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洋醫藥(SZ301015)$
約翰?艾德勒教授這兩年沒少跑來中國,因為要為他發明的手術機器人找到不錯的中國市場合作伙伴。
誰愿意錯過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的中國醫療器械大市場呢?
作為斯坦福大學神經外科和放射腫瘤學終身名譽教授,約翰?艾德勒醫生不僅發明了射波刀,也是個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他曾參與創立當今全球知名的放射巨頭之一的安科銳,現在在硅谷擁有一家名為ZAP Surgical(薩普醫療)的創新醫療公司。
ZAP Surgical的核心產品是用于顱內和頸部實體惡性腫瘤、病變的放射治療系統,即全球首個具有自屏蔽功能的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手術機器人。
2017年9月,ZAP-X在美國注冊上市,兩年后登陸中國在解放軍總院裝機進行臨床試驗;2023年6月20日,ZAP-X在中國獲批上市。
至此,在頭頸實體腫瘤臨床治療應用領域,代表著全球前沿創新技術的放療設備ZAP-X開啟了中國市場的商業化進程。
不過,艾德勒教授并沒有將ZAP-X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合作合同交付給“GPS”等傳統豪門MNC企業,而是選擇了中國本土的商業化龍頭——百洋醫藥。
艾德勒教授與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手術機器人 圖源:互聯網
11月25日,A股創業板上市的百洋醫藥(301015.SZ)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簽訂分銷協議暨日常關聯交易的議案,ZAP-X的商業化合作終于落墨紙上。
實際上,除了商業化推廣,百洋醫藥還作為領投方參與了ZAP Surgical的E輪融資。
此外,ZAP Surgical也與百洋醫藥的子公司簽訂了ZAP-X的規?;a協議,百洋將負責ZAP-X覆蓋中國及全球市場的規?;a。
如此“三維立體”的戰略合作,在本土創新藥械領域其實并不算多見。
對于百洋醫藥而言,與ZAP Surgical的合作,也是其加速向“支持源頭創新”的醫藥產業化平臺蛻變的一枚重要落子。
而觀察百洋醫藥的成長路徑和未來戰略,我們則能看到一個獨特的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發展樣本。
壹|百洋模式
商業化的主線邏輯
2024年3月初,著名指數編制公司英國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發布全球股票指數報告,將百洋醫藥等76只A股股票調入該指數。
此前入選富時羅素全球股票指數的A股醫藥公司基本上都是醫藥工業大盤股,調入百洋醫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際投資機構對其投資價值的認同。
按照主營業務來看,成立于2005年的百洋醫藥是“致力于成為連接醫藥產品和下游消費者,為品牌醫藥生產企業提供產品營銷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百洋醫藥將自身定位為商業化平臺。
觀察中國醫藥行業,目前正在運行的一條發展主線是由仿制藥為主向大力發展創新藥的轉型。
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雙強”工程,進一步促進醫藥行業分工專業化、精細化,這構成了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另一條主線。
了解了基本的行業背景后再看百洋醫藥,其正是沿著上述兩條行業發展主線來構建自身發展路徑的。
與偏重渠道覆蓋的傳統醫藥商業公司相比,百洋醫藥則更倚重于通過品牌運營的方式,幫助優質醫藥產品及大健康消費產品走向市場,占據消費者的心智。
目前,擁有600余家經銷商,覆蓋超過1.4萬家醫院和40萬家藥店的全國性醫藥商業網絡的百洋醫藥,在骨健康、肝病、代謝性疾病等治療領域培育出多個品類的頭部品牌。
比如進口鈣補劑品類的迪巧品牌,在同類產品中銷售規模持續領先。按照今年中報數據披露,作為百洋醫藥核心品牌的迪巧系列產品營收達10.55億元,同比增長20.32%。
百洋醫藥核心品牌的迪巧產品 圖源:互聯網
此外,治療消化不良用藥的泌特、抗肝纖維化的扶正化瘀、醫用級營養品的紐特舒瑪、“干眼癥”領域的海露、泌尿系統用藥的安斯泰來系列等品牌矩陣和產品線都在持續快速增長中。
其實不難看出,百洋醫藥的增長模式就在于讓品牌產品持續釋放品牌效應,擴大市場份額。
而在當下創新藥械風起云涌的市場環境中,百洋醫藥的存在恰好補齊了創新研發公司在商業化一端的短板。
11月14日,百洋醫藥發布公告稱與本土創新藥公司華昊中天簽訂市場推廣合作協議,公司將獲得華昊中天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優替德隆注射液(商品名:優替帝)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市場推廣權益。
用于治療復發或轉移性晚期乳腺癌的優替德隆,是2010年以來全球唯一獲批上市的基于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微管抑制劑抗腫瘤新藥,去年3月,優替德隆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治療復發或轉移性晚期乳腺癌的1類新藥優替德隆 圖源:互聯網
重癥腫瘤藥物原本就是百洋醫藥重要的商業化領域,拿下1類新藥優替德隆無疑又夯實了百洋醫藥“支持源頭創新”的戰略定位。
除了涵蓋OTC/OTX藥品及大健康產品外,百洋醫藥在高端醫療器械也布局已久。
在拿下前述ZAP-X火星舟外科手術機器人之前,百洋醫藥集團就已投資孵化了華科先鋒的國內首臺X波段4放射放療系統,這恐怕也是約翰?艾德勒教授信任百洋醫藥的重要原因。
此外,百洋醫藥目前手里握著的創新醫療器械還包括同心醫療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邁迪斯醫療的超聲用電磁定位穿刺引導設備等創新醫療設備等。
貳|源頭創新
產業化的平臺升級
自2021年6月登陸A股創業板之后,三年多時間里百洋醫藥完成了一輪業務結構上的大調整。
在10月末公布的公司三季度財報中,憑借著品牌運營業務的強勢增長,百洋醫藥實現了61.44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65%;扣非凈利潤6.1億元,同比增長達26.22%。
