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海正式發布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至今已有約半個月,期間各家智駕企業主要都在聚焦測試前期的準備工作與微調,預計最快將在未來一周內啟動面向普通市民的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實地測試,測試期間全程免費。
在上海臨港約有68平方公里測試區域,微信小程序上,每一個“R“字顯示位置,都是可以上車的地點。
輸入目的地、等候差不多幾分鐘的時間,一輛無駕駛人的智能網聯汽車就開了過來,和目前如火如荼的武漢全車無工作人員的模式不同,上海這邊的測試方案和其表述一致,為“無駕駛人”,但會在副駕位置安排一位安全員,以應對突發狀況,安全系數無疑更高。
上車后,乘客可以在車載平臺電腦上輸入四位手機號,并系好安全帶、點擊出發、即可前往設定好的目的地。
在后排,乘客既可以查看行駛路線,也可以實時查看周圍路況,并附帶有空調調節、音樂娛樂等功能。
乘坐體驗來看,行駛平穩,掉頭、避讓動作也不會讓乘客出現明顯的不適感、頓挫感,識別紅綠燈主要通過車載攝像頭的視覺算法實現,但偶爾也會遭遇一些突發狀況,在此次測試中,透視記者也確有遇到了此類情況。
“紅綠燈沒開,它現在可能因為紅綠燈信號燈今天正好有問題,導致車現在不動了,停在路上了。”
過了大約1分半,車輛又恢復啟動并順利通過路口。除了部分有待優化的內容之外,諸如沒有車道線的場地內部道路識別,內部窄路坡道通過等“小路考”測試題也令人驚喜。
透視記者現場觀察到,它的算法是偏向于保守,在整個行駛過程中變道次數也不頻繁,相對會在通行狀況尚可的一條車道上長期保持行駛。
測試企業方面介紹,首批預計將有5輛車投入公開測試,后續還有會新車陸續跟進,車型也會有所增加,具體以實際測試后的表現機動調節運能。
賽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質量與運營總監陳國發表示:“現在基本上城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場景、相當于比人類新手司機駕駛要安全很多,然后還有一些小部分的場景,比如說加塞、一些交通規則里面比較含糊的地帶,可能還要做一些比較好的博弈算法,也不是說完全禮讓或者在道路擁擠時不動。我們首批是拿到五輛,現在我們第三代的產品也正在研發生產“考試”的過程中,估計年底我們會投放四十臺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