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伴隨著Deepseek和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火爆出圈,杭州和成都一東一西兩座城市,也因為不同的創新力被熱議。
從餃克力到可可豆,成都孵化了哪吒12年
成都的創新力被看見,源于今年春節檔的百億影帝哪吒。
據網絡平臺數據,截至2月17日,《哪吒2》總票房(含點映、預售、港澳臺及海外票房)已突破120億元,成功躋身全球票房榜TOP10。作為中國影史首部票房破百億元的電影,《哪吒》系列的成功不僅是中國動畫的里程碑,也讓幕后主創團隊以及它的“出生地”成都的創新力備受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都孵化了“哪吒”12年。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2013年,成都數字新媒體創新孵化基地里,一支初來乍到的創業團隊——“餃克力”動畫工作室。當時,團隊只有寥寥數人,卻懷揣著創作頂級國產原創動畫的夢想。
在這里,“餃克力”團隊獲得了全方位的孵化服務,從政策咨詢、房租減免到業務對接、項目申報,應有盡有。金泓宇回憶道:“在基地的牽線搭橋下,‘餃克力’順利承接了包括武侯祠大廟會數字化產品、成都創業者熟知的‘科創通’小諸葛形象及宣傳動畫等項目,這些都出自餃子之手。”這些項目不僅為團隊積累了經驗,也讓他們在行業內逐漸嶄露頭角。
成都數字新媒體創新孵化基地是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級創新孵化平臺之一,也是市科技局支持建設的孵化載體。其負責人金泓宇表示:“數媒基地創立之初,通過創新資源和共享平臺整合,集聚了一批動畫、動漫、電影等科技文化項目,挖掘初創團隊并為他們賦能。‘餃克力’動畫工作室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2015年,“餃克力”動畫工作室正式更名為可可豆動畫,開啟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創作之路。此后,可可豆動畫用6年時間慢慢成長,經歷了無數的挫折與磨礪,汲取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最終成就了《哪吒》系列電影的輝煌。
一位同樣在成都的動畫設計者表示:“成都不會預料到餃子乃至《哪吒》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成都給予創業者們一片同等的土壤,餃子只是其中的一棵大樹。作為種子時,他們都受到了精心照料。”
成都獨特的創新哲學
今年春天,杭州和成都憑借一系列創新舉措,再次印證了“創新驅動發展,人才驅動創新”這一質樸而深刻的邏輯。兩座城市在創新生態的構建上展現出諸多相似之處:都聚焦于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將人才視為核心資源,并通過政策支持、產業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完善創新生態。
然而,與杭州的創新生態相比,成都的創新力有著獨特的“休閑安逸”底色。這種底色不僅塑造了成都獨有的生活節奏,更深刻地影響了城市的創新路徑。成都人秉持的“慢慢來”哲學,貫穿于城市發展的每一處細節,也體現在創新與進步的整個過程中。這種“慢”節奏,給予企業充足的時間去沉淀和成長,為創業者提供了寬廣的試錯空間,使得整個產業生態在不經意間蓬勃發展。
數字文創企業星閱辰石的創始人王磊對成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氛圍贊不絕口。他提到,成都的老城區充滿了生活氣息,非常適合居住;而高新區則匯聚了眾多高科技企業和創新資源,為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環境。這種“慢生活”與“快工作”的完美結合,讓員工在成都找到了幸福感。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成都將“慢生活”與“快創新”完美融合,通過包容與沉淀實現突破。這種創新哲學不僅讓成都孕育出《哪吒》這樣的世界級IP,也讓這座城市在全球創新版圖中脫穎而出,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潛力。
此外,成都的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塑造了成都人獨特的氣質,更為數字文創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以《哪吒2》為例,電影中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結界獸身上的三星堆青銅紋飾,以及陳塘關的竹椅蓋碗茶場景,都深刻體現了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電影的文化內涵,也為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