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大,挑戰越大。
近些年,當中國企業愈發強大,并且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挑戰也隨之而來。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持續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尤其針對安全和通信領域里的華為、中興、海康威視、大華、海能達等企業。
最近,美國和摩托羅拉針對海能達的訴訟,又一次引起公眾注意。4月8日海能達發布公告稱,收到美國伊利諾伊州聯邦地區法院的判令,臨時禁止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銷售雙向無線電技術的產品,并處以每天100萬美元的罰款;同時,禁止其執行或依賴相關案件在深圳中院作出的判決。該命令自2024年4月2日起生效,直至公司完全遵守禁訴令之時止。
面對禁令,海能達第一時間向更上一級美國聯邦第七巡回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相關判令。2024年4月 17 日凌晨,上訴法院作出判令,決定暫停執行一審法院對公司頒布的產品禁售令及罰款等,該判令立即生效。這意味著,海能達即刻恢復正常的商業活動并啟動相關產品。目前案件仍處于上訴階段,海能達將繼續爭取撤銷相關判令。
這起事件,起源于2017年海能達與摩托羅拉的版權侵權訴訟案件,到現在已經演變成美國和摩托羅拉對海能達的惡意打壓。
面對極為不公和詭譎多變的競爭局面,中國企業應該牢牢把握的核心就是:不能跟著對方的節奏跳舞,而是要緊緊錨定自己的核心領域和優勢,掃除攔路虎、不斷向前走。
“長坡”里被盯上的“厚雪”
股神巴菲特曾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濕雪和長長的山坡。”
長坡,指的是企業所處的領域發展潛力巨大或者戰略地位重大。厚雪,指的是高質量發展的企業,能像滾雪球一樣加速成長,實現長期主義。
那些在全球市場上被其他國家制約的中國企業,許多都是典型的“長坡厚雪型”企業。
比如,安防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美國、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安防行業,具有高度核心技術壟斷和龍頭企業集中的特點。
中國的安防市場中,頭部企業有海康威視、大華、華為、中興等。數據顯示,海康威視和大華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家企業,其中海康威視占據了全球視頻監控市場約30%的份額,全球監控設備出貨量第一,大華占據了全球IP攝像機市場約20%的份額。
正是因為在重要的安防產業中占據龍頭地位,海康威視被美國視為競爭中的“威脅對象”,從而被列入“貿易黑名單”。
同樣,美國和摩托羅拉之所以死死盯著海能達,也在于其所在的領域極為重要和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1993年成立的海能達總部位于深圳,主營業務覆蓋對講機終端、集群系統等專用無線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專用無線通信對于國計民生相當重要,其主要應用于保護國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公安、消防等部門,以及能源、交通等經濟基礎設施。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專網通信產品在政府與公共安全、公共事業和工商業三大領域的應用占比分別56.3%、31%、12.7%。
如果缺少專用無線通信,公安、消防部門在日常勤務、大型活動保障等情況中的通信指揮將變得十分困難。石油煉化企業如果沒有可靠的防爆通信手段,容易產生安全事故。
因此,專用無線通信的自主可控,對于國家安全而言尤為關鍵。中國也必須在該領域中擁有高質量發展的自主企業,而海能達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2011年,海能達在深交所上市。十幾年下來,其通過技術產品研發、渠道建設和戰略并購,不斷提供安全可靠的無線通信服務,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如今,海能達已經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專網無線通信廠商,在全球專用無線通信的地位僅次于摩托羅拉。
海能達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也引起了摩托羅拉的警覺。因為它挑戰了摩托羅拉的市場地位,打破專用無線通信的壟斷。摩托羅拉難以像往常一樣,憑借壟斷地位獲得高額利潤。
當利益被觸碰,摩擦隨之而來,雙方開啟了一場長達8年的訴訟博弈。
2017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地方法院,摩托羅拉向海能達發起DMR系列產品的商業秘密侵權和版權訴訟。同一年,海能達向美國新澤西州地方法院提起對摩托羅拉的反壟斷訴訟。
2020年,伊利諾伊州地方法院駁回了摩托羅拉對海能達提出的涉事DMR產品全球禁售令的申請。
2022年,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做出判決,摩托羅拉對海能達提出的版權和專利侵權指控中的一半被駁回。
2023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中級法院判決海能達勝訴,海能達不構成專利侵權。
直到今年,摩托羅拉依然沒有放棄用法律手段打壓海能達的企圖。
