺址改造為文創實體,吸引了大批年輕游客和消費力量。這背后不僅是地方政府對工業遺跡的再利用嘗試,更是一種文化消費模式的轉變。
比如在老工業基地代表之一的沈陽,紅梅味精廠、沈陽鑄造廠、北方重工等工業遺存,已盡數打造為工業文化地標。東郊記憶是成都最火的年輕人打卡地之一,園區實際上是紅光電子管廠的遺址。
而要說國內還有什么城市存在挖掘工業遺產的稟賦,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將是繞不開的名字。對長沙而言,這股浪潮似乎比想象中更為貼切。作為一座帶著濃重工業印記的城市,長沙的身份不僅停留在網紅城市上,更深埋著工業基因。歷史上的長沙,曾是機械制造、電力裝備生產的主要基地。而這些工業遺產,如今正伺機而動,等待再次煥發生機。
(圖源:愛民里摩登花園微信公眾號)
落腳到長沙發展工業旅游的合理性上,我們大致能夠總結出以下幾點。一是豐富的工業遺址存量——機械廠、磚廠、電機廠等老舊廠房資源多,且大多具有一定歷史與故事性;二是政策風向的明確指引,政府對于“城市文化更新”的支持,讓工業旅游找到了借力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長沙年輕消費群體活躍,為工業旅游和文化地標的崛起,提供了更可能的圖景。
而要看長沙的工業留存,坐擁長沙鼓風機廠、長沙重型機器廠、正圓動力配件廠、長沙紡織機械廠遺址的雨花區,有著難以忽視的底蘊。其中,以長沙唯一一家紡織機械廠老廠區更新改造的愛民里,已經小有所成,成為長沙工業文化更新的先鋒試驗品。
如果說沈陽奉天工場的優勢在于用大體量的空間和場景打造文創生態,那么,愛民里的成功更像是一種微觀看待工業遺產的實踐:它沒有用硬碰硬的方式去改造歷史,而是用細膩如絲的設計思路,將現代消費需求和過去的工業記憶共同融入日常。
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過愛民里的成功實踐,雨花區現存的、在長沙甚至全國都具有差異化亮點的工業遺址,有望找到可行的開發路徑,將長沙的工業文化,展現在世人眼前。
愛民里,老廠房的“復活”
要理解愛民里的運作哲學,“遠近咖啡”的選址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縮影。
劉聰,這位從攝影師轉型為咖啡品牌主理人的年輕創業者,僅用半個月時間便敲定,要將遠近咖啡的長沙唯一黑金店設在愛民里。他對老廠房的熱愛近乎本能。從2018年創建了第一個改造老房子的咖啡館,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一店一景。于是,在愛民里這片舊工業的紅磚鐵架下,劉聰留下了長沙遠近咖啡的獨特標記。
(圖源:遠近咖啡)
遠近咖啡的故事講的不只是如何經營一家咖啡館,它更演示著空間與生活的關系。它既保留了銹跡斑駁的廠房鐵架,具有歷史象征意義的工業升降機,又通過設計融入現代美學,給人一種剛與柔的對撞感。這種獨一無二的場景設計,符合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打卡需求”,甚至也超出他們的期待,因為它濃縮了雨花土地上一段厚重的工業史,提供了更多可以沉思、自省的空間。
相比之下,與遠近咖啡齊名的“起風咖啡”走的是另一條路徑。作為江蘇徐州走出的“網紅”,這個咖啡品牌有一個看似簡單卻抓人的賣點——真空罐裝咖啡,讓現制咖啡實現全國包郵。用這種小創意拴住了互聯網原住民的心,用社交平臺的傳播特性一步步占據流量高地。
也因為對消費者心理的了解,主理人將湖南首店定在了一見即難忘的愛民里。從設計到服務,從視覺到味覺,起風咖啡通過“高速內容傳播”在愛民里站穩了腳跟,并精確把握了長沙年輕人熱衷于分享、打卡的心理。
除此之外,愛民里還有六月庭院餐廳這樣的集合型空間。這家以法式田園風格為主題的網紅餐廳,證明了“主題氛圍”的重要性。走進六月庭院,仿佛置身歐洲鄉間,鮮花、綠植和溫暖燈光構筑了理想生活的全部想象。從愛民里的工業外表跨入店中的恬靜氛圍,便會感知到時間給城市帶來的改變。
(圖源:六月庭院餐廳)
