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29日訊(記者 沈述紅)在基金產品主題風格漂移與良好的業績之間,究竟該作何選擇,是擺在部分基民面前的現實議題。
近日,部分基金凈值走向與基金主題指數走向出現較大偏離的情況再度引起市場關注。根據二季報披露的最新重倉股情況,金信智能中國2025、東方互聯網嘉等產品持倉風格均出現了一定漂移。其中,金信智能中國2025今年以來凈值走勢已達到15.88%,然而,作為一只“智能中國”主題產品,該基金近年來的重倉股幾乎“清一色”為銀行股。
有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基金公司之所以容忍部分基金經理風格漂移,是因為想“贏”,基金經理風格漂移,則更多出于短期業績排名壓力等因素的考量。還有一種漂移的原因在于,早年基金公司因為蹭熱點發行了主題產品,后來出現了基金經理更換、或基金經理本身投資風格發生變化等情況,他們希望對持倉作出改變,但改產品名稱、改投資風格很麻煩,這會造成一些客觀上的漂移。
“總體而言,基金公司還是應保持克制,哪怕意識到風格需要轉變,也應按流程做好基金轉型,或通過持有人大會更改投資范圍。”華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表示。
“智能中國”主題基金重倉銀行股
“唯業績論”是否可取?如果將之與遵循基金合同相比,又孰輕孰重?
今年以來,金信基金旗下金信智能中國2025在主動權益產品中靠前的業績排名引發了不少投資者關注。數據顯示,年初至今,金信智能中國2025業績回報已有15.88%。中長期看,該產品也有較為不錯的收益,其近兩年、近三年、近五年的收益分別達到了28.80%、30.96%、71.32%,顯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相關數據。
在該產品討論區,“小小加倉一下”、“又又又又漲了”、“銀行股必漲”、“又一個成功案例,繼續耐心持有,看好銀行和基金經理的操作水平”等內容也頻頻出現。
不過,作為一只以“智能中國2025”為主題的靈活配置型基金,該產品自2017年一季度開始便開始將大部分重倉股騰挪至銀行股。
而這一通風格驟變的操作之下,并非源于基金經理發生了變更。在2016年7月1日產品成立至2018年5月,也即金信智能中國2025持倉風格驟變期間,執掌該產品的基金經理一直為劉榕俊,隨后,在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這只產品相繼被楊仁眉、吳清宇、高俊芳接管,他們對金信智能中國2025的管理也維持著“重銀行”、“輕智能中國2025”的風格。直至2020年5月21日,這只產品再度回歸到劉榕俊手中。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金信中國智能2025持有金融業的重倉股市值占其投資股票市值的比重超過了7成,產品前十大重倉股中,前九大重倉股全為銀行股,依次為: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僅第十大重倉股為萬和電氣。
從這一數據看,金信智能中國2025的“智能中國2025”已幾無痕跡。
金信智能中國2025 今年二季度末重倉股
然而,根據該產品基金合同,金信智能中國2025重點投資于“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提供智能化生產、設計與服務的企業,重點包括智能機器、智能穿戴、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電網以及因采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而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且投資于基金合同界定的智能中國 2025 主題的證券不低于非現金基金資產的 80%。
在二季報中,劉榕俊還表示,二季度 A 股市場整體風格仍偏向低估值、穩定分紅的大市值板塊,“展望下半年,世界環境、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在震蕩的市場中,本基金將繼續重點投資于低估值的金融板塊。”
在上述產品外,目前市場上還有個別產品風格“飄忽不定”。如東方互聯網嘉,在二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中,該產品“含銀量”同樣較高,有四只重倉股票為銀行股,包括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
整體看,該產品二季度末持有金融業股票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重高達21.28%。而根據基金合同,東方互聯網嘉投資于互聯網及受益于互聯網發展的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股票占非現金基金資產的比例不低于 80%。
風格漂移背后
如此明晃晃地背離基金合同、甚至長達數年之久的行為,何以在合規標準嚴格的公募基金行業中存在?
在華東一家公募基金總經理看來,風格漂移包括顯性風格漂移和隱性風格漂移,兩類風格偏移他都不太認可。其中,“掛羊頭賣狗肉”是顯性的風格漂移,偏隱性的風格漂移則是,雖然在產品名稱里看不出來基金經理投資方向是什么,通過策略框架研究、報道、宣傳、調研等信息卻能給投資者傳遞一定的信息,但最終產品運作下來成了另外一個“品類”。
“還有一種漂移的原因在于,早年基金公司因為蹭熱點發行了主題產品,后來出現了基金經理更換、或基金經理本身投資風格發生變化等情況,他們希望對持倉作出改變,但改產品名稱、改投資風格很麻煩,這會造成一些客觀上的漂移。”
華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指出,公司嚴控風格漂移問題。他分析,不少基金公司之所以容忍部分基金經理風格漂移,是因為想“贏”,基金經理風格漂移,則更多出于短期業績排名壓力等因素的考量。在他看來,基金公司還是應保持克制,哪怕意識到風格需要轉變,也應按流程做好基金轉型,或通過持有人大會更改投資范圍。
從實際情況看,早在2021年,基金風格漂移導致的合同屢屢違約情形就已被監管關注。早在2021年,不少基金經理就做著“正確”且有效率的事情,紛紛扎堆買入新能源、光伏等股票。但買著買著,風格便發生了漂移,也相應違背了基金合同的契約精神。
在此背景下,監管開始查因為風格漂移而違背基金合同的產品,要求基金公司自查并說明情況,有的會要求產品進行調倉以匹配基金合同約定的投資范疇。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基金公司陸續向監管上報產品轉型申請,或召開持有人大會修改基金合同,以更改或擴大投資范圍。
“現在基金公司的合規都是比較嚴格的,風格漂移的情況現在已經極少出現了。加上主題基金本身就帶有‘標簽’性質,如果標簽名不副實了,對投資者甄選產品會造成一定困難。”華南一家公募市場人士稱。
一家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投研總監此前曾表示,公司定期新增或調出金選基金產品,其中“調出”的原因除了基金經理變更、規模快速增長帶來超額不穩定,也有在市場沖擊的情況下一些基金出現風格漂移的情況。
華南一家中型公募高管直言,公司將長期業績和風險管理擺在第一位,不會從事“賭短期”“炒概念”“投資風格漂移”等激進投資行為,而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條線、多策略布局基金產品,以匹配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期限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