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模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據《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統計,目前全球的基礎大模型有1328個,中國的大模型達478個,約占全球數量的36%,是一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過去四年,國產大模型繁榮生長,掀起“百模大戰”,如今已經進入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國產大模型要從拼技術轉換到拼產業——誰率先讓大模型在產業落地、創造產業價值,誰才會是這一輪競爭的贏家。
究竟如何讓大模型跟產業實現有效結合?《一點財經》從11月26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簡稱“鏈博會”)中,尋找到了答案。
這屆鏈博會以“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設置了先進制造鏈、清潔能源鏈、智能汽車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綠色農業鏈等六大鏈條和一個供應鏈服務展區,吸引了來自6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700家展商。
從鏈博會的展示當中可以感受到,大模型在產業中的落地需要龐大的供應鏈進行支撐,同時需要各方成員密切合作。在這背后,可以進一步看到一個更為開放和創新的中國。
產業融合,國產大模型的新機遇
從科學家到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大模型帶來的技術變革。在經歷“百模大戰”的激烈廝殺后,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應該如何看待國產大模型的未來?
《一點財經》認為,應該從更高的國家戰略維度,以及更本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維度來分析。
1、新質生產力
今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究竟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普遍說法是其特征包括創新、高效、高質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顛覆性創新驅動、發展速度快、發展質量高等特點。
按照此說法,大模型正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因為大模型通過深度神經網絡構建,擁有數十億甚至數千億個參數,能夠理解文本、圖片、語音等內容,進行文本生成、圖像生成、推理問答、科學預測等工作,從而極大提高了各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發展質量。
比如,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新的科技風口。最近,英偉達CEO黃仁勛稱未來三種機器人有望大規模生產:汽車、無人機和人形機器人。特斯拉CEO馬斯克稱,未來2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
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占世界總量的32.7%,占比位居世界第一。
而大模型的思維鏈推理能力,能夠明顯提升機器人對于復雜任務的理解能力,并提供符合常識的任務拆解與規劃。尤其是具身感知模型與具身決策模型的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下的多模態感知與理解能力。
總之,大模型正在從文本生成的工具,成為重塑千行百業的新技術,對生產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具有先進生產力的屬性。在大模型的熱風之下,許多產業都值得被重塑一遍。
2、人工智能+
除了新質生產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其中,“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叭斯ぶ悄?”的關鍵在于“+”,也就是像“互聯網+”一樣跟各行各業相結合,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
而大模型是落地“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場景適應性,使得其能跟多個行業和企業相結并實現廣泛應用。將大模型應用于具體行業,能真正實現“人工智能+”的價值。
可以看到,大模型到了必須“收獲產業果實”的時刻,國產大模型的競爭已經升級為系統性競爭,其中的關鍵在于:
產業鏈的深度合作與協同創新。
從最近的鏈博會當中,能夠更為清晰地觀察到這一點。
直擊鏈博會:全球供應鏈的“中國時刻”
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鏈博會區別于其他展會,不是展銷商品,而是展鏈條、展生態、展場景,注重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的長期合作和共同發展。
1、大模型產業落地背后的“強強聯手”
在數字科技鏈展區,匯聚了眾多數字科技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解決方案與應用產品,其中就包括科大訊飛,其展示了其最新升級成果——首個基于全國產算力底座打造的訊飛星火大模型4.0 Turbo,在生產力方面有了大幅提升。
比如,根據真實數據背靠背的測試,訊飛星火大模型4.0 Turbo七項核心能力在中文領域全面超過GPT-4 Turbo,代碼能力和數學能力超越GPT-4o。
這些核心能力能運用各種AI產品上,進而提升用戶體驗。比如,來自科大訊飛AI學習機人教版7年級966萬條答題記錄的統計數據顯示,使用科大訊飛的AI作業過濾器之后,學生平均學習效率提升了38.3%,對薄弱題目的推薦精準度達94%。
生產力大幅提升背后,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生產關系的優化,也就是科大訊飛鏈接更多行業伙伴和開發者共建生態,成功實現了“人工智能+”。
自訊飛星火正式發布以來,已新增超過365.5萬開發者,其中大模型直接相關的開發者數量超過79.6萬,企業級用戶超過47.3萬,海外開發者團隊數45萬。截至2024年10月,科大訊飛已與各頭部企業共建20多個行業大模型,覆蓋300+應用場景。
可以說,大模型跟產業鏈供應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大模型能鏈接行業合作伙伴,加速AI技術應用落地,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而產業鏈供應鏈能為大模型提供發展必需的算力、算法等資源。
