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新茶百道:品得人生酸苦辣百味
文:向善財經
這次茶百道IPO,算得上教科書式的“災難級”的IPO。
上市首日,港股盤中一度跌超37%,到24日收盤跌幅仍達33.71%,股價從17.5港元的發行價,跌到11.6港元。
破發之后,媒體驚呼,上市一小時跌沒了3年凈利潤……
誰能想到,三年之后的新茶飲IPO,還是這個配方,還是這個味道。
2021年奈雪的茶赴港IPO發行價19.8港元,當日隨即破發,股價跌了13%,一個月后到7月27日,股價暴跌26%……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平心而論,比起動輒流血上市的公司,茶百道的業績表現還是不錯的,近三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是7.56億、9.54億和11.39億。23年的營收更是破了57億。
對比之下,同樣營收50多億的奈雪的茶,凈利潤只有一千三百多萬,茶百道業績還是有含金量的。
為什么茶百道業績含金量這么高,IPO首日還破發這么嚴重?新茶飲赴港為何這么會被這么看空?
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災難”級的破發背后,為什么市場不買賬?
新股破發總是有原因的,要么就是時間節點太差,市場情緒悲觀,要么就是估值太高。
茶百道IPO,這兩點原因可能都有。
市場對打新不感興趣,似乎跟近期港股的市場熱情不高有關。上周五開始恒生指數“三連陰”,回調近5%,空頭的趨勢明顯。這個時候新股上市,并非最佳節點。
從估值的角度看,20倍的PE以及30倍的PB可能還是有高,雪球博主“星辰大海的”評價很中肯:“20xPE 30xPB,在這種背景下的港股市場貴到離譜,因為pre-ipo30億美金,不想倒掛”。
雖然說茶百道的盈利比奈雪要好看不少,但投資人也有話要說,作為市場參考標的奈雪上市后跌了這么多,這個估值究竟劃算不劃算,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畢竟,新茶飲過去的估值泡沫還沒出清完畢,又有多少人敢于在這個時候堅持看好未來增長?
大家心里更沒底的是,茶百道能火多久,增長能持續多久?或者換個角度,用管理層的話術翻譯一下就是:茶百道的差異化究竟在哪?
在我看來,新茶飲這個賽道,是很難真正意義上做出差異化的。
傳統茶飲的差異化,本質上是人群的差異化,或者叫購買力的差異化。龍井跟毛尖的差異在哪?是產品力?其實都不是,最大的差異其實是購買力差異。
奶茶、果茶這幾個大眾消費的品類,最難做出差異化的原因是購買力太大眾了。所以市面上競爭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有嚴重的同質化。
因此,茶百道管理層始終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你有什么是自己能做到,而別人做不到的優勢?
是品牌嗎?恐怕不是。
新消費品牌能夠快速建立起品牌認知,但很難真正建立起品牌壁壘,因為品牌壁壘不光是要有讓消費者記得住的產品,也要做大量的營銷投入。
可口可樂的品牌壁壘夠強吧?那是因為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舍得投廣告費的公司之一,營銷費用常年在銷售收入的30%。農夫山泉也差不多,2023年營收426億,銷售費用92.84億。
而茶百道呢,2023年營收57.04億,銷售費用只有1.31億。當然,茶百道是賺的加盟商的錢,營收95%來自銷售貨品及設備,4%是加盟費。
換言之,茶百道其實是靠給門店賣貨賺錢,模式上更像瑞幸。
但問題是,瑞幸某種意義上在咖啡賽起到了一個教育市場的作用,讓很多人認識到原來咖啡也可以這么便宜,所以,在咖啡這個品類中,除了星巴克,瑞幸是有自己獨特的品牌生態位的。
茶百道不是這個市場的引領者,也就沒有品牌紅利,同樣都是果茶和奶茶,我可以買霸王茶姬,也可以滬上阿姨,消費認知中大家其實都不差。
所以,在品牌上要想站穩優勢,甚至支撐起二級市場的高估值,長期的高額營銷費用投入必不可少,顯然,目前的茶百道還做不到。
那么,是門店渠道嗎?
恐怕也不是,奈雪門店也不少,可為啥股價還破發得厲害?所以,這么高的溢價,還是要給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理由。
開門店這個事兒,本質上是個資金的問題,有錢了就能在好的地段開門店,產品做得不差,生意也不會太差。
所以,做門店終端,為的是做大營收和市占率,讓財務數據好看一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經營壁壘,因為你辛辛苦苦做起來的份額很容易就被后來者用低價打穿。
最后,最終優勢會是產品嗎?
也許是,但產品上玩出的花樣再多,也不能算作是優勢,因為果茶和奶茶的研發成本不高,也幾乎沒什么壁壘。
既然品牌渠道產品上,茶百道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那么20倍的PE又怎么會有說服力呢?