事實上,面對摩托羅拉的指控和打壓,海能達并不畏懼,8年來始終用正規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也在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力、服務好客戶。比如,海能達在2017年大力研發的H系列,采用了全新的研發平臺,于4年后的2021年上市后就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追捧。
顯然,海能達在遭到重重打壓的同時,深刻地把握住了“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中的“人和事”
如今在全球商業界,流行用“第一性原理”進行戰略思考和布局。它指的是企業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找出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案。
面對惡意打壓和錯綜局面,中國企業要找準的本質是什么?其實是要瞄準核心客戶和提升核心體驗。
1、瞄準核心客戶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過,企業的宗旨就是創造客戶,客戶是惟一的效益中心。
尤其對于2B企業而言,客戶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同樣受到美國打壓的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反過來客戶也在持續支持華為,讓其逐漸走出逆境。2023年,華為面向B端的壓艙石業務ICT基礎設施,實現銷售收入3620億元,同比增長2.3%,整體經營回歸常態。
同樣的,海能達也擁有高質量的政府和行業客戶,并且打造出良好口碑。
2023年,在國內專網市場,海能達已然超越摩托羅拉,是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同時,海能達還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公司營收一半都來自于海外,這也使得其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2.6%,是摩托羅拉最有力的挑戰者。
縱觀全球,海能達設有超過90家分支機構,擁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專業人員,服務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行業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海能達2020~2023年三季報,其產品毛利率節節提升,分別為47.3%、47.5%、47.96%、50.26%。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海能達產品的附加值在持續提高。
今年1月30日,海能達發布業績預告稱,當前公司傳統涉訴產品已基本停產,H系列產品正全面替代上一代產品,且不受訴訟影響,并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全面推廣并獲得市場高度認可。
比如,在國內有超過一半的地市公安局和應急部的所屬單位,使用海能達的專用無線通信產品和網絡。國際上,海能達在馬來西亞、菲律賓、荷蘭等20多個國家建設了全國性的通信網絡。奧運會、世界杯、亞運會、大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活動,也都選擇海能達作為專用通信合作伙伴。
由此可見,盡管被打壓,海能達依然因為產品品質獲得全球用戶的青睞,在逆境中贏得市場口碑。
2、提升核心體驗
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要在客戶中獲得優質口碑,就要通過優質產品提升核心體驗,并且還要能夠通過渠道網絡將產品價值更高效地傳遞給客戶。
央視財經曾經報道,海康威視的產品線覆蓋了網線、攝像頭、樓宇等等。光是攝像頭就有上千種,而且是以8個月為周期的速度在更新,能夠滿足客戶差異化的、快速迭代的需求。
另外,海康威視還在布局全方位的銷售網絡。一些同行往往只是將銷售網絡覆蓋到招標單位和系統集成商等大節點,而海康威視把渠道鋪到了遍布鄉鎮的電腦店甚至包工隊。密集穩健的銷售網絡既提升了客戶體驗,也筑牢了海康威視的經營穩定性。
同樣,海能達也在打造優質產品和銷售網絡,并且迸發出典型的“用戶思維”。
很多企業淺層次地認為,站在自己里的立場解決用戶的某個痛點,就是用戶思維。其實,在千人千面、眾口難調的當下,企業的用戶思維也要迭代。具體來說,企業要全方位地、深入洞察客戶本身的需求,然后用綜合實力去滿足需求。
比如,海能達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就是基于客戶關鍵語音、關鍵數據和關鍵視頻需求的全融合通信解決方案能力。
具體而言,海能達能夠同時提供TETRA、PDT等全系列專用通信設備,構建從窄帶到寬帶、從終端產品到系統應用、從關鍵語音到智能應用的完善的產品布局。
另外,海能達基于多年專用通信行業的經驗積累,能夠貼近各行業用戶的使用場景,提供“應用+平臺+網絡+終端”的整體解決方案。
打造優質產品之后,如何讓產品價值更好地傳遞給客戶呢?答案是海能達在全球建立的多層級營銷網絡。截止目前,海能達在全球與全球數千家經銷商、集成商和合作伙伴緊密協作,銷售和服務網絡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個完善的營銷服務網絡能夠支撐產品方案和市場需求的快速轉化,更加快速、精準地實現客戶價值傳遞,也成為海能達的競爭優勢之一。
不過,僅僅是瞄準核心客戶和提升核心體驗還不夠。面向未來,企業還需要不斷穿越周期。
如何順利穿越周期?
