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時代新物語,做一家有態度的新媒體!
全文共計|1875字
獸醫行業作為連接動物健康、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顯著差異。發達國家的獸醫行業正向高端化、專科化方向發展,而發展中國家仍面臨人才短缺、防疫體系薄弱等挑戰。
在寵物經濟崛起及公共衛生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各國獸醫行業的培養模式、職業地位、社會認同度和行業職能正經歷深刻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考研名師”張雪峰也曾在直播中多次力推動物醫學(獸醫學)這一看似“冷門”的專業。他認為,獸醫行業的就業前景廣闊,無論是養殖企業還是寵物醫院,都存在巨大的崗位缺口,并且行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獸醫年產3萬,
仍填不滿30萬行業缺口?
美國與加拿大實行嚴格的學士后培養模式,獸醫專業(DVM)通常需要4年本科+4年獸醫專業教育,并通過嚴格考試獲得執業資格。目前,全美僅有30余所獸醫學院,每年培養獸醫僅約2700名,市場需求遠超供給。高門檻的培養體系造就了高質量人才,但也加劇了行業人才緊缺問題。2024年,美國獸醫市場規模已達740億美元,但執業獸醫數量增長緩慢,供需矛盾日益顯現。
中國擁有100余所獸醫高校,每年獸醫相關專業畢業生超3萬人,但教育模式仍以本科為主,臨床實踐資源有限。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執業獸醫人才缺口預計達30萬人,尤其在基層動物診療和畜牧防疫領域需求迫切。雖然中獸醫(如針灸、推拿)逐步獲得國際認可,但整體教學仍偏理論,導致高端獸醫人才短缺。
英國、德國等國采用5-6年本碩連讀的獸醫培養模式,課程涵蓋基礎科學與臨床技能,并強調實踐訓練。以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為代表的歐洲獸醫院校,通過跨國實習、疫病防控培訓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使其在伴侶動物醫療和農業防疫領域都具備較強競爭力。
非洲28 所獸醫學院中,僅 7 所設立了公共衛生相關專業,導致行業發展受限,難以滿足疫病防控需求。東南亞國家(如韓國、馬來西亞)通過引進美式DVM項目提升獸醫教育質量,但本土認證體系尚待完善,獸醫行業的專業化進程仍在初期階段。
北美收入14萬起非洲年薪1000美元,
獸醫世界的鴻溝有多深?
美國獸醫起薪14萬美元,專科獸醫(如腫瘤科)年薪更可達16萬美元以上。隨著寵物經濟的持續增長(2024年市場規模已突破1200億美元),獸醫行業向高端醫療服務轉型,專科化、智能化成為新趨勢。高收入、高門檻的職業特性使獸醫在北美社會擁有較高的認同度。
indeed上美國十大最佳高薪職業(獸醫排第一)
歐洲獸醫年薪中位數約9萬歐元,受寵物保險普及(超過30%)影響,行業收入相對穩定。值得關注的是,法國女性獸醫占比已達75%,但多數集中于伴侶動物診療,大型動物獸醫仍以男性為主,性別分工仍較為明顯。
中國寵物醫療市場規模已達675億元,但行業收入差距懸殊。一線城市專科醫生月薪可達3萬元以上,而基層獸醫僅5000元左右。日本獸醫社會地位較高,與醫生相當,而印度鄉村獸醫仍被視為“技術工人”,職業認同度較低。
非洲獸醫承擔著疫病防控的關鍵職責,但待遇遠低于其他地區。數據顯示,村級防疫員月收入不足100美元,導致大量專業人才流失。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評估,60%非洲國家的獸醫服務體系未達國際標準,在埃博拉、禽流感等疫情暴發時,獸醫體系的脆弱性尤為凸顯。
500億美元智能診斷市場,
誰能搶占先機?
歐美獸醫診療行業70%以上收入來自寵物醫療,服務正向高端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美國大型寵物醫院配備CT、MRI等先進設備,診療標準接近人類醫療水平。2024年,獸醫診斷市場規模已突破500億美元,AI輔助診斷、遠程醫療等新技術廣泛應用。
印度、巴西等國60%的獸醫從事畜牧業,工作重點是疫病防控與提升生產效率。中國的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催生了大量駐場獸醫需求,但近年來的非洲豬瘟疫情暴露出基層防疫體系薄弱的問題。非洲的防疫網絡更為脆弱,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時有發生,凸顯獸醫資源短缺的嚴峻性。
美國女性獸醫占比從1980年的27%上升至2023年的62%,但僅15%進入管理層。法國女性獸醫雖已占據“75%”的行業份額,但仍以小動物診療為主,大型動物領域依然由男性主導。
東南亞、印度等國的女性獸醫比例較低,晉升往往受到家庭責任與社會觀念的限制。
全球獸醫行業的發展,與經濟、科技、社會觀念緊密相連。
未來,高端寵物醫療、智能診斷技術、公共衛生合作將成為行業的核心趨勢。面對人畜共患病、食品安全、畜牧業現代化等全球挑戰,各國獸醫行業如何適應時代需求,將決定其在未來國際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無論是發達國家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的趨勢,還是發展中國家在人才培養、行業保障方面的挑戰,獸醫行業都將在科技進步與全球協作的推動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