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所謂的“免費”卻隱藏著令人防不勝防的套路。近日,多個地區相繼曝出因“免費領養”陷入“貓貸”糾紛的案例,引發公眾關注。
“免費領養”引發“貓貸”糾紛
鄭州的孟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她在免費領養了一只貓后,僅僅七天,這只貓便因貓瘟不幸死亡。
然而,領養時簽訂的每月398元購買寵物用品的“貓貸”協議仍需繼續履行,最終累計需支付數千元。
此外,另一名受害者小周也深陷類似糾紛,最終因拒絕支付“貓貸”費用被寵物店告上法庭,不僅賠償了違約金,還不得不繼續履行合同義務。
類似案例層出不窮。據記者調查,成都有不少商家通過所謂的“免費領養”捆綁銷售高價寵物用品。一些受害者反映,雖然支付了“貓貸”費用,但商家提供的貓糧和貓砂等用品的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均價,有的甚至更換成低質產品。
形式為“免費領養”,實則為“貓貸”
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些商家往往會在糾紛頻發后注銷營業執照,再換個名字重新開張,繼續吸引新的顧客。
商家套路揭秘
一位在寵物行業資深的從業人士表示,“免費領養”實則是以分期付款方式高價售賣活體寵物的模式。商家通過虛標寵物用品價格,不僅能夠套利,還能規避銷售風險。
例如,一只藍貓的批發價約為300元,但通過“貓貸”模式,商家可獲得數倍利潤。
簽訂領養協議后,消費者需按月支付數百元購買寵物用品,合約期長達24到36個月,實際支付費用遠高于直接購買寵物的成本。
與此同時,商家通過合同條款將寵物的健康風險完全轉嫁給領養者,即使寵物死亡,消費者仍需繼續支付。
改頭換面的“領養館”
為了吸引顧客,不少寵物店干脆將招牌更改為“領養館”,以“公益”名義增加可信度。
這些“領養館”大多設置復雜的領養條件,例如要求芝麻信用分達到一定標準、綁定支付寶定期扣款等。
在成都雙流區某購物中心內的一家領養館,領養條件中明確規定,領養者需每月支付固定費用購買店內商品,不同品種的貓費用也不相同。
如金漸層矮腳貓每月399元,藍虎斑緬因貓每月439元,付款周期均為24個月,總費用超過萬元。
社交媒體上揭露的“免費領養”騙局
該店提供的《寵物認養用戶協議》中還規定,領養者逾期付款需承擔高額違約金,即使支付了違約金,合同仍繼續有效。這種“霸王條款”讓不少領養者進退兩難。
如何避免掉進“貓貸”陷阱
“貓貸”這一模式雖然在法律上看似有效,但它背后的高額費用和不合理條款卻讓許多領養者感到吃虧。
尤其是一些商家通過“免費領養”的噱頭吸引顧客,實則是將寵物的購買費用和高價的寵物用品捆綁在一起,形成一種隱形的債務。如果你決定領養寵物,務必保持警惕。
首先,在簽訂合同時,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寵物的基本信息,比如品種、健康狀況和血統證明。
商家有義務在合同中明確這些內容,千萬不要輕信口頭承諾,最好將這些關鍵信息寫進合同中,作為日后的保障。
此外,很多“貓貸”合同中會包括分期購買的寵物用品,這些商品的價格往往比市場價高得多,甚至有些商家會通過虛標價格或提高商品的實際價值來牟利。
貓貸通常都需寵物主購買指定貓糧產品
所以,在簽合同前,要仔細核對每月需要支付的金額、期數,特別是商品的品牌、規格等。假如價格遠高于市場正常水平,應該堅持要求商家調整。如果合同中規定了不合理的商品數量或超出寵物需求的物品,理應要求刪減或更換為合理的配置。
如果合同已經簽訂且發現不合理條款,消費者可以通過投訴舉報的方式,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要求撤銷或調整不公平的條款。
如果商家存在虛假宣傳或隱瞞重要信息,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撤銷合同,并要求退還已經支付的費用。對于此類糾紛,收集并保存合同、聊天記錄、付款憑證等證據是十分必要的,能為后續維權提供有力支持。
總之,盡管“貓貸”模式看似合法,消費者在選擇領養寵物時,仍需要提高警惕,避免掉入高價陷阱。
仔細審查合同中的每一條款,尤其是費用和商品的具體內容,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而做出錯誤決定。
同時,也應加強對這些不良商家的監管,確保寵物市場更加規范,避免類似的欺詐行為影響到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