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之中。
雖然新能源勢頭強勁,令行業更新換代的形勢愈演愈烈,但這個過程卻伴隨激烈價格戰,壓力就此累積。
一邊是機構不斷給出向上刷新的滲透率等指標——乘聯會數據顯示,7月、8月、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都超過50%,這是歷史首次到達這么高的水平。
另一邊卻又是行業對發展健康度的持續示警——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相關領導,到廣汽、吉利、長城等車企的掌門人,都曾直言無序競爭的不良影響。
但趨勢很難在三言兩語間扭轉。在價格戰背景下,上市車企的業績和估值也變得被動,并引發了市場對部分企業的錯估。
例如,廣汽集團近日發布三季報,其中雖呈現出業績受到市場影響的一面,但也顯示了銷量筑底回暖的跡象。然而,市場一時難以走出內卷敘事,反倒讓不少人忽略了廣汽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主動順應行業形勢、開展重要戰略變革的決心。
競爭仍在,但廣汽等車企已經吹響了激活內生動力的“沖鋒號”。也許下一步,它們就將用“深蹲”之后的蓄力起跳,讓科技創新和自主品牌突破呈現出全新氣象,同時改善企業的估值。
深蹲接近結束,蛻變要有決心
10月30日,廣汽集團公布2024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廣汽集團前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740.40億元,第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282.32億元,環比增長15.41%。
不過,三季度其營收及利潤同比都出現了下降。這正是市場環境造成的影響,市場壓力也不只作用于廣汽。
乘聯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汽車行業收入今年前9個月的利潤同比下降了1.2%,9月更觸及年內3.4%的年內最低點。而從企業表現看,2024年第三季度,上汽集團總營收同比下滑25.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93.53%;長安汽車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9.85%;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66.44%。
這種壓力傳導到二級市場,明顯干擾了外界對估值的判斷。在港股,廣汽市凈率低至0.23,東風市凈率只有0.12。大幅破凈不是正常現象,已有投資者稱之為“罕見狀況”。
一定程度上,這可能預示著一個潛在的扭轉和介入機會。因為車企實際的經營狀況和其現在估值間,存在著預期差異。
比如廣汽,數據顯示,廣汽三季度汽車銷量約47.43萬輛,較第二季度環比增長約4%,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環比增長。國際化方面,廣汽前三季度的汽車出口量達到9.5萬輛,同比增長了112%,已經超過了2023年的出口量。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線,就會發現廣汽實際上悄然完成了一個“深蹲”式的筑底過程。前三季度,廣汽的銷量分別為409698輛、453340輛、472012輛。如果等到廣汽放量到更高程度時才發現這個趨勢,顯然已經錯過了布局的最好時機。
而在另一面,市場有聲音以廣汽陷入虧損為核心,否定其綜合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廣汽將業績變化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商政投入增加、合資企業優化冗余產能一次性開支等。后者其實是一個影響較大的關鍵因素:
合資企業指向廣汽本田,優化冗余產能結合公開新聞來看,應當是指之前本田宣布關閉兩條中國產線,其中就包括年產能在5萬輛規模的廣汽本田第四生產線。
合理推算,本次關閉產線勢必涉及到規模不小的基礎設施、人員等方面的處理工作。相關費用也被一次性計入了廣汽的三季報。這也意味著,完成這次計提后的廣汽本田將實現“輕裝上陣”,全面向新能源轉型。
今年下半年,廣汽本田年產能12萬臺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建設項目,正在推進車型的試生產,計劃于今年年底投產。廣汽本田也加快了電動化戰略進程,將在廣州車展亮相燁P產品序列及全新W純電架構。度過這些波動后,廣汽本田有望實現“蓄力起跳”。
起跳更看彈性,護城河經得起時間敲打
起跳的彈性哪里來?首先值得被關注的還是合資品牌。
合資品牌之前總是因為轉型動作慢遭市場議論,但這中間也有兩個預期的分歧:
其一,是合資品牌完全落后了嗎?并不是。更可能的是中國新能源趨勢演化太快,快過了這些車企決策的流程。比如新能源滲透率在去年底才超過40%,但半年時間又增長了10個百分點以上。對重資產制造行業來說,行業的超常增長這確實是對決策和轉型的挑戰。
所以第二個問題是,合資品牌就此躺平,沒有反轉預期了嗎?答案更是否定的。
正如本田在關閉兩條產線的同時又預備新開兩條新能源產線,合資品牌的戰略節奏已經加快。
公開消息顯示,本田到2030財年在電動化及軟件領域的投入規模,將達到約10萬億日元(約4800億人民幣),而廣汽本田到2027年將推出6款全新純電車型。
豐田同樣如此,豐田設立了純電車獨立機構BEV Factrory,并陸續發布了可續航1200公里的全固態電池等新技術,預計下一代電動汽車將在2026年首次亮相。
據此推算,“兩田”正在事實上走過“深蹲期”,變革積極性顯露。未來,廣汽的合資品牌業務彈性回升的動力不小,有望帶動廣汽實現新的增長。