企業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永遠風平浪靜,而是會始終會跟風浪搏擊。
在這條路上,如何持續穿越周期?《華為基本法》中提到,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四種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
加大這四種力量的牽引力度,促進它們之間的良性循環,就能持續拉動企業成長。
華為、大疆、海能達等幾家被打壓的中國企業,在人才、技術、產品三個方面其實有著內核上的相似之處。
1、人才
德魯克曾表示“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才”。因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任正非就曾明確表示,華為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
不過,很多企業在人才建設上過于短視,只求眼下的成果,缺乏長期主義,導致人才梯隊陷入混亂。
相比之下,華為更加注重在較長的時間內培養人才,而不是追求短暫領先。另外,華為還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和發展機制,幫助員工打開向上發展通道。
海能達也十分重視長效的人才培養與激勵體系。其一方面布局了清晰的員工發展通道,實現員工職業與企業長期發展的雙贏目標。另一方面優化銷售區域激勵方案,推動研發產品區域激勵方案變革。
另外,海能達還把視線擴展到全球,不斷吸納全球的科技人才,其海外員工占比達到四分之一。
2、技術
技術是科技型企業的護城河,必須加大布局力度,否則極易在市場中被替代乃至淘汰。
華為、大疆、海能達都屬于技術驅動型企業,海能達聚焦專用無線通信三十年,研發人員多達3000多人,每年研發投入不低于營業額的15%,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其累計申請專利3038項,其中PCT516項,目前有1661項專利已獲授權,多數以發明專利為主,并擁有多項達到業界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另外,在2022年全球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發明專利TOP100的企業榜單中,海能達排名第74位,是全球專網通信領域排名第一的廠商。
另外,海能達從2012年起陸續購了4家國外知名的專用無線通信公司,有多個專業通信基礎研究實驗室。在深圳龍崗,海能達還有全球最專業且規模最大的專用通信設備生產基地。
今年3月27日,在全球行業知名組織TCCA(關鍵通信協會)發布的ICCA全球影響力年度獎項中,海能達入圍10項大獎,包括多模終端、解決方案以及最佳應用等方面。這是海能達入圍獎項最多的一年,這也是海能達持續創新的體現。
持續的創新和專業的技術,讓海能達不但為50%以上的中國專網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也為世界各國的專網用戶提供優質產品。
3、產品
產品是企業的立身之本,要持續穿越周期,就要讓產品在橫向上覆蓋更多用戶,在縱向上持續快速響應、不斷迭代。
華為、大疆和海能達都擁有國際化研發平臺,比如海能達在全球建有深圳、德國巴特明德、西班牙薩拉戈薩、加拿大溫哥華等多個研發中心,這讓其產品能夠洞察和滿足全球各地用戶的差異化需求,覆蓋更多用戶。
另外,在研發基礎上,華為、大疆和海能達都擁有快速響應的產品迭代能力。比如,大疆高效的組織架構和團隊,讓其能夠快速捕捉市場需求變化,進而推動產品迭代。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在人才、技術、產品力量的互相作用下,盡管華為、大疆、海能達等中國企業一時受挫,但整體業務布局依舊穩健。只要保持基本盤的穩健,就能持續穿越周期。
可以說,穿越周期會是一場長期的攻堅戰。對于在世界舞臺上負重前行的中國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回歸自身,瞄準自己的核心客戶,提升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體驗,未來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