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河北監管局發布批復,核準劉立君唐山銀行董事長的任職資格。這意味著,空缺近半年后,唐山銀行終于迎來了新一任董事長。
2024年7月,彼時唐山銀行董事長王衛國因工作調整,辭去董事長職務,由時任行長、執行董事劉立君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
今年1月下旬,隨著監管批復落地,劉立君正式履任唐山銀行董事長一職。
與此同時,1月22日,唐山銀行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調整,劉立君辭去唐山銀行行長職務,目前仍代為履行行長職責。劉立君的上任,為唐山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劉立君正式履新唐山銀行董事長
公開資料顯示,劉立君出生于1973年,擁有本科學歷和正高級經濟師職稱,曾在農業銀行唐山分行及其曹妃甸支行擔任多個重要職務,積累了豐富的金融管理經驗。
2019年,劉立君加入唐山銀行,擔任行長一職,并在2024年7月代行董事長職責。如今,他正式成為唐山銀行的董事長,肩負起引領這家城商行繼續前行的重任。
唐山銀行成立于1998年6月,是唐山市唯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城市商業銀行,國有股權占比達92%。截至2024年9月末,該行資產總額3363億元。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商業銀行穩健發展能力“陀螺”評價中,唐山銀行位列全國124家城商行第12名,全省城商行第1名。
此次任命不僅是對劉立君過去幾年工作成績的認可,也是對其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的信任。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環境,如何繼續推動唐山銀行的穩健發展,實現業務轉型與創新,成為了擺在劉立君面前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他需要處理好內部也管理、風險控制以及外部競爭等多重挑戰,以確保銀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投資收益拉動業績快速增長
近年來,唐山銀行的業績表現亮眼。自2021年以來,該行營收和凈利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僅如此,2023年該行凈利潤首次超過河北銀行,成為河北省內城商行中凈利潤最高的銀行。
進入2024年,唐山銀行保持著穩健的增長態勢。根據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唐山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8.93億元,同比增長8.95%;凈利潤達30.73億元,同比增長12.69%。
這意味著,僅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總額已經超過了2023年全年總額。不出意外,2024年的全年凈利潤有望達到新的高峰。
然而,唐山銀行過高的投資類資產規模一直飽受詬病。2013年至2017年,唐山銀行投資類資產從73億元升至1550億元,在總資產中的占比從20%升至72%,而同期貸款業務占比卻從51%降至16%以下。
盡管監管機構多次強調銀行業應回歸存貸業務的本質,唐山銀行也開始調整其資產結構,但其投資收益依舊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該行投資收益達到8.16億元,同比增長了38.56%;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更是達到了3.68億元,較上年同期幾乎翻了三倍,漲幅高達164.96%。這兩項收入合計占當期凈利潤的38.53%,相較于2023年底增加了2.68個百分點。
從資產配置來看,唐山銀行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債券和基金上,其中債券投資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為唐山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利息收入。另有部分信托受益權以及資產管理計劃,但占比規模較小。
雖然投資收益成為推動唐山銀行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在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這兩個衡量銀行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方面,唐山銀行卻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趨勢。
這種情況引發了外界對于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擔憂,即使短期內能夠提高盈利水平,但從長遠角度看,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的整體競爭力和服務質量。
大客戶集中度較高,撥備覆蓋率觸及監管紅線
輝煌的業績背后也存在著一些隱憂。
首先便是大客戶集中度較高的問題。數據顯示,2023年,該行前十大客戶貸款凈額占資本凈額的比例高達73.5%,遠超50%的監管紅線。
這種高度集中的信貸結構雖然短期內有助于快速擴大業務規模,但從長遠來看卻增加了潛在的風險暴露程度,一旦某一主要客戶出現違約情況,將對銀行的整體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唐山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也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截至2023年底,該行不良貸款率為0.92%,在不良貸款率較低的情況下,撥備覆蓋卻率高達578.87%,遠超監管部門規定的150%的基本標準。
過高的撥備覆蓋率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高度警惕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著存在隱藏利潤的行為,即通過過度計提準備金來平滑利潤波動或滿足其他特定目的。
對此,財政部發布的《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對于超過監管要求2倍以上的撥備覆蓋率,應視為有隱藏利潤傾向,并需將超額部分還原成未分配利潤進行分配。
總的來說,在2024年取得不俗業績的同時,唐山銀行也面臨著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和撥備覆蓋率觸及監管紅線等挑戰。
作為新任董事長,劉立君需要在保持業務增長的同時,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推動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
未來,唐山銀行能否在劉立君的帶領下,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或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思維財經出品)■