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敏放走后,高飛為蒙牛打了三個“補丁”
文:向善財經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幾個月的“虛職”體面過渡之后,盧敏放還是徹底離開了蒙牛。
相比卸任時的的猝不及防,如今的平穩辭職,蒙牛算是給足了盧敏放面子。盧敏放也值得這份體面。
任職期間,雖然算不上盡善盡美,但是依舊稱得上是肱股之臣。2016年,盧敏放臨危受命出任蒙牛集團總裁,將蒙牛重新帶上正軌。
在任八年期間,蒙牛業績規模接近翻倍,并完成對現代牧業、中國圣牧等大型牧業集團的戰略投資,更重要的是帶領蒙牛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外界知名度,口碑層面,很長一段時期內,與伊利并駕齊驅,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乳業巨頭。
盧敏放“功過一體”:高飛接手內外交困
雖然現在不少人揶揄盧敏放,千億目標未競,但在向善財經看來,這并不是關鍵問題所在。
天眼查APP顯示:2021年至2023年,蒙牛的營收分別為881億元、926億元、986億元,雖說距離千億目標有部分缺口,但考慮到當時的疫情影響,以及外部消費市場環境,這份增長表現其實并不算差。
向善財經認為,盧敏放任下的蒙牛,最值得擔憂的其實是兩點:
一是商譽過重。
靠收購拉高的營收,很容易被反噬,但偏偏現在蒙牛又增長放緩,指揮棒也交給了高飛……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商譽規模為89.06億元。至于去年年底則更高,為89.52億,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卻僅為48.09億元。
大家都知道,高商譽就是個隱雷。正常情況下平安無事,但如果遇到收并購的企業資產質量下降,那么就需要進行計提減值,從而影響當期蒙牛的利潤表現。
然而很不湊巧的是,現在無論是收購的貝拉米還是妙可藍多,似乎都面臨著明顯的業績問題。特別是貝拉米,因為收購后業績表現一直不佳,所以在2021年和2022年,蒙牛對貝拉米分別計提商譽減值6.2億元、7.42億元。
這一點,盧敏放也是認的?!瓣P于收購的得失,回顧的話可能1個小時也講不完,有得有失。我覺得在過去這么多年里面,我們對收購回來的業務的經營(能力)還是需要提升的。實際上還是要回到隊伍,輸出一些管理人才,迅速把我們做的這些收購和并購的業務很好地接收,然后(把業績)提上去?!?/p>
這也算是坐實了蒙牛乳業現在“內憂外患”的市場處境。所以說,與其盯著雙千億目標沒完成,不如去分析接近千億營收的價值到底高不高。
從當時的歷史階段來看,并購式擴張的大戰略并無不妥,行業在快速發展,也確實需要把體量做上去,先粗放后集約,再深耕細作。只不過彼時蒙牛只做到了前半步,后半步則有待落實。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這么激進的收購擴張戰略,這么高商譽為代價,蒙牛愣是沒跑出來第二成長曲線。
二:相比收購的高商譽,更值得警惕的是蒙牛的第二曲線難題
據統計,2017-2023年,其對外收購所動用的金額,超過100億元。
結果,今年上半年,蒙牛的老牌業務——液態奶收入為362.62億元,占蒙??偸杖氲?1.2%。剩下的冰淇淋、奶粉、奶酪三項業務,合計才貢獻了約71億元,占比不到2成。
特別是其中的奶粉業務,僅這一項,蒙牛前后就花費了超百億元,為盧敏放收購配置了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貝拉米、以及雅士利等等,結果現在蒙牛的奶粉業務卻僅實現營收16.35億元。
與同期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業務拉開了128.74億元的規模差距,這也是現在兩家乳業巨頭最主要的差距所在。
至此,我們來分析下現在高飛面臨的局面:
手里最大的“牌”是家底夠厚,現在蒙牛僅“現金及銀行結存”一項就還有184.4億元規模。
所以哪怕商譽高、第二增長曲線不見蹤影等難題確實棘手,但還不至于是生死攸關的問題,蒙牛的試錯創新機會還有很多。
當然即便如此,坐吃山空也不是長久之計,如何實現新的增長還是高飛急需解決的。
畢竟,在今年3月份高飛上任后,上半年的蒙牛實現營收446.7億元,還是同比下滑了12.61%;歸母凈利潤24.46億元,同比下滑19.03%。
整體表現不僅沒有好轉,反而還有點惡化的意味。
雖說這可能與高飛任期時間尚短有關,但面對與伊利越來越大的差距,蒙牛還是需要盡快提振士氣,找到新的發力方向……
高飛上任的三把火:能否照亮蒙牛的前路?