除了這些門店,愛民里還有面包坊等年輕人喜愛的業態。它們共同維持了愛民里的煙火氣。也構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場域,各種品牌以老工業廠房為底,以獨特敘事為骨,各自為戰又相輔相成。它不強調“整體性”的風格,而是通過內容的豐富性打出精彩牌。游客和消費者愿意為這份“內容”買單,這或許正是工業遺址再生的一個重要方向。
圍觀雨花區,再生的想象力
愛民里的故事還在繼續,它其實揭開了城市更新與工業旅游的另一層面紗——年輕人的口味正在驅動產業走向新的空間。
仔細觀察當下文旅市場,工業旅游顯然已成為許多城市找尋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徑。與其說游客是為了“看歷史”,不如說工業遺址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差異化”的具象載體。
廢棄的廠房、斑駁的墻壁、主宰過一整個時代的結構設計,以及從建筑身上透露出的地方氣質,在設計師與品牌主理人的手中,它們被賦予了抽象的美感和具體的消費體驗。如果沒有年輕群體的獨特目光,這些資源顯然不會如今天般重燃生命力。而如果沒有地區的積淀,設計師們的發揮空間也會被限制。
(圖源:起風咖啡)
還好,雨花區的工業文化有自己的壯闊。從愛民里的成功,我們自然將目光延展到雨花區的版圖上。愛民里是一個街區樣板,它其實代表了雨花經濟、文化與記憶的多向交融。雨花區打造的工業遺址的開發范式,也是長沙工業文化深度挖掘的代表案例。更多的可能性,還潛藏在雨花工業歷史的縱深中,從資源的豐度、歷史的厚度,提供著相當豐足的創作空間。
比如,在樹木嶺,這個承載了長沙工業化最巍峨的歷史篇章之一的區域,仍有沉睡的工業遺存。從1950年開始,長沙鼓風機廠(前身為湖南省度量衡制造廠)就以匠人精神扎根于此,以一枚枚風機葉片的切割雕琢,與中國工業化共同成長。如今工廠已經遷走,但留下來的廠房反而顯得更有價值。
而讓很多老員工念念不忘的長沙正圓動力配件廠,則是另一座帶有“豐碑”。這是中國第一家活塞環制造廠,也曾經是新中國成立后生產活塞產品品種、規格最多的制造廠。正圓還為抗美援朝戰爭完成過生產任務,一舉實現全國聞名。在正圓人出版的《不忘初心 回望我們的正圓記憶》一書引言部分,記載了周恩來總理對正圓的視察,以及正圓曾經的功績。
(圖源:《不忘初心 回望我們的正圓記憶》)
正圓的記憶,留在了雨花。由正圓衍生的正圓社區,更是把正圓精神傳承了下來。
正圓社區戶籍人口2654人,常住人口7331人,現有黨員451人。他們主動挖掘正圓工業遺產價值,組織編寫《不忘初心 回望我們的正圓記憶》一書,全景復現正圓的輝煌記憶;同時還在原廠區大門50米處設置了正圓故事茶館,講述正圓故事。此外,正圓社區還搭建“支部+網格”模式,推動社區共治共享,讓正圓精神在今時今日,有了新的展現。
如今,大大小小的廠子成為了歷史。雖然游客只能從圖像文字資料或老人的口述言傳,去感悟當時的氛圍,但留下來的車間廠房,曾經是長沙奮斗造夢的載體,也一定會是雨花工業遺址旅游的全新創意場景。它們的原生狀態被保留了下來,留待后人改造、重生。
有愛民里的經驗在前,雨花區這片土地上,還會有很多記憶在未來復蘇,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對話佇立在歷史長河中的長沙。
目前在探索的項目中,位于雨花區勞動東路與樹木嶺路交匯處的新梁倉項目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預計于2025年4月開始營業。新梁倉項目涵蓋兩棟主樓,以原工業廠房框架式結構為基礎,將層高9.7米、1840平方一層的原工業空間,重新規劃改造為現代消費街區,實現對工業遺址的“再利用”。
(圖源:升達新梁倉改造項目)
未來,雨花區對手中工業遺存的利用,可能還有更多發揮空間。大量工業遺址,它們的風格、體量也許和愛民里、新梁倉不完全相同,擁有不同的文化價值和景觀特色。這就意味著,其開發將是對雨花工業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雨花區在長沙工業旅游和工業文化開發中的核心地位,將被持續夯實。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