2、多條產業鏈,全面開花
除了科大訊飛所在的數字科技鏈,鏈博會上的先進制造鏈、清潔能源鏈、智能汽車鏈、健康生活鏈、綠色農業鏈都有著亮眼表現。
先進制造鏈方面,第二次參展的蘋果公司,攜“果鏈”上的四家中國供應商亮相。零部件制造商領益智造,展示了機械手臂自動取換料、高精度組裝的絕技;包裝生產商裕同科技,秀出1.9秒折好一個包裝盒的絕活;手機鏡頭制造商水晶光電,帶來國際領先的四重反射棱鏡;聲學產品制造商歌爾,通過柔性制造生產線讓多個尺寸、不同顏色的產品實現共線生產。
清潔能源鏈方面,霍尼韋爾展示了一項供應鏈低碳解決方案,能讓地溝油轉化為可持續航空燃料,全生命周期可較傳統化石燃料減少60%至80%的溫室氣體排放。
智能汽車鏈方面,希迪智駕首次展示無人礦卡自動駕駛產業生態與無人礦卡工程機械產業鏈,呈現自動駕駛產業前沿賽道上的最新技術與應用成果。另外,希迪智駕還聯合十多家上下游供應鏈伙伴,共同發布新款純電無人礦卡。
健康生活鏈方面,華大集團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時空組學技術Stereo-seq及其最新科研成果,該技術兼具“納米級分辨率”和“厘米級全景視場”的優勢,結合三維時空建模工具包Spateo,將全面支撐胚胎發育、腦科學、疾病等領域研究。
綠色農業鏈方面,伊利打造了全鏈可持續發展成果展廳,覆蓋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圈。展廳通過綠色牧場、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等,展示了伊利在推動奶業供應鏈綠色發展方面的實踐與成果。比如在養殖端,伊利建設了“智慧牧場”,促進原奶供應鏈的綠色轉型。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創新無疑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推手。
在本屆鏈博會上,能看到大量代表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企業,通過創新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升級。而鏈博會為中外企業搭建了一個絕佳的平臺,讓企業更好地加強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進一步看,鏈博會的開啟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中國愈發鮮明的開放態度和強勁的供應實力。
開放態度和供應實力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開放指數下滑,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在此形勢下,中國反而采取越來越開放的態度擁抱全球化。
1、開放態度
從今年11月30日起,中國對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馬耳他、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日本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至此,中國入境免簽增加至38個國家。中國免簽“朋友圈”的不斷擴大,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在不斷敞開。
另外,中國還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貿易往來的便利度。11月21日,國家正式發布《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擴大金融支持、優化跨境貿易結算、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吸引和便利商務人員跨境往來等9條措施。
在更加開放的態度下,今年前10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6.02萬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出口20.8萬億元,增長6.7%;進口15.22萬億元,增長3.2%。
在此背景下,本屆鏈博會的召開既是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也是在推動全球化的進程,讓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供應實力
事實上,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誰能忽略中國市場。盡管美國一直鼓吹貿易戰,但大量的美國企業都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蘋果CEO庫克稱,“我非常重視中國合作伙伴。沒有中國的合作伙伴們,蘋果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蘋果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在中國生產。”
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也表示,上海超級工廠95%以上的零部件都來自中國本土的供應商,特斯拉在中國乃至全球所取得的成績都與這些伙伴密不可分。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是全球最重要市場之一,擁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幾乎所有商品都能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找到合適的供應商。
在很多跨國企業眼中,這是“中國制造”的吸引力,也是跨國公司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此次鏈博會上,境外參展商占比從首屆的26%上升到32%,在境外參展商中歐美參展商的比重達到50%。
如今,結合大模型等數字科技后的中國制造,正在走向中國智造。未來,在世界舞臺上中國供應鏈將會擁有更強的競爭力,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結語
供應鏈,其實也是共贏鏈。
在全球化的當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貿易趨勢仍將繼續。經濟的發展,往往需要集合全球多家上下游企業的優勢和能力。供應鏈是否穩定、高效和創新,是決定全球各個產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接下來各個國家、產業和企業需要闖過的難關。
這也應了中國那句古話“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