那么如何破解當前蒙牛的困局?
在向善財經看來,高飛在戰略層面試著下了三步棋:
一是出海,走國際化。
高飛上任后就公開了蒙牛未來的經營策略——“一體兩翼”,即主體業務+創新業務+國際化業務。
主體業務不必多說,無論是液態奶還是奶粉、奶酪這些都是營收基本盤,揚長補短是常規操作。不過由于整體市場趨于飽和,所以這部分想要做到更大增長卻并非易事;至于創新業務,諸如主打專業運動營養的邁勝品牌們,雖然銷售增長驚人,但想要成長為新的營收支柱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當前最有想象力的,其實就是出海和國際化業務。
要知道,蒙牛剛剛才在巴黎奧運會上全球亮相,品牌出??芍^是趁熱打鐵。并且未來幾屆的冬奧會、夏奧會,蒙牛還將繼續占據奧運C位,品牌國際化是有絕對優勢的。
不過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是,雖然蒙牛能夠砸錢換來品牌在奧運會上的亮相,但蒙牛的產品又能否跟得上呢?
要知道,在常規液態奶和奶酪方面,蒙牛們幾乎很難能狙擊得過品質更高、消費者心智更成熟的海外乳業品牌。
至于艾雪(蒙牛)冰淇淋,雖然在東南亞做得非常出色,但這份成功能不能走出東南亞,走向世界?似乎還是個未知數。
而且從品類來看,嬰幼兒奶粉出海似乎才是最緊迫的。畢竟,人口出生率在這擺著了,再加上蒙牛投入了超百億元,總不能打水漂了吧?
然而可惜的是,雖然蒙牛的貝拉米在海外表現也算亮眼,但今年上半年蒙牛海外地區的奶粉業務僅實現營收2.7億元,相較于2023年同期的3.5億元還出現了明顯下滑。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接下來高飛必須要為蒙牛確定下國際化的產品品類,否則花費“天價”換來的奧運頂級贊助商的名頭,可能真就只賺吆喝,不賺錢了……
二是擴渠道,也就是與京東戰略合作。
上個月,蒙牛宣布與京東集團強強聯手,雙方將在未來四年內共同實現300億元的合作目標。蒙牛集團總裁高飛與京東集團 CEO許冉共同出席了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約儀式。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在全渠道零售、物流服務、企業采購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很明顯,蒙牛此舉在于渠道改革,也基本符合半年報中提到的,“構建線上線下全域融合的商業模式,多維度推動銷售轉化”的目標。
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當前的乳制品消費市場就是存量競爭市場,且由于蒙牛、伊利們的線下渠道基本都已滲透完畢,所以剩下還能比拼的,就只有線上渠道了。
對此,伊利在半年報中也曾提到乳品線上消費快速發展,其常溫白奶、低溫白奶、低溫酸奶線上、線下零售額市場份額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老實說,發力線上渠道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是蒙牛需要搞出這么大陣仗嗎?要知道,影響消費者選擇的終究是產品,不可能是有人線下喜歡伊利,線上購買時就換成了蒙牛。
至于說蒙牛背靠京東,物流速度可能會更快點,但相比之下,直接去線下渠道購買不是更快嗎?
所以蒙牛、伊利們線上唯一能主動搶奪到更多消費者的前提,就是打價格戰。但這無疑又會動搖最核心的線下價盤穩定性……
三是最后一步棋,向善財經將此定義為戰略棋,不是具體的大動作,而是戰略定性,無招勝有招。茍住,不慌。直白點講就是,高飛在下一盤大棋,不計較一兩座城池的得失,而更看重最后的勝利!
就像在蒙牛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高飛分析業績不及預期的原因是,因公司上半年控制了發貨節奏,保持終端合理庫存,對銷量造成了一定影響。此外原奶供應過剩、行業供需矛盾凸顯,導致行業終端折扣力度也在加大,給實際價格帶來一定折損。
簡而言之,今年上半年蒙牛業績的進一步惡化,其實是有意為之,實際上是想用時間換空間,用暫時的成長性放緩,換取長遠經營質量的好轉。
毫無疑問,高飛的這個戰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也是當前能有效破解蒙牛增長難題的一個開始。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哪怕現在蒙牛乃至中國乳制品行業的增長有些滯緩,但這并意味著蒙牛們就已經失去了想象力。相反,在高飛的帶領下,蒙牛的新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啟……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