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最重磅的變化,正在當下發生。
2024年,全民出游熱情高漲。國內出游人次達56.15億,比上年同期增加7.24億,同比增長14.8%。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游人次43.70億,同比增長16.3%;農村居民國內出游人次12.45億,同比增長9.9%。
打開抖音快手,“游客自己創造景點”已經是常態。走進小紅書,網紅打卡五花八門?!巴跗耪f媒”、“天水麻辣燙”、“天津跳水大爺”、“黑神話悟空”、“潮汕民俗”,這些帶有別樣特色的旅游話題接連霸占話題榜。
圖源:網絡
換句話說,旅游的概念,從未如此寬泛。這就是大眾化的力量。而和大眾的熱情相比,旅游業自身的供給水平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只有更好的供給,才能進一步調動市場,做大蛋糕。對OTA平臺等產業鏈上的服務提供者來說,這場大眾化變革,是不能錯過的發展課題。
大眾旅游,有“破界”之勢
大眾化,首先體現在客群主體的變化上。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點評今年春節假日旅游市場時指出,我們的旅游市場正在變得“普惠”:農村居民出游人數為1.23億人次,人均出游0.27次,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出游人數占國內游客總人數的24.6%。旅游的景氣度,不再由一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支撐,而是層層向下滲透,以至于經常出現節假日全國性的“人擠人”。這也體現在OTA平臺的用戶活躍上,2024年,同程旅行服務人次達到19.3億,同比增長9.3%。全民涌入OTA,制定自己的旅游計劃。
隨著客群遷移,旅游消費的結構也出現了重要變化。
開發“王婆說媒”的開封萬歲山從去年火到今年,一個主要的爆點,就是80元門票三天不限次暢玩。景區因此爆滿,這就是大眾消費的力量。以往旅游市場由精英客群主導,呈現倒三角結構,而在當下全民高頻出游、普惠出游的背景下,“人多力量大”撐起來的“橄欖型”旅游消費結構已然演化成型。
圖源:開封萬歲山武俠城
而在這樣的大眾化趨勢中,變化最明顯的,是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
走入景區,銀發旅游團已經隨處可見。有錢、有閑,是銀發族的特征。攜程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50歲以上銀發人群旅游訂單同比增長26%,高于其他年齡段。同程旅行的報告顯示,目前平臺上旅游列車相關產品的消費人群中,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八成。
旅游新生代的另一個群體,是年輕人。從跟著明星演唱會打卡一座城市,到用挖掘美食支撐一段旅行,去貴州從黃果樹再到漂流溯溪,去廣西不去桂林陽朔而是去街頭嗦粉,天水麻辣燙、云南菌子火鍋背后,是年輕人的多元化需求。
這些熱點之所以涌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旅游不再需要集中在長假期間,短途周末游常態化,讓游客有更多機會挖掘出旅游市場的爆款。越來越多年輕人會選擇周五拼周末的“2+1”方式進行“周五出逃”,高鐵“三小時”旅游圈,飛機兩小時落地直奔目的地,年輕人帶動著旅游熱點的迅速崛起。打開同程旅行等OTA平臺,看看去哪里的機票便宜,拎上行李說走就走,這就是年輕人旅行的常態。
圖源:同程旅行
并且,去一個目的地,不再是為了走馬觀花地打卡。傳統旅游是資源開發,觀光游覽作為核心,導致了“觀光式位移”現象的存在。在旅游市場發展初期,這種形態還算正常。而在大眾旅游時代,游客已經厭倦了這種走走停停,轉而將度假放松作為自己的核心需求。
于是,本地游、周邊游日益興盛。這些旅游形態最重要的是“情緒價值”。徒步、騎行、露營、演唱會、體育,都可以作為新的旅游內容,重點在于沉浸式體驗一段休閑生活。
火熱背面,是不可逆的趨勢
那么,這些變化,是由什么驅動的?