的確,茶百道之前的估值確實很高。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2023年6份的天使輪融資,投后估值180億人民幣。
但實際上,機構信的故事,市場未必真的信。
這輪茶百道請了11家機構發售股票,中資券商有中金國際、招銀國際、建銀國際等機構、外資機構有花旗。請了這么多“救兵”,最終結果是獲得1.11倍認購。
從認購的情況看,市場的反饋還不錯。這次IPO,茶百道全球發售1.48億股,根據披露的信息,中簽大部分是甲組的投資者(金額小于或等于500萬港幣的投資者),乙組的大戶投資者總共認購了190萬股。
有熱心的網友幫投資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收市,跌26.86%計算,甲組的投資者中10萬股要虧損47萬,乙組買100萬股的投資者要虧470萬。
茶百道這波IPO,屬實讓投資者虧麻了……
所以擺在管理層面前的問題還是那個問題,要用怎樣的差異化優勢來支撐茶百道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和定價?這一點是需要深思的。
茶百道破發,最難受的是雪王和滬上阿姨
茶百道破發至少說明了一件事,港股市場似乎對于茶飲這個品類不買賬。
有人可能會說,誰說港股對消費品不買賬?這么多年國內的消費品公司哪個不是去港股上市的?
對于消費公司去港股上市,市面上有一種說法是,美股偏愛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A股要求高,相對來說港股更適合消費股上市。
說白了,A股沒條件美股看不上,只能去港股。畢竟港股這些年流動性差,好的公司IPO也很難成功,更不用說不確定性尚存的新消費飲品公司。
市場在意的其實還有一個點,那就是線下飲品生意,財務數據真實性可能很難確認。
記得當年渾水是怎么做空瑞幸,后來被曝出財務造假的嗎?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他們雇了一群大學生去瑞幸門店門口數人頭,為此后來瑞幸門店甚至改了出單編碼,不再按照訂單數量做編號。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做飲品生意的品牌都有財務造假,此處想表達的意思是,經過瑞幸的事情之后,市場很難再有100%的信任。
茶百道這次IPO,可能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畢竟茶百道的業績看起來太好了,楚人無罪懷璧其罪。
其實不僅是茶百道,這次IPO破發之后,排在后面等著上市的蜜雪冰城和滬上阿姨也挺難受。
茶百道業績這么好卻破這么厲害,雪王和滬上阿姨面臨的困境是,接下來怎么上市?上市之后怎么定價?
首先,茶百道這么一破發,茶飲賽道上市的二級市場溢價權已經徹底沒了,而且即便是上市,未來溢價空間可能不大。如果成功上市,會不會走茶百道和奈雪的老路?
恐怕很難說。
另外,接下來的新茶飲再上市,原定的上市的目標能不能達成?是不是要挑戰新的募資策略?
可能都是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實際上,公司上市的目的無法幾個,要么融資發展公司,要么融資給股東、管理層回報。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次茶百道上市破發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會讓市場覺得上市變現的目的性太強。
一來,公司利潤營收都在大幅增長,動能很強,換句話來說其實不怎么缺錢,現在融資也大多數為了以后的市場競爭做準備。
二來,這輪融資,茶百道最被詬病的一點是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且上市前一年進行了Pre-IPO輪融資,另外投后估值180億確實有點高,市場中的投資者可能很難不去懷疑IPO的真正動機。
不過,從融資的情況來看,茶百道只發行了10%的股份,比當年奈雪14%更少,每股估值也會更高,但實際的每股發行價卻比當年奈雪要低一些。
這似乎說明,在定價上,茶百道可能玩了一手“心理策略”,讓市場覺得這個定價是偏低的。但現實中似乎沒有那么多的算計和技巧,只有赤裸裸的破發和股價暴跌。
這個破發暴跌,是有后果的。
擺在茶百道、蜜雪冰城以及滬上阿姨面前的一個共同的問題是,這次IPO破發,機構、散戶投資者虧這么多,市場會不會“談茶色變”?
尤其是市場情緒這么不樂觀的情況下,怎么把股價拉高給前期投資者一個體面退出的機會?這些都挺考驗管理層決策和智慧的。
一方面,這次破發之后,機構投資者會更理性,很難為高估值買單,就像茶百道,機構投資者做了“接盤俠”,未來市場不買賬,可能就成了一筆虧本買賣。
另一方面,對個人投資,信心堪比黃金,接下來怎么說服個人投資者,也同樣是個很考驗智慧的問題。
難受歸難受,既然要排在后面上市,那么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這么解決?大概得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引入基石投資者,主動拉長解禁周期,給投資者足夠的信心。
其次,對IPO發行態度更謹慎一些,比如,調低發行價,提前透露一些上市之后分紅計劃,回購計劃也安排上,信心不夠就多砸錢,把市場信心提起來。
最后,最根本的,還是在經營上,找到真正的稀缺性。
茶這個稀缺性可以是服務,比如海底撈。雖然火鍋和奶茶是不同的生意,但都是消費品的邏輯,服務的思路其實可以借鑒。
另外,稀缺性也可以是一種能力,可持續增長的能力。
比如科技行業中華為。華為是稀缺的,他的品牌價值也是稀缺的,華為之所以在人們的心中地位足夠高,因為華為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能力,持續創新,持續增長。
奶茶不是一個高科技的生意,但確實也是一個需要創新精神的生意。如何通過經營、產品等多個層面,找到自己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才是關鍵。
最后:
對于融資和IPO這件事,忘了最近在哪看到這樣一個觀點:如今的Per-IPO不再像以前那樣,拉高業績,給一個比較高估值,而是要伴隨企業成長,去釋放成長價值。
這個觀點很有道理,現在的市場環境,被低估是一種常態,IPO也不再是管理層奮斗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只有你通過努力經營回饋市場,市場也終究會回饋你。
這次茶百道破發,是教訓也是寶貴經驗,接下來,如何做真正有價值的IPO,也許是這個行業中的經營者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