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已然成為當下城市競爭的關鍵“軟實力”。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成都全市經營主體增至395萬戶,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那么,成都究竟憑什么“圈粉”無數呢?
營商環境再升級,在成都很“蓉易”
數據的背后,是連續六年的制度創新接力——自2019年起,成都以每年迭代的行動方案構建起完整的政策體系。
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到全國首部營商環境地方性法規《成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政策工具箱的持續升級為市場活力釋放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4年5月成都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55條》,以“公平競爭、數字轉型、精準服務”為關鍵詞,系統破解了民企發展的痛點與堵點。通過負面清單管理壓縮審批事項38項,設立50億元數字化轉型基金,首創”政策計算器”智能匹配系統,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轉變。
而2月26日上午,成都市第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成都市市長更是莊嚴承諾到,推廣“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推行“一碼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升級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塑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鮮明品牌,當好全市390多萬戶經營主體的“娘家人”!
此外,成都的營商環境優化不僅停留在政策層面。由發改委牽頭的“惠企政策機會清單”構建起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蓉易辦”平臺集成287項涉企服務,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創新“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機制,將涉企檢查頻次降低60%;民營經濟促進中心搭建的產業對接平臺,已促成超20億元訂單合作。數據顯示,常態化開展的“進解優促”行動累計解決企業訴求2.59萬件,98%的問題在48小時內得到響應。
成本洼地,創新熱土
同時,成都還通過政策創新與資源整合,持續打造企業運營的“成本洼地”。
在能源成本方面,政府積極推動綠色能源應用,如玉湖冷鏈借助光伏發電技術,每年可節約電費超500萬元。成都還通過差異化供地政策、靈活用工保障以及最低工資動態調整機制,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此外,成都在生活成本、生活環境與氛圍等方面也具有獨特吸引力,連續16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這種宜居宜業的環境,成為吸引企業與人才的重要“砝碼”,進一步促進了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的完善。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成都在創新生態建設上同樣不遺余力。截至2023年,成都人才量達650.77萬人,總量居全國第4位;擁有65所高等院校,60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專業),14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為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平臺支撐。
在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加速的今天,創新生態、產業鏈生態成為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深知這一點,近年來持續推進重點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構建起完備健全的綜合性工業體系。38個大類、184個行業細類的工業體系,2個萬億級和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企業投資布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產業生態優勢。
這些定位和支持,意味著成都的城市綜合能級將不斷攀升,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都制”電影《哪吒2》的成功便是一個生動例證。歷時5年,匯聚全國100多家動漫企業和超4000名技術人才參與制作,彰顯了成都在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方面的強大吸引力與資源配置能力。
同時,通過實施產業鏈配套企業精準招引,2024年成都共引進重大補鏈強鏈項目367個、總投資超5200億元。新型顯示產業鏈完整度達73%、產業配套率達46%,軌道交通產業車輛裝備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0%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正因如此,過去一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7%,增速同樣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也相信,未來成都將繼續升級城市營商環境,擦亮這塊“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創新人才和創新主體落地成都,共同書寫這座城市的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