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南京靈魂“三連問”,后又有蘇州發布九條新政引進AI相關人才,杭州Deepseek的崛起真的讓江蘇很焦慮?
南京“三連問”
2月7日晚到8日上午,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旗下的“交匯點”客戶端連續發布了三篇專稿文章,分別是《DeepSeek為什么會出現在杭州?》《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以及《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南京與杭州有許多相似之處:同為省會、古都,同屬長三角核心城市,人口規模和GDP總量也較為接近。然而,在科技產業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南京似乎缺乏像DeepSeek這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企業。
文章《DeepSeek為什么會出現在杭州?》指出,杭州在移動互聯網紅利消退時率先開啟“硬核創新”轉向,形成了“算力基建—算法研發—場景落地”的新三角,為DeepSeek等企業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產業土壤。這種創新生態的構建,使得杭州在人工智能領域迅速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焦點。
與此同時,《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一文則直接對標南京與杭州,深入檢討了南京在城市發展、產業布局和創新創業氛圍等方面的不足。文章認為,南京在產業鏈中往往只能作為配套環節,難以誕生具有行業引領能力的“鏈主”企業。此外,南京的容錯率較低,年輕人缺乏足夠的闖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新企業的崛起。
不過,《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一文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關注了兩座城市在GDP方面的差距,并提出南京正以獨有的節奏參與科技革命。文章認為,南京不必焦慮于“風口缺席”,而應堅守“長坡厚雪”,在產業周期的潮起潮落中保持定力。南京的優勢在于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科研資源以及穩健的產業基礎,這些都為南京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與其追逐短期的熱點,不如在深海之處做一顆定海針,以穩健的姿態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蘇州九條新政搶人才
與南京的反思不同,蘇州的行動更為直接,果斷開始“搶人”。
在2月14日舉辦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進大會上,蘇州市正式公布了《關于促進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發展的九條措施》。該政策聚焦于人才引進、培育、評估、激勵及服務等多個維度,實施了九項具體策略。
其核心亮點在于對頂尖人才的“頂級支持”,特別針對那些在人工智能科技尖端、達到國際頂尖水平且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人才,提供高達1億元的項目經費資助以及1000萬元的購房補助。此外,蘇州還推出了一系列“個性化”支持措施,涵蓋實驗設施、工作空間、計算能力資源供應以及團隊結構優化,旨在全面滿足人才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各項需求。
杭州擁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被認為是“六小龍”崛起的重要經驗。蘇州從人才戰略入手,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也應注意到,杭州除了對高端人才的重視外,還非常關注普通打工人。
小編提問Deepseek對浙江和江蘇兩地的人才引進政策進行了深入對比,得出的結論是:兩地政策都高度重視人才的安居樂業和創新自主權,但浙江更注重“廣覆蓋”,江蘇則更強調“高精尖”。浙江更注重政策的普惠性和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他們通過梯度補貼和人才流動機制,廣泛吸引中高層次人才。而江蘇則聚焦于高精尖領域,以巨額資助和專項服務為誘餌,吸引頂尖團隊。
梁文鋒等“六小龍”企業的創始人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精英人才,然而,Deepseek的卓越成就絕非梁文鋒個人之力所能獨攬,它離不開來自四面八方的科技精英與普通勞動者的攜手并進。倘若一個地方僅能吸引并留住如梁文鋒這樣的頂尖人物,卻無法為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打工人提供適宜的土壤,那么即便梁文鋒再有才華,恐怕也只能空懷壯志,難以施展。
從經濟數據來看,江蘇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勁頭。2024年,江蘇省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省,而浙江位列第四。甚至在城市排名中,蘇州的GDP排名也高于杭州(蘇州第五,杭州第七)。
所以,與其說江蘇“焦慮”,不如說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審視和調整。南京的“三連問”和蘇州的“九條新政”,本質上是對新興產業和創新生態的重視。這種反思和行動,有助于江蘇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補齊短板,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