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11日訊(編輯 瀟湘)自從特朗普以美國第47任總統的身份重返白宮以來,不經意間已經悄然過去了50天。而在特朗普2.0的頭50天里,全球金融市場無疑再度深刻感受到了這位“懂王”的威力,其關稅、移民、削減開支等多項政策主張引發了全球市場的連番動蕩。
可以說,從“特朗普1.0”到“特朗普2.0”,全球資產價格在財政刺激、產業博弈與貨幣信用重構中不斷改寫著劇本。那么在過去50天里,全球各大類資產究竟出現了怎樣的行情波動?與特朗普1.0任期時又有哪些異同呢?
根據Fundstrat編制的多資產走勢對比圖,美國總統特朗普兩次任期內(2017年“特朗普1.0”與2025年“特朗普2.0”)的財政政策、貿易立場及監管環境差異,顯著影響到了全球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的波動軌跡。
以下是標普500指數、羅素2000指數、比特幣、10年期美債收益率、美元指數、黃金價格、德國DAX指數和中國滬深300指數在此期間的走勢對比。
注:依次為標普500、羅素2000、比特幣、10年期美債收益率、美元指數、黃金、德國DAX指數和CSI300
不難看到的是:
八年前和如今,跨資產類別中最大的行情差異出現在了美股和比特幣上。
在大的方向上,10年期美債收益率、美元指數、黃金價格、德國DAX指數和中國滬深300指數都和八年前其實都具有相似之處。
尤其是滬深300指數,在這八組標的對比中特朗普任期頭50天的表現與八年前最為相像。而要知道,在特朗普1.0的首年(2017年1月20日-2018年1月19日),滬深300指數的累計漲幅其實最終達到了驚人的28%。
美股、比特幣“人已非”
根據道瓊斯市場數據公司的統計,美國股市目前已創下了自2009年(當時奧巴馬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上任)以來最疲軟的前50天總統任期表現。
截至周一收盤,標普500指數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的跌幅已經超過了6%。而納指更是已經邁入了10%的高位回調區域,道指自1月20日以來的跌幅已接近了3%。
歷史表明,在總統任期的前50天,美股往往會下跌。自1953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在此期間的平均回報率為負0.4%,而納斯達克指數在這50天內的平均跌幅為3.1%。
不過,像特朗普2.0的頭50天里,美股如此凄慘的表現依然極為罕見。這也與其第一期時的股市成績單形成了鮮明對比:道瓊斯市場數據,在特朗普1.0的前50天里,標普500指數上漲了4.8%,而納指上漲了5.8%,道指也上漲了5.9%。
隨著投資者紛紛逃離幾乎所有類型的風險資產,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情緒目前正進一步席卷了華爾街,美國股市原本穩步回落的勢頭在周一急劇加速。人們越來越擔心的一點是,特朗普提高關稅、削減開支的計劃和地緣政治動蕩,將使美國經濟陷入停滯乃至衰退。即便直到最近,美國經濟還以強勁的勢頭無視擔憂者的態度。
FHN Financial宏觀策略師Will Compernolle稱,“如果白宮的主人本身就對短期增長預期并不十分樂觀,那么市場為什么要對此持樂觀態度呢?如果他們愿意忽略他們所認為的短期陣痛——排毒,那么更大的風險在于,排毒之后,他們并沒有能力在無力回天之前阻止經濟下滑?!?/p>
當然,美股在特朗普上臺后的回落,顯然也與去年大選前后盛行的“特朗普交易”不斷出現平倉有著不小的關聯。就在幾周前,投資者還在歡呼唐納德·特朗普重返白宮,認為他減稅與加關稅相結合的政策將刺激經濟增長,從而推高美股和美元,并令其他國家的市場承壓——所謂的“特朗普交易”一度盛行。然而如今,這種情緒正迅速消退。
與美股遭遇類似打壓的還有同屬高風險資產的比特幣。周一比特幣已失守了8萬美元關口,與特朗普1.0任期伊始的走勢也呈現了鮮明的反差。
A股、歐股“牛相似”
當然,盡管在特朗普兩任任期伊始,美股與比特幣的走勢呈現了顯著差異。但也有不少跨資產領域的走勢,與當時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例如,美元指數就和八年前一樣——出現了走低。而有關美元走勢的解讀,我們其實已經在上月就已經探討過——在八年前的特朗普首個任期時,美元的升勢恰恰也是在特朗普上臺前尤為火熱,但在真的上臺后卻開始偃旗息鼓。
目前,許多人已開始憂慮,貿易戰走走停停引發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開始損害人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削弱市場對特朗普11月當選最初的樂觀反應。正如巴克萊銀行G10外匯交易聯席主管Jerry Minier所說的,“你仍然需要找到理由讓美元上漲繼續延續——但至少目前這些理由已經被撤走了?!?/p>
而更有意思的現象,或許當屬歐股和A股和八年前一樣出現了走高。
2017年DAX指數的上漲是“全球復蘇+政策紅利+結構性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后期(如2018年)對德國工業造成壓力,但其上任初期的財政刺激預期與全球經濟共振,仍是推動DAX首年走高的關鍵。此外,當時德國企業出口依賴度高、歐元弱勢等結構性因素,也放大了這一階段的市場樂觀情緒。
而滬深300指數可以說是眼下與特朗普1.0時期走勢最近的資產。
2017年滬深300的上漲,是受到了“低估值修復+內需政策紅利+盈利增長+外資增持”的共同作用。盡管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埋下隱患,但首年其影響尚未顯性化,國內經濟韌性和結構性改革主導了市場邏輯。此外,2017年6月,MSCI宣布將中國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外資通過陸股通持續加倉核心資產。2017年外資凈流入逾2000億元,強化了龍頭股的溢價效應。
可以說,盡管眼下歐股和A股走高的邏輯,與八年前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個優勢甚至是八年前都不怎么具備的,那就是美股的回調正在引發全球資金流向的重新配置——而無論是歐盟國家增加開支的財政舉措,還是中國Deepseek引發的科技浪潮,都正為兩地市場創造了歷史性的結構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