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大家都知道,前段時間,股市吹來了一陣暖風。
引來了不少“投資小白”的加入,開戶的開戶,買基金的買基金,上海的爺叔們也紛紛搖身一變成了A股股神……
但要知道,“投資需謹慎”從來都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話,這是無數人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教訓。
轉眼間,股市就在最近回調了不少,一批沖在高位的新“韭菜”們被徹底套牢了。
不過,套牢尚且還有解套的那一天,但如果從頭就拜錯了廟門,那許的愿恐怕永遠都不可能兌現。
就像最近才落幕的上海銀行財產損害賠償案一審判決,那批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的受害老人,一開始就在上海銀行前理財經理陸游的推薦下,誤將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基金誤認為是上海銀行的理財產品進行認購。結果私募基金爆雷,100萬的起投金額,最后打了數年的官司,上海銀行被判賠四成。
又比如前些日子沖上熱搜的,有投資者在上海銀行天寶支行,通過該行App花了558萬買基金,結果一年時間就虧了超170萬!最后,上海銀行因未“雙錄”而擔責九成……
可以看到,正是由于風控管理和審慎監管流程的不到位,所以最后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上海銀行自身,都頗為倒霉地承擔了巨大的損失。
那么既然風險已經暴露,現在上海銀行的“亡羊補牢”又進行到了哪一步呢?
熱衷于金融投資,但風險控制卻不夠?
老實說,上海銀行這波判罰帶來的次生影響,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更為深遠。
不僅被法院官方點出了存在管理疏漏等風險,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外界對上海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能力和養老金融等基本盤業務的信心,最后還有口碑形象上的受損。
畢竟,現在上海銀行嘴上說著要“深耕銀發族,做長三角老齡化探路者”“整合資源深化為老服務打造養老金融服務專家”,結果轉頭就曝出70歲老人“被坑”,這任誰看了不心生疑慮?
而且從業務結構來講,相比于其他銀行,上海銀行也確實更應該關注風控管理。
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債權投資”等金融投資規模總計達到了1.3522萬億元。
幾乎跟銀行業真正的立身之本——“發放貸款及墊款”的規模持平,后者為1.385萬億元。
這種近乎1比1的、金融投資和信貸資產結構占比,對上海銀行的凈息差和收益表現是個莫大的挑戰。
因為,如果銀行的資產配置過于偏向低收益的資產,那么整體的收益水平就會下降,進而影響凈息差。可偏偏以穩為主的銀行業,天生就不適合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打法。
再加上?投資類資產占比過高?,本身還可能會加劇銀行業績的波動。特別是在市場環境不利時,投資類資產的損失也會對銀行凈息差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哪怕同時面對市場利率和LPR持續走低,以及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等外在客觀因素,但上海銀行的凈息差卻要遠低于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們。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的凈息差僅為1.19%,排名位于整個A股上市銀行的倒數行列,去年全年為1.34%。同期,北京銀行的凈息差為1.47%、1.54%;寧波銀行為1.87%、1.88%。這差距不可謂不明顯。
凈息差偏低的一個直接影響是,獲利能力的承壓。
天眼查APP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收262.5億元,同比下滑0.43%。其中,受凈息差進一步收窄影響,利息凈收入為161.8億元,同比下滑10.78%;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1.91億元,同比下滑23.54%。
至于投資收益,雖然實現了非常不錯的增長,同比增長291.4%至79.65億元。但同樣都是超1.3萬億的信貸投入資產,利息凈收入卻能達到更高的161.8億元,兩者的獲利表現天差地別。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是持平的,為1.21%。但不良貸款規模卻有所增長,至172.05億元。對應的撥備覆蓋率為268.97%,較上年末下降了3.69個百分點。
并且把時間線拉長,從2020年至2023年末,上海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21.38%、301.13%、291.61%、272.66%,整體還是呈連續下滑之勢。
這些幾乎也可以看做是,金融投資占比過高,對上海銀行成長性和資產質量壓制的表現。
但即便如此,上海銀行的風控管理似乎還是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在投資理財方面又頻繁“踩坑”。
除了最近的訴訟判罰外,前些天的公告,又將上海銀行與“寶能系”的糾葛再度拉回了公眾視野。
