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4月18日訊(記者 王婉瑩)脫下西裝換上制服,“金領”上岸捧起“鐵飯碗”正成為金融人轉型的一大寫照。隨著各地公務員招錄陸續公示,行業感知愈發明顯,不少券商員工在名單中露臉。
為何出走?一位前投行人士向藍鯨新聞記者直言,“月薪2萬‘卷’成乙方,青春在項目中流逝卻難見成果,體制內或者類體制單位的穩定成了‘救生圈’。”
事實上,券商從業者“上岸”有一定優勢,譬如,都有過硬的學歷和專業背景,普遍外型和表達能力較強。自然,脫下西裝也有代價,體制內收入普遍低于券商,晉升通道更趨固化和隱蔽,但勝在穩定性和保障性,以及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
來看最近幾年的券業人才遷徙案例——有人考公榜上有名轉捧“鐵飯碗”;有人奔赴上市公司出任高管或董秘;有人轉型地方國資或城投,從全市場化轉入半市場化;還有人選擇“單干”,不乏選擇知識變現賣課、主理人等等。轉型潮背后,是行業整體降薪轉型、職業預期崩塌的疊加效應。
不過,努曼陀羅商業戰略咨詢創始人霍虹屹向記者指出,“轉型不是選平臺,而是選曲線。年輕人的‘資源杠桿’在市場化機構,而中年人的‘穩定訴求’在體制內。但若未來市場回暖,那些帶著政策資源與人脈的‘上岸者’或‘破圈者’,亦可能殺回金融圈。”
券業“金領”轉身奔赴“鐵飯碗”
隨著2025年公務員招錄進入公示期,一份份擬錄用名單揭開金融人才“遷徙”的路徑。
記者觀察到,國家稅務局2025年擬錄用公務員名單中,有9名來自證券公司的從業人員尤為醒目,中信建投證券、東方證券、南京證券、國金證券等數家機構的分析師、保代、客戶經理,集體“脫下西裝換上制服”。
(圖片來源:北京稅務局)
無獨有偶,3月31日,財政部公布擬錄用公務員和參公單位工作人員名單,光大證券一投行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上海市公務員局4月7日發布的首批錄用名單里,來自國泰君安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等數10家機構的15名券商從業者也實現“上岸”。
(圖片來源:上海市公務員局)
事實上,券商員工上岸有固有優勢,記者查看發現,不少崗位備注明確優先考慮“具有資本市場從業經驗者”。
“考公不僅是看分數,券商部分崗位的過往履歷在相應崗位上也是加分項,稅務系統招考中,財會、法律等專業需求與券商從業者的技能高度契合。稅務稽查崗要求的財報穿透能力,與投行盡調邏輯高度契合,券商從業者積累的財務分析、合規風控經驗,也可應用于特定崗位。”一前投行人士劉元(化名)向記者介紹。
“不過,體制內收入普遍低于券商,晉升通道相對固化,對于券商從業者而言,也需要適應從‘市場化競爭’到‘制度化管理’的轉變。”其補充指出。
恰如部分從業人員感概,“轉型沒有明確的優劣、對錯之分。人到中年,體力精力不太能跟得上,體制內可能待遇下降了,但在行業整體降薪的大趨勢下,本就沒有高薪的誘惑,加上體制內的穩定性和保障性,還能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平衡,對于‘非卷王’來說也是個好方向。認清自己想要的,做好階段性選擇。”
霍虹屹向記者分析,對于處于職業早期、精力旺盛、目標明確的券業年輕人而言,市場化機構的高強度、高回報機制能加速成長,是打基礎、積資源的最好平臺,“而進入職業中期,對開始追求穩定、可控節奏以及社會資源平臺的從業者來說,體制內的規則清晰、邊界明確、路徑可預期,可能更契合其階段性目標。”
不過,其也提醒,轉型的主要難點在于認知切換和能力適配。原本在項目節奏快、結果導向強的券商環境中工作,若轉入節奏緩慢、流程嚴謹的體制內單位,可能出現不適,真正的挑戰不是“能不能做”,而是“適不適合做”。
設法“留在牌桌上”
部分券業人員考公“上岸”也投射出行業的變化和轉型,客觀上加速了人員流動。
不同于早年券商行業高速擴張期,高薪和市場化激勵吸引了大量人才,如今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工作性價比下降,促使從業者重新評估職業價值,成為券商人離開行業的主因。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證券行業共有32.83萬名從業者,與2024年初相比凈流出超2萬人,主要是一般證券業務人員、證券經紀人減少所致。