而在自主品牌方面,廣汽的布局潛力更不應被市場壓力帶來的影響掩蓋掉。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有著不俗的市場影響力,也折射出廣汽深厚的底蘊。
以廣汽埃安為例,其剛剛公布其10月全球銷量達到40052輛,穩居主流純電前三。7月上市的埃安霸王龍將激光雷達高階智駕的門檻打到20萬元,預售訂單已突破28000輛的埃安AION RT,進一步憑借背靠廣汽積累的全棧自研實力,把門檻降低到15萬元,造出了高階智駕普及之作。
圖源:埃安AION官方微博
廣汽埃安是少數具備EV+ICV全棧自研實力的車企,廣汽的研發底子促成了它的快速成長。截至目前,廣汽累計自主研發投入已超過500億元,累計專利申請已超1.9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42.1%。僅僅智駕方面,廣汽已實現L2到L4等級技術的充分掌握和應用。
與之對應的是,廣汽數年前就已對新技術、新品牌進行了超前戰略投入。廣汽2017年率先建立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已落實投資達460.3億元,并在2018年建成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唯一的“燈塔工廠”——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埃安也是國內最早一批研發智能技術的車企,在2019年就實現行業首次大批量生產并搭載L2智能輔助駕駛。
圖源:廣州番禺發布
前瞻性地投入大量資源用于研發,成就了廣汽的商業優勢:一邊用創新戰略驅動技術迭代,一邊用量產應用牽引持續創新。
綜合來看,廣汽所做的投入,是服務于長遠的產品力升級和實力增長的。所以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身上,既有完成調整后再攀高峰的彈性,也有科創等硬實力造就的長期護城河。
所以,外界對廣汽存在的誤解,終將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消融。
走出舒適區,習慣變革才能處變不驚
值得關注的是,從中國汽車最初的爆發階段一路走來,廣汽從未坐等時間來送上機遇。
10月25日,廣汽發布公告,將對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并且將集團總部整體搬遷至番禺汽車城——那也是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和廣汽研究院的一線戰場,練兵打仗的根據地。
這是廣汽走出舒適區的舉動,其中有著重要的變革線索。
管理模式的轉變,源于市場結構的變化。乘聯會預計10月份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將超過60%,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數月前就已經已達到75%。這個背景下,自主品牌的競爭需要極致的快速反應。
廣汽之前對自主品牌的管理,采用傳統戰略管控模式,其研發、制造、銷售等環節相對分離。要更快抓住自主品牌市場的變化,就必須改革。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直言:“將自主品牌拿到集團層面來運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
據悉,廣汽自主品牌即將迎來較大面積的產品和技術更新,包括埃安品牌將在廣州車展上發布第二款全球車型;昊鉑品牌將發布全新SUV車型;廣汽傳祺將在廣州車展亮相一款全新車型,在與華為合作的基礎上,明年還將有三款合作車型重磅上市。
圖源:昊鉑官方微博
2025年,傳祺計劃推出全新PHEV和REV車型,埃安和昊鉑均計劃推出全新EV和REV車型,從而加深對多個技術路線和細分市場的覆蓋。廣汽自主品牌的爆發,已箭在弦上。這方面的儲備,將為廣汽后續重新攀高積蓄不容忽視的力量。
這也讓我們再次理解了廣汽自帶的變革基因的價值。如今,面對新能源市場引發的戰略調整,廣汽將變革基因一路延續了下來。
智能化趨勢下,廣汽攜手華為、騰訊、Momenta等科技企業,組成“朋友圈”,為汽車生態融合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廣汽自身的投資版圖,也覆蓋了欣旺達EVB、中創新航、速騰聚創等產業鏈上的重點企業。廣汽正加速布局自動駕駛,投資企業地平線在港上市,文遠知行在美上市,并進一步投資小馬智行,向robotaxi領域的轉型升級尤為值得關注。
而在業務網絡擴張的過程中,廣汽還基于垂直布局,孵化出如祺出行、巨灣技研和星河智聯等專業度更高的新興企業,其中如祺出行已成功在港股上市。它們對產業鏈節點的穩固、對商業模式的深化,作用深遠、意義非常。
這些成果,源自變革。廣汽的未來,也系于變革。回顧20多年的發展史,沒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不可能成功穿越經濟發展的過往周期的。對廣汽而言,這次主動走出舒適區,正是為了進一步厘清發展道路,未來以更好的姿態實現回歸。
結語
任何轉型,都意味著放棄一部分原有的利益,重新適應游戲規則。所以,陣痛的產生是一種必然。
但換一個角度看,廣汽的大膽革新,說明它并不懼怕市場的詭譎形勢。廣汽所看重的,依然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為市場貢獻有生力量。
今日即便失去一部分戰略領土,也只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一個注腳。在它的行業積累與前瞻眼光下,走出上揚曲線只是時間問題。在廣汽身上,我們將見證變革的力量,和新的崛起。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