拆分其業務結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品牌運營業務營收41.33億元,同比增長15.48%;品牌運營業務毛利額為20.17億元,同比增長19.26%,是公司利潤增長的中堅力量。
從營收占比看,2024年前三季度百洋醫藥品牌運營業務占比總營收已經升至67%,而2021年年報中,這一占比為41.19%。
這“倒轉天罡”式的數據變化則源于2022年8月,百洋醫藥將公司批發配送業務的主要資產北京萬維51%的股權出售,北京萬維不再“并表”。
如此操作只為全力以赴“品牌運營”這個核心業務。
如今,品牌運營業務的毛利額已占到百洋醫藥總毛利額的91.93%,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百洋醫藥上市后所進行的業務結構調整無疑是成功的。
圖源:上市公司公開信息
但“葉茂”還需“根深”。
在今年三季報中,百洋醫藥還有一段關于公司定位的全新表述:公司是支持源頭創新的醫藥產業化平臺,核心業務聚焦醫學創新成果的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和商業化運營,切實以科技創新優化醫療場景。
從商業化到產業化,百洋醫藥升級了其企業定位。而這次升級源于一次重要的戰略級并購。
今年7月12日,百洋醫藥發布公告稱:公司斥資8.8億元收購上海百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洋制藥”)60.199%的股權已完成工商變更和股權交割手續。
成為百洋制藥控股股東之后,百洋醫藥也擁有了上海和青島兩個藥物研發生產基地。
上海基地以貫穿藥材種植加工、中藥提取到成品制劑以及商業化的全產業鏈,構建現代化創新中成藥產品研發生產系統。唯一獲FDA批準在美國完成II期臨床實驗的肝病中成藥扶正化瘀正是其自主研發生產的主要產品;
青島基地則是緩控釋制劑研發生產中心,擁有滲透泵、微丸包衣、骨架片等高壁壘技術。值得注意的是,青島基地多次“零缺陷”通過美國FDA的cGMP認證,生產標準與國際同步,產品可實現中美共線生產、同報同銷。
青島百洋制藥多次“零缺陷”通過美國FDA的cGMP認證 圖源:互聯網
“并表”了百洋制藥后,也使得百洋醫藥升級成為推動“源頭創新”的技術開發和生產轉化平臺的新定位,得以具象化。
要深究百洋醫藥從商業化升級遞進到產業化平臺的動機,其實不難理解其中邏輯。
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最強脈動的今天,醫藥行業的創新資源正在成為跨國MNC藥企巨頭和本土藥企新勢力競相投入BD乃至股權投資的焦點。
百洋醫藥從下游銷售端向中游生產端延伸,無非是為更靠近上游研發的創新源頭:市場BD與創新孵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叁|母子協同
生態型Big Pharma的形成
2024年10月31日,華昊中天醫藥-B(02563.HK)成功掛牌港交所,在其IPO發行的基石投資人名單上,百洋醫藥在列其中。
還未與華昊中天正式簽訂優替德隆的商業推廣合作協議前,百洋醫藥就以投資人的身份擁抱了這個合作伙伴。
當然,更多時候“產業投資人”的角色則是由百洋醫藥身后的集團母公司來擔當。
在官方介紹中,百洋醫藥集團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健康產業集團,以產業化能力為基礎,以資產增值為核心,以創新孵化為特色,現已構建起醫學創新成果孵化、生產制造及商業化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2023年3月,北京門頭溝區政府與百洋醫藥集團聯手打造的“百洋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在中關村門頭溝園正式啟用。
這個集總部辦公、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創新基地里,華科先鋒、百洋智心等一眾百洋與“國家隊”合作的創新企業,均落戶于此。
百洋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圖源:互聯網
為了更好地培育創新,百洋還與門頭溝區政府健康產業引導基金合作設立了百洋門頭溝大健康創新投資基金,面向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創新類企業投資孵化而設立。
此外,百洋還與青島、廊坊、蘇州等多地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合作,成立多只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基金,鎖定在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及基礎研究平臺三大賽道。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百洋醫藥集團形成的“生態型Big Pharma”中,集團公司的角色是產業投資人+孵化器,而上市公司則定位是將集團公司投資孵化的創新成果在市場上釋放產業化價值的轉化平臺。
這種“母子協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市公司承擔創新研發的風險且轉嫁給二級市場投資人。
畢竟,要挖掘“優化醫療場景”的源頭創新,就不得不面對嚴峻的現實:漫長的臨床試驗過程和未來市場的變化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是巨大的。
因此,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形成分工與協同,以創新生態閉環的模式成就真正的Big Pharma。
對于上市公司百洋醫藥而言,有了集團公司創新成果源源不斷的輸出保障,憑借其近20年積淀的品牌運營能力,再疊加其市場BD能力與生產端打通的產業化能力,未來持續打開成長空間是能夠預見的。
諸如核醫學創新藥、抗腫瘤與骨再生創新藥、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光子計數CT等創新方向,無一不是蘊藏著巨大潛力的領域。
這些百洋創新體系里的“新武器”,未來都將會是上市公司的“爆點”所在。
而橫向比較整個醫藥行業,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我們也很難發現有與百洋醫藥類似可比的對標公司。
從醫藥商業的下游向中上游延伸做布局,同時又與其母公司形成生態創新協同,這種先天資源稟賦同樣也是上市公司百洋醫藥很難被復制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