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顯示,202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超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實現了“十四五”規劃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的目標。
3.6萬億元,相當于每天投入超過98億元用于科研。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絕非“燒錢”。中國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未來百年的發展布局,是一盤關乎國家長遠戰略的大棋。
這一次,不缺席
從蒸汽機的轟鳴到電氣化的閃耀,再到計算機的普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重塑了世界的格局。前兩次革命中國沒有趕上,第三次半程上車。如今,我們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巔——人工智能革命。這一次,中國勢必全程參與,而逐年攀升的科研經費支出,正是我們全力以赴的有力證明。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可謂風起云涌,一系列高光時刻不斷涌現,彰顯了中國在科技大爆發時代的強勁勢頭。
據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AI大模型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AI大模型市場規模約為294.16億元,預計2026年將突破700億元。
在科研投入和產出方面,中國的表現同樣亮眼。根據斯坦福大學《2023年AI指數報告》,2023年,中國AI論文發表量占全球約30%,專利申請量占比約60%,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19-2023年,中國AI科研產出增長五倍,增速最快的十家機構中有六家來自中國。截至2023年底,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9183家,位居世界第二。中美AI獨角獸企業數量也已平分秋色,全球AI企業數量中國占比16%,僅次于美國。
而DeepSeek的崛起,更是讓全球重新審視中國科技的實力。Deepseek也為國內AI的發展帶來的變革,過去觀望的、不看好我們的,都一改策略,重新打量中國科技。
Deepseek不僅改變了國際輿論,更體現在長三角智能工廠的升級、杭深大廠的項目推進以及工信部和地方國資委的政策支持中。新一輪AI投資潮洶涌而來,阿里巴巴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元,百度新增百億投資,字節跳動2025年計劃投入1600億元。這些投入主要用于云和AI基礎設施、AI原生應用等領域,顯示出企業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政策層面也釋放出積極信號。廣州黃埔區國資出臺政策,對種子期、天使期投資項目的虧損容忍度提高至100%,這為創新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3.6萬億還不夠
今天的中國已然是一個科技大國,但3.6萬億的研發經費投入,仍不足以滿足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彎道超車”的野心。
根據《報告》,從研發經費規模來看,2020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規模相當于美國的49.04%,位居全球第二,是德國的2.91倍、日本的2.14倍,相當于加拿大、意大利和法國研發經費總和的2.93倍。2022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提高至美國的49.57%,是德國的3.58倍、日本的3.16倍,相當于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意大利研發經費總和的2.15倍。總體而言,中國在研發經費總量上對日本、德國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但與美國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G7國家中處于中等水平。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40%;2022年,提高至2.54%。盡管我國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升,但仍與部分發達經濟體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盡管我國在許多科技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一些關鍵領域仍面臨瓶頸。比如,我國在芯片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大學常林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研發出世界首款光子時鐘芯片,標志著芯片技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光子芯片的大規模應用仍面臨技術瓶頸,如光子系統的穩定性問題。此外,在先進制程(如3nm)領域,中國可能落后全球領先企業約5年。
雖然我國在空間科學研究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建成了世界首次的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嫦娥探月工程也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但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指出,我國空間科學目前面臨兩大短板:一是對現有重大空間工程的支撐不足,二是對未來的牽引作用不夠。
如今的中國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動科技革命的浪潮。而3.6萬億的研發經費投入,只是中國科技崛起的起點,一切改變已在孕育之中,下一個“DeepSeek 時刻”可能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