上海銀行深圳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分別對深圳深業物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寶能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和姚振華等“寶能系”提出了兩起訴訟,涉及金額為借款本金人民幣34.772億元、38.99億元等。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訴訟了。去年10月份,上海銀行就因此事而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訴狀。這背后,源于寶能系的流動性危機愈演愈烈、債務壓力走高,以及實控人成為被執行人等一系列“債償”風險的加劇。
好在上海銀行對以上所涉兩筆金額,早在2021年底就將其納入了不良,再加上兩筆授信都有相應的抵質押物且公司已充分計提了減值準備,所以此次訴訟不會對上海銀行利潤產生重大影響……
不過緊接著,今年九月底爆出的一則《是誰把易方達香港帶入火坑的?》舉報郵件,把上海銀行又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該郵件向中紀委、中國證監會等多個官方部門匿名舉報易方達香港子公司,即易方達香港存在多項違反基金行業從業準則的行為及丑聞,包括違規利益輸送、協助上海銀行隱藏投資的境外重大虧損等等。
雖然易方達基金很快就把上述舉報,歸咎為“一些有關本公司的不實及惡意指控”。上海銀行也回應稱:相關傳聞不實,不存在隱藏虧損的情況。
但從投資者的視角來看,任何雜音或者哪怕是謠言,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對企業基本面的正確認知,所以金融企業相比其他類型的企業,更應該做好輿情風險的冗余。
消費貸承壓,施紅敏想要投資破局?
那么為什么麻煩接連纏身,但上海銀行還是要拿出了近一半的資產來搞金融投資呢?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過去的戰略業務被接連重創,現在的上海銀行有點迷失了業務增長方向。
大家都知道,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是當前零售銀行界的領頭羊,但在此之前,上海銀行一度也被稱為“消費貸之王”。
有媒體指出,自2016年胡友聯上任行長之后,就開始將重心放在了消費貸和零售業務上。借助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等互聯網金融平臺,上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規模一舉從2016年的276.6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50億元,超越了住房按揭貸款占比,成為第一大零售貸款來源。
但可惜,由于聯合貸擴張太快,監管層擔憂銀行將核心的獲客與風控能力外包,影響銀行的競爭力。所以,在2020年互聯網消費貸遭遇了強監管,從螞蟻金服止步IPO開始,上海銀行的消費貸規模就從2019年的1750億元,一路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035.67億元,這算是斷掉了上海銀行的一條增長支柱……
至于第二條“腿”,在2020年之前,房地產貸款在上海銀行對公信貸中的占比一直居于首位,比例超過20%,多年都維持在1500億元以上。
可惜的是,從2020年開始受疫情等宏觀環境影響,地產進了下行周期,上海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余額便開始了下滑,從1566億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198.9億。
對應的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從2019年的0.1%攀升至2020年的2.39%,2021年達到高點3.05%。隨后在大力調整和處置之下,不良貸款率逐漸得到了控制,直到今年上半年下滑至1.39%……
雖說這些波折都未能真正動搖上海銀行的資產根基,但過去的兩條增長“大腿”終究是失去了動力。所以截止目前,上海銀行主要有公司、零售和金融市場三大業務板塊。
其中,公司業務沒得說,上海銀行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能夠圍繞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形成足夠專業化服務的體系。
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的科技型企業貸款、普惠型貸款、綠色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分別增長9.41%、7.82%、12.55%,均超過公司貸款和墊款總體增幅。科技型企業貸款、普惠型貸款、綠色貸款客戶數較上年末分別增長17.45%、13.74%、0.58%。
至于零售業務,因為房地產下行,所以現在上海銀行的發力重心轉移到了養老金融、財富管理和消費金融等領域,整體多少與“金融”業務沾點邊,所以才造就了“投資理財”規模的龐大。
不過截止到上半年末,上海銀行的零售客戶為2146.98萬戶,還是較上年末增長了0.33%;管理零售客戶綜合資產(AUM)9943億元,增長了4.05%,其中長尾客群AUM凈增362.01億元,同比增長了83.66億元。
盡管依靠金融投資并不是一個多么完美的答案,但在當前大環境下,這對上海銀行來說卻是個行之有效的破局思路。
因此,現在壓力就來到了去年年底才走馬上任的新行長——施紅敏身上。那么新行長,能不能帶領上海銀行走出當前的業績困境呢?這個還需要時間來見證。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都衷心地希望上海銀行能夠走出一條新的康莊大道,走出新的時代風采!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