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別人都漲了,你為啥沒漲呢?
最近,合生元母公司健合集團(HK:01112)披露了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
報告期內,健合實現營收66.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1%;歸母凈利潤3.058億元,同比下降49.7%,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降的情況……
僅從核心數據來看,健合交出的這份成績單,確實有點一言難盡。
要知道,現在就連那幫專一做嬰幼兒奶粉的玩家,諸如飛鶴、澳優們都實現了營收的正增長。
但現在,業務結構更加均衡的健合卻表現不及格,這種反差怎能不令人擔憂?
那么健合“掉隊”的原因,到底是啥呢?
奶粉逆勢下滑,李鳳婷的“掌舵”能力測試不合格?
從財報來看,健合集團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BNC)、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ANC)、寵物營養及護理用品(PNC)。
其中,嬰幼兒營養與護理用品業務(BNC)是拖累健合此次業績表現的“罪魁禍首”,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4.32億元,同比下滑22%。
對應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嬰幼兒益生菌及營養補充品營收均有所下滑,分別同比減少18.8%、31.6%。
重點來看占BNC營收超70%的嬰配奶粉業務,對于下滑,健合集團解釋稱:“主要原因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面臨持續的系統性挑戰,新國標過渡后競爭持續激烈,消耗渠道中舊國標奶粉庫存所需時間較預期長,導致銷量減少。”
言下之意,這是外部環境問題、是行業競爭的問題,非戰之罪也!
但實際上,這個鍋并不能全甩給行業來背。
現在新生兒出生率低,影響奶粉企業表現是事實,但問題是今年上半年,澳優、飛鶴和伊利(奶粉業務)們卻都實現了正增長。
飛鶴實現營收10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歸母凈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10.56%。
澳優實現營收36.81億元,同比增長4.8%。
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業務,營業收入145.09億元,較上年增長7.31%。
那么健合是咋回事呢?原因其實就兩個:
一是戰略上多元化的好處與壞處。現在健合BNC、PNC和ANC三大業務共同布局,好處是分散了風險,擺脫了依賴;但壞處是,健合的奶粉業務跟專一的友商比,可能就不夠強了。因為友商們別無退路,只能“破釜沉舟”,在紅海市場以更加內卷的姿態殺出重圍。
這對精力分散的健合來說,確實就很難全盤梭哈去跟著競爭……
二是策略上的超高端化奶粉路線有待商榷。
從半年報來看,健合合生元的奶粉業務似乎仍在走超高端路線,并且在中國內地整體超高端嬰配奶粉分部的市場份額方面排第三位,市場份額也從11.7%升至了13.0%。
毫無疑問,健合還是把握住了寶爸寶媽們“苦誰不能苦孩子”的消費心理。
這個策略絕對不能算錯,但就是放現在有點不合時宜。為啥呢?因為在當前消費降級的時代背景下,飛鶴、澳優等品牌奶粉們的價格都已經回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
相比之下,現在同規格奶粉下,動輒一罐還是300多的健合合生元,自然就扎眼了許多。
而且合生元奶粉走超高端路線的優勢是啥呢?
說奶源,現在大家都有海外高質量奶源地;至于說配方和研發硬實力,健合的整體研發投入確實不小,今年上半年就達到了1.04億元。
但問題是,健合有三大板塊業務,其中的成人營養保健品還尤為需要研發創新,那么平均下來,健合嬰配奶粉的研發投入可能還是比不上飛鶴、澳優們,這也難怪競爭力不足,營收下滑了……
這么一看,現在健合面臨的本質上似乎還是經營問題,是人的問題、管理層的問題。
更直白點講,是健合中國區有待提升。畢竟,健合中國區的營收規模占比最大,但在報告期內,也只有中國區市場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滑-10.5%。諸如澳新、北美和其他地區均實現了正增長。并且中國區嬰配奶粉的營收表現,也幾乎撐起了健合整體的奶粉業務表現,可見其重要性。
但很遺憾的是,對于這樣一個重要市場,身為中國區卻并沒有守好。
中國區這塊難啃的骨頭,也成了歷屆掌舵人共同的難題。
從去年年中上任健合集團行政總裁這一關鍵職位的Camillo Pane,在年底就選擇了辭任。
隨后,健合便交出了一份營收同比增長9.01%,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滑4.89%的“糟糕”成績單。
至于另一個在該職位辭任的、年薪超3千萬“天價”的安玉婷,從接任到離任也只有三年多的時間,同樣未在任期內待滿。
盡管彼時的健合集團曾向媒體表示,安玉婷的離職原因為個人原因,與業績無關,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安玉婷任期的時間段也確實是健合集團營收增長放緩、業績不振的階段,并且安玉婷也未能幫助健合扭轉這一頹勢……
可見,健合對于高管們大方是歸大方,但同時也需要看到成績和結果。所以,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我們都真心地希望健合中國區的管理層們,能夠早日扭轉戰局,幫助健合重回高光時刻……
拿明天的錢還現在的債,健合集團鋼絲上跳舞
