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閔曉強
編輯:李 鑫
隨著春節前公募基金四季報披露完畢,內地公募基金公司去年年終的排名也正式出爐,基民耳熟能詳的公司大多排名有所進步,但也有基金公司在競爭中逐漸掉隊,例如老十家中的大成基金。
公開的數據顯示,2014年末,大成基金的規模為581.1252億元,到了2024年末,規模增長至2225.3874億元,實現了1644.2622億元的增長,增長率達到了283%。盡管規模實現了增長,但大成基金的排名卻從2014年的第11位下降到了2024年的第24位,排名下降13位。
同時,從大成旗下的基金經理情況看,2024年一年共有6位基金經理離職,同時主動基金權益老將各有各的問題都需要改進和提升;特別是任職超過10年的老將楊挺,這位擅長醫藥的操盤手在管3只產品,但2024年全線潰敗,問題出在了哪里呢?
去年大成價值增長成表現“最差者”
從公司網站的資料來看,楊挺目前擔任基金經理的累計任職時間已經超過10年半,作為工學碩士的他,雖然早年曾在賣方的廣發證券擔任過研究員,不過他從2012年8月開始就在大成基金任職至今,任職時間僅比公司的頂流一哥徐彥少100多天。
但從知名度來看,楊挺在圈內和基金投資者中遠遜色于徐彥,一組數字可以說明這種差距:以去年12月31日的時間點來看,楊挺管理3只基金的現任資產總規模約為12.49億元,徐彥管理8只基金的現任資產總規模約為153.82億元。同時,楊挺的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報為13.43%,對比來看徐彥的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報約為93.76%。
楊挺的對比慘淡還是來源于他管理基金的成績差強人意。以上述提到的最佳任期回報的大成價值增長為例,該基金卻在2024年凈值下跌18.19%,也是楊挺在管三只基金中最差的一只。原因何在呢?春節前披露落幕的基金四季報曝光了其中的原因。
從基金契約來看,該基金的投資目標為“本基金以價值增長類股票為主構造投資組合,在有效分散投資風險的基礎上,通過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的動態調整,達到超過市場的風險收益比之目標,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從字面意思理解,該基金更接近偏全市場類的基金。
進一步從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來看,該基金設定的是“滬深300指數*80%+中債綜合指數*20%”。但從基金經理的實際操作中,卻把該基金完全當作一只醫藥主題產品來運作。從12月31日的組合來看,其中有包括美好醫療、百洋醫療、惠泰醫療等6只醫藥股,里面不乏來自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公司標的,或許楊挺的本意是要借助可能的20CM漲停效應,但是從近三月的表現來看卻無一例外地下跌。
再看該基金當季非醫藥類的公司,具體包括了孩子王、中微公司、中興通訊和北方華創四家,對比上一季度的重倉股名單,可以發現這四家公司都是楊挺在這一季度新進重倉的公司。但問題可能出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或許基金經理沒能把握住公司漲幅最大的區間,另一方面是基金經理配置的比例相對有限,除去孩子王配置了5.36%外,其余的三家公司配置均不到4個點。
楊挺所管兩只醫藥主題區別在哪里?
在大成價值增長的四季報中,楊挺并不回避自己的失誤,但也不乏狡辯的成分:“其實在這波行情中表現亮眼的公司絕大部分并不符合我們的選股標準,而且參與這種快速輪動的零和博弈切換也并不是我們擅長的,因此在過去一個季度中,我們并沒有參與到這輪交易活躍的行情中。而是堅持我們的選股標準以較為長遠的眼光去構建我們的跨年度組合。這一決定讓我們的凈值增長在四季度跑輸了絕大部分指數,確實比較遺憾。”
那么,楊挺所管的兩只醫藥主題基金情況如何呢?兩相比較,其中管理時間更長的是大成健康產業混合,基金契約中描述為“本基金主要投資于與健康產業相關的優質上市公司,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力爭為投資者創造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長期資本增值。”從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看,產品設定的基準是“申萬醫藥生物行業指數*80%+中證綜合債券指數*20%”。
對比管理超過10年半的該基金,楊挺管理的大成醫藥健康還不到3年半。需要強調的是,楊挺所管理的大成品質醫療股票,僅僅大約1年時間就匆匆卸任了。從大成醫藥健康的契約看,對該基金描述為“本基金在有效控制組合風險并保持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通過專業化行業深度研究分析,重點投資于醫藥健康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股票,力爭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再從業績比較基準看,其設定的是“中證醫藥衛生指數收益率*65%+中證綜合債券指數收益率*20%+恒生指數收益率*15%”。
但是從重倉股的對比看,就以去年四季報為例,兩只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完全一樣,僅僅是重倉的位次不同,那么兩只醫藥主題如何實現差異化投資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楊挺所不再管理的另一只醫藥主題,去年下跌也大約為14%,大成所欠缺的醫藥短板如何來彌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