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13日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李利等出席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國家藥監局:鼓勵跨國企業把原研化學藥品等轉移到國內生產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李利在會上介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完善推動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健全強化醫療裝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等。藥品監管部門謀劃全面深化藥品監管改革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藥創新生態,加快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上市步伐,提高醫藥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改革的措施將會是全過程、多環節、深層次的,在這里簡要介紹幾個方面:
一是加大對醫藥研發創新的支持。對國家重點支持的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審評審批、檢驗核查等方面加強服務指導,引導企業堅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患者為中心制定研發策略。加強產品注冊申報的政策宣傳和技術咨詢,整合國家和省級藥品監管部門技術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溝通方式,利用線上渠道辦好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云課堂。提升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可及性,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化“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的決策部署,積極支持創新藥械進醫院、進醫保。
二是提高審評審批效率。加快臨床急需產品的審評審批,將符合條件的產品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縮短技術審評、注冊核查、注冊檢驗等各環節時限,加快審批步伐。縮短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時限,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試點,將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縮短至30個工作日。優化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程序,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試點,提供藥品上市后變更注冊核查和注冊檢驗前置服務,大幅壓縮補充申請審評時限。
三是支持醫藥行業開放合作。加強國際通用監管規則在國內的轉化實施,支持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促進全球藥物在中國同步研發、同步申報、同步審評、同步上市。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產模式,在部分地區開展創新和臨床急需生物制品分段生產試點。加大對醫藥進出口貿易的支持力度,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鼓勵跨國企業把原研化學藥品、生物制品和高端醫療裝備等轉移到國內生產。完善藥品出口銷售證明相關政策,鼓勵我國更多醫藥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貿易,讓中國藥品造福全人類。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已批準296個創新醫療器械上市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雷平今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已批準296個創新醫療器械上市,這些創新醫療器械主要集中在植介入類設備、高端影像設備、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高端領域,部分產品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比如:第三代非接觸式磁懸浮“人工心臟”,為進展期難治性左心衰患者提供了心臟移植前的有效的生命支持;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碳離子治療系統,為部分惡性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治療方式,已成功治療1400多位患者;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腦起搏器”,已經在480余家醫院實現臨床應用,植入患者2.7萬人,并走出國門,在8個國家實現臨床應用;創新PET-CT產品,可以實現單床掃描即可覆蓋人體全身器官,分辨率高,輻射劑量低。這些創新醫療器械,不僅有效填補國內空白,大大降低了診療費用,切實讓百姓獲益。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進一步加大兒童用藥研發生產支持力度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黃果今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接下來,國家藥監局將繼續把保障兒童用藥安全、可及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下,進一步加大兒童用藥研發生產支持力度,強化兒童群體用藥保障,讓家長們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