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與往常向券商調研數據統計不同,本次調研加上了“特急”的要求; ②過去兩年之中,僅有13家券商投行保薦承銷費超過10億元; ③投行保薦承銷費中,頭部券商占據大部分比重,中信證券一騎絕塵,斷崖式領先。
財聯社1月22日訊(記者 林堅)記者獲悉,根據監管專項工作需要,中證協近期向券商統計2022、2023年兩個年度IPO項目保薦承銷費金額情況。其中,與往常向券商調研數據統計不同,本次調研加上了“特急”的要求。
圖為券商2022-2023年IPO首發項目保薦承銷費用情況一覽
有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數據征集統計僅限時一天要完成,并在文件下發的時候備注了“特急”字樣,可見本次數據調研的重要性。此外,除了保薦、承銷兩筆費用的金額,本次統計還涉及了券商投行項目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以及實際募集資金總額兩筆金額。
33家券商兩年保薦承銷費用不足1億元
據此,財聯社結合Wind數據粗略統計了過去兩年券商IPO項目保薦承銷費金額的情況。整體來看,納入統計的77家券商投行保薦承銷費總額達到504億元,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75億元)、中信建投(50億元)、海通證券(47億元)、中金公司(40億元)、國泰君安(36億元)、華泰證券(30億元)、民生證券(26億元)、國信證券(16億元)、國投證券(15億元)、國金證券(14億元)。
不僅如此,除了上述10家券商收入超過10億元,申萬宏源、招商證券、長江證券三家也都超過了10億元。這意味,過去兩年之中,僅有13家券商投行保薦承銷費超過10億元。
投行“馬太效應”同步顯現。投行保薦承銷費中,頭部券商占據大部分比重,中信證券一騎絕塵,斷崖式領先其他券商,費用收入占比達到14%,中信建投、海通證券費用占比也都在9%左右。
77家券商中,有33家券商兩年保薦承銷費用不足1億元,占到四成左右。紅塔證券、首創證券、渤海證券、川財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西南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金圓統一證券、北京高華證券、國開證券、粵開證券保薦承銷費用居后。
與此同時,記者也注意到,2023年隨著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券商首發項目保薦承銷費金額縮額明顯,2023年可統計的券商這類費用不足250億元,較2022年下降了近30%。方正證券研究認為,階段性政策收緊沖擊明顯,股權業務方面,2023年第四季度單季受到階段性收緊政策的完整沖擊,按發行日統計,2023年第四季度A股IPO規模311億元,同比下滑64%,環比下滑72%。
業務規模將對一年一度券商投行評級產生影響
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年底,中證協剛公布了2023年券商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最終A類12家、B類67家、C類19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評價結果依據的是2023年11月新修訂的《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
根據最新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形成了“1+4+1”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4”是指執業質量評價,反映券商4類投行業務即股票保薦、債券承銷、并購重組財務顧問和股轉公司(北交所)相關投行業務的履職盡責和業務規模情況。記者通過指標評分表看到,業務規模評價指標主要為項目數量情況,在股票保薦業務35分的構成中占到了5.25分值。這意味著,券商業務規模或對評級產生正反饋貢獻。
不過也要注意到的是,評多也可能扣得多。具體來看2023年結果,獲評A類的券商共有12家,與去年的家數一致。其中,華泰聯合證券、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已連續兩年獲A類。不過也有一些頭部券商,尤其是投行業務規模占優的公司位列B類。
據記者了解,中證協可以對券商投行項目評價情況實施動態管理、回溯驗證,持續記錄與評價內容相關的重大違法違規情況。中證協可以根據投行質量評價結果對證券公司人員管理、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并將投行質量評價結果納入證券行業執業聲譽激勵約束機制。
中證協將評價結果報送證監會,同時抄送證監會各派出機構及證券交易所,供監管機構在日常監管工作中參考使用。協會表示,執業質量評價是激勵約束證券公司提升投行業務執業水平的重要方式。下一步,中證協將在監管部門指導下促進券商更好發揮“看門人”作用,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