旅游新生代的崛起,加上旅游形態的變化,明顯指向了兩個方面的驅動力:消費需求的變化,和旅游供給的創新。這種相輔相成的機遇,促成了大眾旅游不可逆的成長趨勢。
首先,能讓消費者愿意走出家門的,除了或近或遠的美景,還有日漸鼓起來的錢包。
發達國家的旅游曾經有過兩個門檻,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休閑消費大眾化趨勢就會衍生;超過5000美元,休閑消費將快速增長。早在數年之前,我們就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如果和旅游市場的客群變化結合,有一種說法是,消費者和資本都在向三四線城市傾斜。
圖源:攜程《2024五一假期旅行總結》
中國民生銀行發布的《“百城、千街、萬店”消費指數報告》指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提升效果比一二線城市更好。原因不難理解,在收入都在提升的大背景下,三四線城市承擔的房貸等固定支出更少,留給旅游等精神消費的余額就會更多。而一旦余額多了,情緒價值、自我取悅的風潮就會興起。周末打飛的看演唱會、到隔壁市吃美食、去省內最新打卡點發個朋友圈,甚至就在城市周邊找個酒店躺平放松兩天,旅游和休閑劃上等號,體現了消費觀念的進化。
而讓這批消費者能夠順利走上旅途的,就是服務基礎設施的下沉。在國內,不少省份已經實現大部分市都有高鐵網絡覆蓋,甚至“市市通高鐵”。同時,作為基建的一部分,OTA平臺也在積極響應大眾出游趨勢,做好服務普惠工作。例如,同程旅行與國內機場或機場集團戰略合作,優化空空中轉、空鐵聯運,用服務創新降低了出行門檻。在全國的機場或高鐵站,同程旅行也設立了19個會員服務中心,截至2024年底累計服務用戶近30萬人次。
為了更好地服務被事件、被情緒價值驅動的消費者,旅游業供給推陳出新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最直接的產品重構,將酒店、大小交通、景區門票、演唱會門票等各類產品組合在一起,交付給消費者。一次購買,直達目的地。比如同程黑鯨會員體系就包括了演唱會包廂、電影票等文娛體驗。同程旅行將度假門店融入社區,通過寵物寄養等創新服務,增加了服務“新一代旅行者”的觸角。這種最直接的體驗升級,將是驅動大眾旅游趨勢擴散的有力因素。
圖源:小紅書
不難發現,在如何推動旅游市場做大蛋糕這個問題的探索上,抓住了大眾人群的OTA,其實擁有豐富的經驗。如何把現有用戶的價值挖掘出來,讓大眾旅游更火熱,也是OTA們要回答的問題。
抓好大眾旅游市場,說好大眾的故事
大眾旅游,站位先行。如果說旅游是生活的出口,那么OTA就是旅游的入口。OTA體驗做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大眾走進旅游市場的心情和態度。
目前,國內OTA的發展也出現了分層。例如,攜程長期在境外游、高星酒店、商務出行等供給上保持顯著優勢。同程旅行則瞄向國內大眾旅游市場,服務更多普通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其居住在中國非一線城市的注冊用戶占注冊用戶總數的87%以上。甚至還有憑借用戶體量、營銷等優勢擠進市場的抖音這種新渠道,它不強于基礎設施,但在熱點營銷方面獨具特色。
圖源:抖音用戶
因為有差異化,所以市場競爭格局有所緩和。同時,差異化也影響著OTA平臺自身的生態構建。曾經,旅游是低頻、高客單價的代表。但大眾化趨勢的演進,逐漸讓其向高頻、中低客單價轉變。同程旅行通過提供住宿預訂、交通票務等一站式服務,構建“高頻帶低頻”的消費生態,積極布局度假業務,充分滿足大眾旅游的需求。
具體來看,OTA們可以注重的方向有三個。
其一,沉浸化。OTA不應滿足于只做消費者旅游的中轉站,而要以好工具、好服務的姿態,滲透到旅游全過程,做好鏈路的管理。例如,針對第一次乘坐飛機的用戶,同程旅行推出了“首乘無憂”計劃,解決用戶疑慮。用戶旅游可能有想法但缺明確的目的地和攻略,同程旅行“周五出逃計劃”“超級目的地”營銷等,通過出行立減、報銷路費、目的地指引等手段,覆蓋多樣化需求。
其二,輕量化。短途游、周邊游、休閑游是用戶主動選擇的輕量化旅游方式,面對長途跨區域出游,OTA也可以重點減少用戶的出行負擔,開發匹配大眾消費特征的輕量化產品矩陣。演唱會+酒店、酒店+景區門票等一體化產品,能夠幫助用戶盡可能減少旅途中需要考慮的事項。
圖源:大眾點評
其三,產業化。OTA平臺是聯系酒店住宿、票務出行、景區游樂等業態的紐帶,又對用戶趨勢、行業技術等要點最為了解,可以通過反哺旅游供應鏈的發展,提升大眾旅游的綜合體驗。同程旅行通過同驛科技、旅智科技等住宿賦能中臺改善用戶多元化住宿體驗,通過“程心AI”為蘇州、長白山等20多個國內旅游目的地提供智慧文旅服務,推動行業數智化轉型等,都將持續提升旅游產業鏈服務大眾的能力。
結語
趨勢的興起,往往會引發連鎖反應。在社會結構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當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社會,轉變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時,將改變社會消費的走向。對旅游業來說,當下正是轉變的關鍵期。大眾旅游興起的本質,就是旅游市場向“橄欖型”轉變。
所以,當旅游市場穩步進入大眾化時代,誰贏得群眾,誰就會贏得未來。推動時代變革者,必將不被時代所辜負。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