其實,如果從財務視角來看,或許就更能理解“為什么掌舵中國區市場的健合管理層壓力大了”以及備受健合關注的原因了。
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區市場業務重要,更在于健合自身緊迫的財務需求。
就像最近,健合發布公告,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就提供定期貸款融資、循環信貸融資,連同定期貸款融資統稱訂立銀團融資協議,總金額相當于5.6億美元。約39億元人民幣。
為啥要貸這么大一筆款?原因有很多,但被健合排在首位的是,“定期貸款融資借入的金額,將用作悉數償還或提前償還本集團于現有融資下的債務”。
直白點說就是,現在借錢償還以前的債務……
事實上,從資產負債表來看,健合也確實是個典型的高杠桿經營企業,資產負債率常年都在64%以上波動。就比如今年上半年,天眼查APP顯示:健合的資產負債率就達到了68.23%。
而且在這樣高的資產負債率背景下,其中健合的無形資產、商譽還分別為54.7億元和77.48億元,合計132.18億元,占總資產的65.02%。
也就是說,在當前健合203.3億元的總資產規模中,有一半多的資產都是“虛”的。
可問題是,對應的138.7億元的總負債卻是實實在在的。比如說,流動負債中的“計息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就高達了55.55億元,非流動負債中的“計息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也達到了18.35億元,兩項合計就超過了70億元。
也難怪今年上半年,包括計息銀行貸款及優先票據等融資成本,就達到了4.33億元,算是成了壓垮健合凈利潤表現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說起這個利息,那還真是要為健合和投資者們降降溫,提個醒。
原因無他,雖然此次健合再融資信貸的協議條款(包括利率)及條件沒有明說,只是按照該類債務融資的慣常商業條款進行,但此前健合的部分貸款利息率實在是高,有的甚至能達到13.5%,為2023年凈利率的3倍之多。
比如在去年6月份,健合就接連發行了有關5820.7萬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13.5%優先票據及1.42億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13.5%優先票據。
當然,在綜合各種結構性貸款,以及部分低利率貸款后,健合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其隱含年化利息開支率(包括是上述對沖的利益)為7.0%。雖然有所下滑,但仍明顯高于同期凈利率表現……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健合的整體經營理應很危險才對,但是把時間線拉長來看,健合近年來卻似乎一直都在走高負債發展路線?
原因也很簡單,即健合的業務市場邏輯足夠硬,能夠靠著強勁的經營性現金流,持續支撐其走在高杠桿的風險線上。
大家都知道,健合靠著合生元益生菌和嬰配奶粉發家,但是在新生兒出生率達到頂峰的2015年和2016年,其卻毅然斥資約102億元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Swisse100%股權,并宣布新增ANC(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開辟出了第二增長曲線。
隨后在2020年、2021年,健合集團又分別以約10.72億元、39.5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寵物營養品牌Solid Gold和Zesty Paws的全部股權,新增了PNC(寵物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
時至今日,健合的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營收占比已達到了49%,遠超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的36.3%。如果按照產品分部來看的話,同期,健合的嬰配奶粉收入占比僅為26.9%,營養補充品則占據了66.1%,更像是一家保健品營養公司。
對應的,2015年健合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尚且為3.66億元,但到了2016年便猛增至15.43億元,此后一直都波動維持在10億元之上。甚至今年上半年就達到了10.53億元,接近去年一整年的10.97億元規模。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利潤跟不上,但靠著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健合也能把借款還債這條高杠桿之路走通。但問題是,這對投資者和管理層們來說就相當不討喜了。
畢竟,現在市場的風向是千變萬化的,而健合留給自己的犯錯空間或者說財務安全冗余實在是太過有限了。
不僅業務表現不能拉胯,特別是作為營收支柱的中國區更不能出現大的變動,而且還要確保每年的款項都能夠及時收回,否則就可能出現牽一發而動其全身的高杠桿爆雷。
可偏偏現在,雖然今年上半年健合的成人營養及護理用業務同比增長11.2%,寵物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同比增長4.1%,但相較于去年同期43.2%和21.4%的增速,均已出現了大幅放緩。
如果再帶著一個“拖油瓶”的嬰配奶粉業務的話,可能就出現一步亂,步步亂的風險。所以,如何優化業務策略,提升國內市場競爭力,或許就成了健合集團接下來的重中之重……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