前券商首席、公眾號“遠行者與碎冰匠”主理人江東貓草向記者指出,自去年9月牛市以來,半年多時間中,雖然整個市場交易量有所上升,但金融從業人員整體生存狀態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改善。
“個人觀點,當前左右券商從業人員生存狀態的根本原因和現象有以下,首先,收入的上限被鎖死,預期在不斷下降;其次,目前市場上發行了大量寬基指數,主動型管理產品的份額降低,行業資源向被動投資傾斜,主動型策略更難獲取超額收益,各個環節的降費使得主動的、更依賴人力的如研究、投資領域,被認為是式微的,這類從業人員也能明確感受到職業瓶頸和寒意。”
劉元以投行為例,當前部分券商工齡3-5年的員工月薪只有2萬左右,而投行普遍比較“卷”,工作時間較長,因此性價比不高,未來發展也變得愈發不確定。“過去的辛苦和壓力是建立在比較好的薪資待遇上,而今,辛苦工作卻難以換得高回報,青春在項目中流逝卻難見成果。”
不過,由于投行本身壁壘較高,與多數行業適配度并不高,從轉業方向來看,可以內部調度到債券部門,也可以進入投資機構、市場化機構尋求崗位,或是去上市公司做董秘或證券代表,而部分具備法律、財務背景的則可以轉去對應行業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已有超60名券商投行人員跳槽至實業公司,其中不乏擔任董秘或財務總監。
劉元指出,“實際上,對于從業時間比較短、資源相對匱乏的投行人而言,所謂‘好的去處’其實也比較簡單,要么去體制內放棄金錢追求,尋求穩定,要么能夠進入一線城市的國資投資部門,也算是‘留在牌桌上’。”
一位原中部券商投行部員工告訴記者,其轉型至上海市屬國有資本投資平臺,據其透露,目前稅前綜合年薪約35萬元(60%按月發放,40%為年度績效),與券商投行基層員工收入基本持平。相較于此前日均12小時工作制、全年半年以上出差的高壓狀態,現崗位日均工作時長控制在10小時以內,節假日基本可保障,項目周期也更為寬松。該人士坦言,“后悔沒早三年轉型,用薪資的邊際減少換取身心健康和家庭時間的增值,ROI(投資回報率)遠超預期。”
另一位具有多年IPO承做經驗的券商從業者,選擇入職北京亦莊國投旗下產業投資基金,拿下年包50萬元薪資,較原券商崗位有所提升。其反饋,該崗位與過往負責業務的資源稟賦高度匹配,工作節奏與挑戰性與投行時期差異不大,但性價比明顯躍升。
霍虹屹指出,券商從業者的最大資產,不僅是專業技能,更是長期積累的項目經驗、客戶網絡、對資本市場的理解以及跨機構溝通的能力。轉型能否成功,關鍵在于這些“軟資產”是否能在新場景中找到匹配的出口。比如轉型至上市公司董秘崗,這些資源往往可以快速嫁接,繼續發揮價值——資本市場經驗直接對應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并購重組等任務。但若轉向與金融相關性較低的崗位,這些資源的可轉化率就會迅速下降,甚至出現“高能低用”的情況。
“上岸”后亦有回流空間
雖然部分券商從業人員選擇“出逃”,但整體看,金融“白領”仍是市場上性價比和社會形象不錯的崗位。
四川漢普人才集團職業規劃師陳鑫向記者表示,近一兩年來其所接觸到的券商行業人員的流動意愿并不算強,“各行各業的‘危機性’都差不多,加之相關方向職位數量本身就不多,賽道競爭激烈,還是會謹慎往外跳。”
“具體來看,投融資、財務審計等職能崗位和科技崗位跳出行業后職位匹配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其他崗位跳出后可承接的崗位比較少。”其補充道。
江東貓草也向記者表示,“從當前市場環境來看,不光是金融業面臨著收縮,整體就業市場環境也不樂觀,盡管離開了,但我個人認為權益的研究和投資仍然是當前就業市場上‘最好的工作之一’。”
“從我個人感受來看,對于入行三年以內的人來說,整個行業上升的預期不那么明顯,且轉型成本不高,可以考慮轉行;入行三年以上的資深從業者,如無明確意向,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換工作的成本仍然很高,收益不明確。”江東貓草說道。
但人才的流動往往并不是單向。霍虹屹指出,“人才的流動是受行業周期和個人階段共同驅動。當金融行業處于收縮期,體制內的穩定性確實構成吸引力,但如果未來市場回暖,特別是投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板塊重獲增長動能,部分曾經‘上岸’的人才有可能重新回歸。尤其是那些保留了核心人脈與專業能力的中高端從業者,其職業‘回彈力’更強。”
理性的選擇不是“選個別平臺”,而是“選適合自己的發展曲線”。(藍鯨新聞 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