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高鐵上線寵物托運,一開始大家的心情都是興奮的,因為隨著各樣出行都開始對寵物友好后,高鐵也終于敞開向寵物的大門。
只是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當記者和真實的乘客去選擇這一項服務時,卻發現寵物出行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社會現在越來越關心寵物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避不開的現實情況:全國城鎮寵物數量超過1.2億只。
從2024年8月起,滴滴在49個城市上線寵物友好出行服務。一時之間,“寵物友好出行”成為熱點詞匯。無獨有偶,南航、海航甚至京滬高鐵也推出相關服務,似乎昭示著一個“人寵同行”的新時代正在開啟。
但熱度之外,更多人感受到的卻是現實的磕磕絆絆:司機取消接單、高鐵托運流程冗長、航空客艙名額稀缺。看似越來越“寵物友好”的出行方式,卻始終游走在“可行”與“難用”之間。
這個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這一場被寄予厚望的出行變革,究竟在往哪里走?
三種路徑的試水,
各有姿態
滴滴出行: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吞下了最早的異議
滴滴在多個城市試點的“寵物出行”服務分為“寵物快車”和“寵物專車”兩檔,前者由普通司機接單,后者則配備寵物座墊、清潔包和基礎培訓。
滴滴是最早打破“人寵出行壁壘”的平臺,它的嘗試代表著一種低門檻、高效率的解決方式,試圖借助平臺生態和運力調度完成快速覆蓋。
快車和專車相差價格
但問題也最早顯現。即使是選擇了“寵物快車”的用戶,也常因司機臨時拒載、態度冷漠而中途改約。據滴滴官方數據顯示,寵物出行專車服務在2024年國慶期間同比增長125%,但在社交平臺上還是有許多用戶面臨被取消或臨時換車的情況。司機層面的不確定性,成為這一服務結構中最大的“黑箱”。
有網友直言:“如果不喜歡寵物,對寵物各樣嫌棄,為什么還要將自己的ID掛在寵物友好出行可選項內呢?”
高鐵系統:以規章制度構建秩序,但效率成為天花板
2025年4月,京滬高鐵在北京、上海、南京、濟南、杭州五地試點寵物托運服務。用戶需提前兩天預約,按鐵路運距支付托運費用(360-860元不等),寵物在專屬通風車廂運輸,抵達后可前往指定窗口提取。
高鐵寵物托運費用
高鐵路徑強調的是制度化與規范化。不同于滴滴“因人而異”的服務,鐵路系統用標準操作保障服務穩定性。但短短幾天,有記者和乘客都去嘗試了一下高鐵的這套寵物托運,結果可能有些差強人意。
首先寵物只能放在鐵路官方提供的寵物箱內,并且全程封閉式托運,寵物被鎖在一個柜子內且不透光,許多寵物主擔心這會有細菌感染不衛生的風險;其次,寵物主不能在運輸過程中去查看寵物的情況,這也引起寵物主們的擔心。
這套運行體系更像是“為運輸寵物而運輸寵物”,而非真正滿足“人寵同行”的生活場景需求。
航空客艙:最具想象力,也最具門檻的嘗試
同樣,海航、南航等航空公司也先后推出“寵物進客艙”服務,引發大量關注。根據官方標準,小型犬貓(體重不超過5kg)可隨主人一起乘機,費用在1399至1599元不等,提供專屬座位與簡易陪護服務。
寵物進客艙費用
這一舉措被視為寵物出行“里程碑”,但現實依舊復雜:每班航班只允許2-4只寵物,乘客需提前3天申請、體檢、提交健康與免疫證明,且大量非寵物旅客對寵物入艙表達不滿或拒絕共乘,平臺最終不得不增加“投訴乘客可協調改簽”的條款以作緩沖。
航空路徑代表著一種“精英路線”:高成本、高流程、高期望。它滿足了部分高頻跨城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卻也因其局限性而難以推廣為主流出行手段。
三重結構性矛盾撕開
“友好”幻象
無論是平臺經濟主導的滴滴,還是行政體系驅動的鐵路、航空,它們的“寵物友好”出行服務均面臨三類深層次結構矛盾:
成本結構失衡:高價未必換來好體驗
滴滴專車溢價約為普通訂單1.4至3倍,但司機實際獲得補貼有限,平臺抽成仍高達25%以上;部分司機需自行購買清潔墊和消毒用品,勞動力和風險成本遠超補償。
高鐵雖有國家系統支持,但運輸設備、人員配備、站點資源極為緊張,導致“形式大于實質”;航空則更像是VIP服務,企業宣傳與用戶實際感知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權責邊界模糊:一個坐墊壞了,誰來負責?
一位滴滴司機吐槽稱:“寵物拉在我車上,清洗費遠遠不夠實際清洗的費用,我還要被投訴服務態度不好。”這背后折射出平臺在責任劃分上的曖昧:司機可以拒載但不能太冷漠,用戶可以攜寵但不能造成影響——缺乏一套公允、透明的責任機制。
高鐵限制運輸寵物只能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被普遍認為不合理,而航空面對異味投訴的處理機制,也多為臨時應對,難以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
配套基礎缺失:高需求與低供給的尷尬
滴滴寵物專車在一線城市尚可覆蓋,但進入郊區或低頻時間段,等待時間常超40分鐘;高鐵每日名額限制在10人以內,常常一票難求;全國支持寵物進客艙的機場不到30個,覆蓋率極低。
此外,當前寵物出行缺乏統一的免疫證明電子系統、未有跨城市共享的健康備案標準,也讓許多臨時出行變得異常繁瑣和焦慮。
盡管現實尚顯粗糙,但部分企業、政策端和民間力量,已經在嘗試推動突破,例如滴滴的 “寵物專送” 服務升級。
滴滴在成都、杭州等 7 城試點的 “寵物專送” 服務,通過專職配送員與標準化流程,顯著降低了糾紛率。專職配送員需經過寵物行為培訓,優先選擇 “鏟屎官” 群體,并配備通風寵物箱、空調系統和強制清潔消毒流程。
它們不該再被裝箱,
而應與你并肩看世界
寵物出行并非只是一次產品創新,而是一次價值觀重塑——它既不是消費主義的最新噱頭,也不是被情感驅動的泛濫需求。它背后映射的是現代城市的共生哲學:動物如何成為公共空間的“合法居民”,人們是否準備好在秩序中接納“異類”,又能否在制度中尋得共識。
當我們討論“寵物出行”,其實是在討論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體現在設立幾個寵物專車、鋪幾個寵物座墊,而是體現在當沖突來臨時,能否通過制度、服務、科技與教育實現柔性協商。
如果說當前的滴滴、高鐵和航空客艙還只是“實驗田”,那么真正成熟的寵物出行體系,應當是基于多方協同、權責對等和底層信任構建起來的生態閉環。
那一天,寵物不再是車廂里的“變量”,而是像老年人、小孩、殘障人士一樣,被系統接納和制度保障。
這,才是“寵物友好”真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