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潮文化的蓬勃興起,蘊藏著千年智慧與底蘊的中醫健康理念,以“藥食同源”為核心的中式滋補,正悄然引領一股年輕群體的養生新風尚。這也促使轉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母嬰門店,深入挖掘中醫調理和藥食同源的價值。
然而,藥食同源市場魚龍混雜,如何選品成了一大難題。同時,做好調理必須要考證嗎,究竟要怎么才能玩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母嬰人。對此,特膳師創始人程海在第六屆中國母嬰前沿(CMIF)大會上,以《中醫調理陪跑式賦能,特膳師晉“勇者之戰”》為題,深度解析中醫調理和藥食同源的底層邏輯。
以下為演講提煉,經過母嬰前沿整理編輯:
P1
母嬰行業掀起中醫調理是大勢所趨還是曇花一現?這都不用懷疑,一定是大勢所趨,不然我們也不會干這個事情。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引領下,中國“食藥同源”產業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
各地都開始在推中醫院和西醫院的結合,1:1的病床,1:1的執業藥師、在職員工。從2024年Q1來看,藥食同源在線上銷售額增加了135億,而且是很基礎的藥食同源,這是當下多少個嬰配粉才能堆出來的體量。
P2
大家面臨最大問題是對中式營養認知的產品力不足,其次是對中醫藥專業能力的不足,其實這兩塊不用過分去糾結,向消費者證明自己專業就夠了。不要和中醫院醫生比專業,考中醫師證更是錯誤信號。
在我老家安徽亳州有中醫藥大學,那里的學生90%可能都沒有考到中醫證,憑什么我們能考到?當然母嬰人很努力,但中醫執業藥師證下證是非常之難的。要知道,我們并非要掛著一個醫生的身份,才能把營養品賣出去!無論是做西式營養或者做中式營養,學習只是一種向專業的進修通道。
P3
大家在做藥食同源的時候,應該對“道地藥材”4個字耳熟能詳。但真正的“道地藥材”是在國家藥典中標注了產地、規格、含量、微生物檢測等一系列具體指標的。不能你隨便拿個寧夏的枸杞、淮山的山藥,就說它是道地藥材。它不僅是產地要正宗,其他標準也要符合國家藥典中的要求。
P4
特膳師所有產品原料都有飲片報告,我也呼吁所有的母嬰門店在選品要精選。我擔心沒有標準化的產品會把整個局攪亂了,讓消費者不在認可母嬰行業里的這一品類,又回到了醫院去了。
此外,特膳師還用古法炮制和煎煮工藝還原好湯方,因為中醫講究的就是配方、配伍、切片、炮制、煎煮,以及四氣五味。粉劑的四氣和五味就沒有變化,因為它有古方,做了配方和配伍,君臣佐使也弄得明明白白,但唯獨沒有用煎煮的工藝。
P5
需要明確的是,做特膳嬰幼兒的就是嬰幼兒的,成人的就是成人的,二者不能混用。
P6
如果我們和中醫去競爭,肯定競爭不過它,所以我們要會運用營養食譜的概念,即“食養大于藥補”。
P7
中式營養、中醫藥文化產業復興和傳承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不要覺得中式營養難,它的背后有足夠的潛力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