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3月7日訊(記者 武靜靜)藍鯨新聞獨家獲悉,百川智能近期的調整還在持續進行。百川智能此前曾向藍鯨新聞回應稱:公司正按照既定規劃,對金融業務進行優化調整,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業務,加速實現‘造醫生、改路徑、促醫學’的愿景。
根據藍鯨新聞獲得的一手信息,在2024年期間,百川智能已經停止預訓練新的超大規模通用大模型,目前,百川的精力也會放在醫療垂類大模型上。
另外,根據藍鯨新聞獲取的獨家信息,此次,百川智能對旗下商用業務部門進行了大調整,此外還涉及部分研發部門技術人員。
從百川智能商業服務公眾號可以看到,商用業務部門2024年給百川帶來了新華三、北電數智、信雅達、實達集團、天開集團、完美世界游戲等多個頭部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涉及金融、國央企等眾多大型企業。
知情人士稱,這是百川智能2024年唯一創造收入的部門。他提到,目前,除醫療外,To B端,公司僅保留在途項目,其余項目都已經全面暫停。
前述知情人士認為,百川此次調整下了“血本”。他透露,To B業務是百川核心的造血來源,在2024年創造了近1億元的收入,也為之后增長打下基礎,“由于To B行業的合同都是按照一二三期等不同時間執行,此前百川內部曾預計2025年收入將翻好幾倍。”這也與此前茹立云對外公布的信息相吻合,在接受《財新》專訪時,茹立云曾預計,公司2025年訂單簽約額將在10-20億元的水平。
也有人評價認為,不能一味看合同收入,因為雖然To B有時合同收入高,但真正能帶來多少盈利都很未知,百川調整也可以理解。
百川調整背后,一個現實因素是,DeepSeek開源后,確實會對閉源模型的市場份額產生沖擊。
此前,另一家大模型公司員工曾向藍鯨新聞提到,DeepSeek發布后,有企業用戶提出了新需求,能否在部署模型時同時接入DeepSeek模型。他認為,這種需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公司自研模型在To B的價值被削弱了;但他也認為,從樂觀的角度看,因為DeepSeek是個開源模型,降低了AI技術的使用門檻,還推動了更多企業嘗試本地化部署和私有化部署,是個好機會。
被動或主動,All in醫療成為了百川智能當下的選擇。
藍鯨新聞也了解到,具體的醫療業務上,百川內部有To B和To C的團隊,目前醫療To B團隊人數不多,直接由茹立云管理。從Boss直聘上看到,公司還在持續招募面向醫療場景的銷售、評測和交付的員工。
在近期和《晚點》的一次對話中,王小川曾預告:公司2025年的落地計劃是:百川的 AI 兒科醫生會在北京兒童醫院上崗;2025 年第一季度,每個海淀居民會有一個自己的 “AI 醫生助理”。
但即使面向醫療場景,百川也不可避免的會碰到DeepSeek。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近100家醫院部署了DeepSeek,覆蓋了患者服務、科研、診療、辦公、管理等各個方面。單論北京市場,目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大醫院等已經先后部署了不同參數規模的DeepSeek模型,比如,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DeepSeek醫療矩陣開放了155個端口覆蓋全院所有科室。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藍鯨新聞,DeepSeek R1在一些醫療場景表現也比一些國內醫療垂類大模型強,如果專攻醫療場景,就要深入基礎模型難以觸達的一些數據深處,否則會輕易被更聰明的大模型替代,垂類模型就難以站住腳。
這是百川要面對的新難題,也是所有基礎模型在垂類場景面對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