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小米集團在收入和凈利潤上的年復合增速僅有3.68%和7.31%。
文/每日財報 沃倫
日前,小米發布了2024年業績報告,雷軍迅速跟進轉發微博并稱之為“史上最強年報”。
2024年第四季度,單季度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關口來到1090.05億元,同比增長48.8%;毛利潤同比增長43.8%至224.5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69.4%,錄得83.16億元。
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再度突破三千億元至3659.06億元,同比增長35.04%創下新高;毛利潤錄得765.6億元,同比增長33.2%;實現經調整凈利潤272.35億元,同比大增41.31%。
從同比的預期差來看,確實很強;但是拉長時間維度來看,卻稱不上驚艷。相比2021年首次突破3000億元營收,實際上近三年的小米在收入和凈利潤上的年復合增速也就僅有3.68%和7.31%,剔除掉汽車業務的話營收三年下來僅僅增長1.46%而已。
按照最新的利潤去匹配市值,小米目前PE仍有50倍左右,而財報發布后連續兩天下跌,市場在擔憂什么?
先從“第二增長曲線”說起吧。
小米汽車何時盈利?
2021年3月30日,雷軍官宣造車,在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但市場對此跨界之舉充滿爭議,較大部分還是不看好小米加入“造車新勢力”陣營的。
然而,小米汽車卻出奇地“賣座”。在2024年4月3日交付首臺Xioami Su7汽車后,全年累計交付了13.68萬輛,為旗下的“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帶來共328億元的營收(其中321億元為直接售車收入),以18.5%的毛利率貢獻了60.68億元的毛利潤,但由于前置投入、營銷推廣和持續研發等各項開支,2024年造車凈虧損仍高達62億元之巨。
從單季度情況來看,2024年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分別交付2.73萬輛、3.98萬輛和6.97萬輛Su7系列車型,在交付量提升帶來的規模效應下,三個季度虧損持續收窄,分別為-18億元、-15億元和-7億元,平均單車虧損也從6.6萬元銳降至1萬元左右。
在財報中指出,2025年全年Su7系列的交付目標為35萬輛,按照24Q4單車23.45萬元的售價來看,滿打滿算下小米汽車25年能夠帶來820億元的營收。
單車虧損降低和大幅調高銷售目標,讓外界開始在思考:小米汽車什么時候能夠實現盈利?
從單季度數據來看,2024年Q4在規模效應和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的雙重作用下,毛利率高達20.4%,這個水平逼近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新勢力”理想汽車了,并且比“控費狂魔”特斯拉還要高出2~3個百分點。
單看數據值得稱贊,但水份還是有的。目前,在極致的服務和“千億總裁開車門”的浪潮下,Su7問世即迅速成為爆品,受到產能限制國內目前排單要6~7個月才能提車;而為了及時滿足消費者的熱情,現有產線是多班倒的高負荷狀態——在這種超常運轉下單位固定成本在短期內大幅壓縮,所以成就了造車業務現下的高毛利率。
從行業數據來看,20%左右的毛利率基本是造車行業的天花板了,而要實現盈利則要在費用方面下功夫;但就短期而言,電池系統(固態方向)、高階輔助駕駛甚至是自動駕駛等仍需要大額投入,并且除了既有的Su7、Su7 Ultra要完善迭代外,Yu7以及未來新車型都需要源源不斷地“燒錢”,所以即使能夠滿足35萬輛的交付目標,短時間內仍很難看到造車業務實現盈利;并且,截至2025年3月18日剛好交付第20萬輛的數據來看,2025年才交付了6.32萬輛,距離目標甚遠,產能方面需要繼續努力了。
手機拉胯、AIoT亮眼利?
小米加入造車業務后,原先的手機、家電等業務合并為“手機 X AIoT”;整體上看,該業務板塊2024年營業收入為3331.53億元,同比增長22.95%;毛利率與去年基本持平,為21.2%。
拆分來看只能說是喜憂參半,且內在驅動力也大不相同。
1,手機業務表現拉胯。
從行業數據來看,小米手機表現很優秀: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在國內占比提升3個百分點至23.3%;4000元至5000元、5000元至6000元在國內市占率都排名第一,市占率分別提升0.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至24.3%和9.7%;且在非洲、東南亞和中東的市場份額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為1.69億部,同比增長15.75%;在高端化戰略持續深化的推動下,單機平均售價同比增長5.2%至1138.2元續創新高。
受益于“價量齊升”,手機業務在2024年同比增長21.75%至1917.59億元。
尷尬的是,由于高端化對應的硬件升級,核心零部件成本的增長導致收入的增長并不能高效地轉化為利潤,2024年的毛利率反而同比下滑1.97個百分點至12.65%。
對比2021年更為明顯:手機出貨量降幅為11.05%,但平均售價僅上漲3.76%,毛利率僅僅提升了0.75個百分點。
2,IoT與生活消費品迎價質同升。
2024年,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關口達到1041億元,同比增長30%;毛利率同比提升3.94個百分點至20.26%;營收及毛利率皆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智能大家電、平板電腦、穿戴設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6.4%、52.1%和44.1%,可謂是多點開花,但三項增速皆高于平均增速,部分產品同樣存在“以價換量”。
整體來看,一方面受益于“家電拆送裝服務”,自2024年6月在空調業務試點后逐漸延伸至智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和智能門鎖等六個品類,在服務提升之下帶動銷量增長;另一方面則是收益Q4“國補”,大家電中的空調、洗衣機和電冰箱的銷量分別同比增超50%、45%和30%至680萬臺、190萬臺和270萬臺——拉動了四季度營收同比激增51.7%至309億元。
用戶規模導向,消化估值仍需努力
眾所周知,小米天生就攜帶“互聯網基因”;互聯網平臺的核心是流量,而小米則通過將旗下產品在OS的生態上進行互聯互通,將自身與單純的產品制造商給區分開來。
例如,在全新的“人車家全生態互聯”戰略下,進一步將生態從原來的“手機 X AIoT”延伸到家門外的汽車上,進一步豐富其生態的應用場景。
2024年,小米全球活躍用戶數量同比增長9.5%至7.02億;龐大的用戶群體也讓小米能夠通過預裝APP等廣告(這項對大多數程序開發商而言近乎于剛需)的形式做起互聯網平臺的生意。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33%至341億元,毛利率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至76.6%——要知道,這塊業務占小米的收入比重僅有9.32%,但是貢獻了34%的毛利潤,比手機業務和AIoT還要多。
用戶規模導向和OS生態構建的硬件互聯是小米的核心戰略;根據其發展歷史,小米介入一項C端產品幾乎都是在產業鏈幾近成熟且行業走向相對明朗的階段,短期而言汽車業務的快速增長為小米帶來增量的收入是喜事,但是在未進入盈利之前依靠目前的業務格局去支撐50倍的市盈率并不容易;外界對其AI眼鏡、人型機器人等產業布局尤為關注,但就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去談落地帶來增量恐為時尚早。
要想良性地、有效地消化估值,小米需要更強勁的利潤增長,各項業務線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